【专访】脱欧漩涡中首访中国 特蕾莎·梅最想要什么?

英国现在需要的是在脱欧之后,更多可以替代欧盟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但现实情况是,在英国完成脱欧之前,中国可能不会愿意与其进行贸易或投资谈判。

1月31日,武汉,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参观长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安晶 王磬

编辑 | 陈升龙

在就任英国首相一年半后,特蕾莎·梅于1月31日抵达湖北武汉,开启了她的首次访华之旅。

特蕾莎·梅的三天访问创下多个“第一”:2015年中英开启中英关系黄金时代后的首次总理年度会晤;特雷莎·梅就任首相之后第一次访问中国;也是特雷莎·梅的丈夫菲利普首次陪同其一起参加双边访问。

开始此次中国行之前,特蕾莎·梅在英国的政治处境并不乐观。

去年6月,特蕾莎·梅为了给英国的脱欧谈判铺路进行了一场政治豪赌,提前举行大选。结果导致原本是执政党的保守党无法单独组阁,特雷莎·梅的首相之位一度岌岌可危。

最近数月,承受重压的特蕾莎·梅与欧盟展开了艰难的脱欧谈判;去年12月,保守党议员在投票中临阵倒戈,脱欧最终协议的控制权被议会夺走。今年初,特蕾莎·梅进行内阁改组,但却因为两名大臣的拒绝而陷入混乱。

正是在这样的政治压力下,特蕾莎·梅带着她出任首相以来的“最壕”商务团来到中国。

特蕾莎·梅为何等到现在才访问中国?此行的目的是什么?脱欧将给中英关系带来哪些变化和机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盟研究所所长崔洪建以及比利时布鲁盖尔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艾丽西亚·加西亚·埃雷罗(Alicia Garcia Herrero)对界面新闻进行了解读。

界面新闻:2015年中英就宣布开启中英关系“黄金时代”,那为什么特蕾莎·梅现在才访问中国?

崔洪建:这主要还是因为脱欧,如果不是脱欧,现在英国首相还是卡梅伦。脱欧让英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英国的外交主要是为脱欧服务。

特蕾莎·梅这段时间的外交有个特点,主要是为了维护英国的经济和政治在脱欧进程当中和脱欧之后的稳定。

所以从她就任首相之后出访的目的地来看,去得最多的是欧洲,比如布鲁塞尔、德国。之后是美国,她成了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后接待的第一个外国领导人;然后是日本。

在脱欧的背景下,她的行程是按照这段时间,最需要、最能给英国提供最大帮助的盟友来进行访问。英国要是有问题了,第一个想到的是美国,两国已经是多年的盟友。

至于她为什么先去了日本而没有来中国,我认为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特蕾莎·梅的政府是没有经过选举、因为脱欧才上来的“弱政府”,并不像卡梅伦时期那样大权在握,因此她需要面对国内的其他声音,从中找到平衡点。

埃雷罗:在后脱欧时期英国与欧盟关系不确定的背景下,英国政府“疯狂”寻找战略伙伴。鉴于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巨大份额,以及中国向消费驱动增长模式的重新平衡能够提供给双方互补性,中国显然应位居战略伙伴名单之首。

事实上,近年来两国关系非常友好,但英国脱欧公投的结果却“打扰”到中国当局,更不用说那些因英镑大幅贬值和英国经济前景恶化而遭受损失的中国投资者了。

界面新闻:在特蕾莎·梅刚刚上任后,中资投资英国的欣克利角核电项目就被突然搁置。和卡梅伦相比,特蕾莎·梅政府对中国是否开始降温?

崔洪建:卡梅伦当年在推欣克利角项目时刚赢得大选,所以可以力排众议,但特蕾莎·梅没有条件这么做,她必须就反对该项目的意见做出回应。所以当时她采取了暂时搁置、再向前推进的策略。

还有一个原因与她临时上任担任首相有关。她很难信任其他的内阁成员,转而起用了白厅(政府行政机关所在地)的幕僚,其中有些幕僚对发展与中国的关系是有迟疑的。

除此之外,当时保守党内部的一些人把发展和中国的关系看做是前财政大臣奥斯本的个人议程,奥斯本与特蕾莎·梅一派的关系很差,因此核电项目出现波折是各种因素交织造成的。

界面新闻:特蕾莎·梅在访华之前并没有正式表态支持“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会成为讨论重点吗?

崔洪建:英国对“一带一路”的态度还是非常积极的,同时他们也给自己设定了一些范围,避免对整个概念做出回应。

对于中国而言,正面表态当然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但还有一种方式是将双方的合作固定下来,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东西,比如“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协议。现在已经有几个欧洲国家和我们签了这个协议,主要是在中欧,西欧国家还没有。

但英国会有自己的考量,比如保持自由度等,关键是看双方能达成共识的层面在哪里。比如具体的发展战略对接、具体的项目、官方表态,我觉得英国多多少少可以做到口头表态这一步。

我觉得这次特蕾莎·梅在这个问题上能走到哪一步也是对她本人的魄力和勇气的考验。

埃雷罗:中国希望欧洲支持其“一带一路”倡议,但欧盟核心成员国,甚至是被中国视为欧洲盟友的英国,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展现出足够的热情。

我认为特蕾莎·梅会支持“一带一路”,但不希望英国出现在“一带一路”的版图上。英国更倾向于作为中国的盟友出资或接受援助。

界面新闻:英国媒体称,由于脱欧,英国正在急切寻找盟友,而伦敦会逐渐失去它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位置。所以这次特蕾莎·梅的访问是来“要钱”和巩固伦敦金融中心地位的,您怎么看?

崔洪建:巩固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稳定英国的金融业、稳定英镑,毫无疑问肯定是特蕾莎·梅的重要目标,也是她的外交目标。她这次来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向中国领导人和商界展示英国的吸引力,不管是作为一个投资目的地还是金融合作伙伴。

但以什么样的方式与中国进行合作?我觉得不仅仅是简单“要钱”的问题,英国现在需要的是在脱欧之后,更多可以替代欧盟的贸易和投资伙伴。

所以特蕾莎·梅的访问所寻求的是中国展示对英国的信心,这样她可以向英国民众证明,就算脱欧之后英国也可以找到像中国这样的伙伴,来应对脱欧带来的经济损失,包括自贸。脱欧之后,英国一半以上的贸易会出现成本上涨,需要找到更多的贸易市场。

在投资方面,英国现在面临的是信心问题,尤其是金融业,金融业会丧失欧盟的牌照通行权,不少金融业者在考虑离开。

所以特蕾莎·梅此次访问需要稳定中国在英国开展的海外业务,英国目前是除香港外的第二大人民币交易中心,她要继续巩固中国的金融机构在英国的投入,同时吸引更多的投入。

她需要的是承诺、政策,而且最好能有具体的合作协议,以确保外界对英国的信心。我认为这是她最想要的。

界面新闻:目前,脱欧谈判仍在进行中且尚未签署实质性的协议。这是否会对特蕾莎·梅的访华成效产生影响?

埃雷罗:尽管特蕾莎·梅有所期待,但现实情况是,在英国完成脱欧之前,中国不会愿意与其进行贸易或投资谈判。实际上,中国与英国的提前谈判只会令脱欧谈判进一步复杂化,鉴于中国对欧盟的投资,这一点显然不符合中方利益。此外,英国也会蒙受很大的损失。在过去几十年里,英国已经深深扎根于欧洲价值链中。

我们之前的研究显示,英国对欧洲价值链的内含国内增加值(embedded domestic value added)分别占英国对欧盟总出口的76.9%,以及英国国内最终需求的74.2%,两者均高于大多数欧盟国家。换句话说,英国对欧盟价值链的免税准入对其自身来说极其重要。欧盟不允许中国在没有与其互惠的情况下间接进入其市场,所以英国很难以上述准入换取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

中国完全明白,比起英国,欧盟在政治及经济上更为重要。即使没有了英国,欧盟27国集团仍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如日韩)相比,欧盟能提供给中国更为宽松的对外直接投资环境。中国一直在试图与欧盟签署双边投资条约(BIT),但进展比预期缓慢。

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将很难与英国开启贸易或投资谈判。我们也不应忘了,早在与欧盟展开谈判之前,中国也和美国进行过相关谈判,但是随着特朗普政府上台,中美谈判似乎没有任何进展。

界面新闻:脱欧对中英今后的外交关系和经贸往来会有什么影响?

崔洪建:以前我们是希望在发展和英国关系的同时,促进与欧盟之间的关系,而在脱欧背景下,这个定位发生了变化。我们需要调整策略适应这个新变化。

比如我们发展与英国的关系可能会刺激欧盟,因为现在两者或多或少已经形成了竞争关系;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让英国和欧盟之间相互竞争,比如自贸协议,欧盟一直回避和中国谈这个问题,但英国很积极。

我们怎么去打好和英国谈自贸协议的牌,对于推动中国与欧盟朝着自贸协议的方向走是有好处的。

与此同时,我们对欧洲的整个贸易和投资,今后我们投资的布局和贸易的计算都会发生变化。

第三个是英国脱欧的背后有民粹主义的力量在推动。虽然是保守的民粹主义人士与部分精英共同推动了脱欧,但两者对脱欧后英国发展方向的设想不同。民粹主义人士可能会提出一些让英国走向封闭的政策,比如收紧移民。我们需要对这类政策走向有所重视,这些因素将对中英合作产生影响。

还有一点是,脱欧之后,英国需要重新构建在全球的定位,其外交政策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我们需要警惕,由于脱欧,英国的外交在短期内可能出现的急功近利和机会主义倾向。

埃雷罗:事实上,中国对英国的浓厚兴趣已因全球局势的演变而趋于平淡。

第一,尽管特朗普政府推行孤立主义,但最终英国仍然是其重要的战略盟友。中国在考虑与英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时,并不能忽视这一事实。

第二,英国脱欧会导致英国与欧盟关系不再那么密切,这意味着,中英关系升温则没法帮助中欧关系更进一步,甚至可能会帮倒忙。中英关系是在英国还是欧盟成员国时步入蜜月期的。尽管英国是重要的经济伙伴,但中国更多地将其视为欧盟的“软肋”,但这个角色已然要因脱欧而尽失。

但这并不意味着特蕾莎·梅此行会失败,因为她更关注的是外交关系层面,而非贸易和投资。英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将为发展中英外交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国也非常热衷于支持这个欧洲大国未来几十年的宏伟战略。中国政府甚至打算把新西兰和加拿大纳入“一带一路”,但英国为什么就不行呢?尽管将英国置于中国影响范围内对特蕾莎·梅而言并不好受,因为这将逆转数个世纪前大英帝国时代所确立的势力对比。

(感谢赵文庆对访谈整理的协助)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