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智能金融:从孤立的渠道到无处不在的场景

智能金融带来的将是竞争边界愈加模糊的新格局,未来泛金融无处不在。

作者:汪晨

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席卷全球的今天,一个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生态体系正在形成,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动态化的、无限贴近需求场景的服务。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发展,金融行业历经电子化、移动化的发展过程,将进入金融与科技结合的新阶段――智能金融。

智能金融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的产物,它依托于无处不在的数据信息和不断增强的计算模型,提前洞察并实时满足客户各类金融需求,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重塑金融价值链和金融生态,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践行普惠金融愿景。

2017年埃森哲与Allen International的调研数据表明,67%的客户为了得到更加符合个人需求的服务,愿意授权金融机构获取更多的个人信息;71%的客户在咨询银行业务时,希望得到自动化辅助服务;31%的客户愿意通过搜索引擎或电商平台来购买银行的金融服务。

与成熟稳定的欧美金融体系相比, 中国的金融业发展起步较晚,在用户需求不断更新换代的背景下服务能力和服务模式亟待升级,而中国近年来数字化转型的迅速发展备受全球瞩目,数字化能力建设在金融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此背景下,百度金融与埃森哲与2018年1月20日联合发布了《与AI共进•智胜未来:智能金融联合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就智能金融的概念和特征,金融生态细分转型的现状,智能金融依赖的技术手段,未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展开了全面的阐述。

智能金融的生态逻辑:“竞”久必“合”

《报告》认为,二十世纪后半叶至今,科技与金融的融合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电子金融,金融业务如票据等以电子形式实现,提升了中后台处理效率,金融服务的提供从孤立的“点”转向经由计算机存储的有结构、有组织的“线”;第二阶段是线上金融,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场景的结合改变了用户行为,创新了服务渠道,使金融在覆盖面上得以扩展,是由“线”及“面”的过程;第三阶段是智能金融,这阶段注重回归金融本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引入深入行业逻辑,服务深度下钻,金融服务由“面”纵向延展,转为“立体”。

而智能金融与单纯凸显渠道便利“线上”金融本质上的区别在于具有四个新特征:自我学习、数据闭环、技术驱动创新、产品服务单客专享。

目前在国内相关行业中,绝大多数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巨头选择抢滩布局智能金融领域。在先后经历了合作与竞争的主旋律后,传统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在智能化的大势之下选择展开合作,共同打造未来的智能金融生态圈。

如果把目前智能金融领域中的主体大致分为金融和科技两个阵营,那么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具备成熟的金融业务运营体系、丰富的金融产品设计知识和完备的金融数据要素,但在当今中国经济改革浪潮下又迫切需要向智能化作战略转型以占领高地;而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具备更专业的技术能力、更强劲的产品创新能力和更灵活的团队运作方式,但在金融基础数据和运营经验等方面的缺乏仍阻碍着科技企业在金融领域充分发挥优势。因此,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唯有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在这个过程中,科技企业不仅服务于金融机构,还能服务于金融机构价值链上的核心价值创造环节,在为金融机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改善用户体验,甚至形成新的商业逻辑。最终,两者将构建利益共同体,使科技企业为金融机构带去业务和收入的增长,实现价值共享的同时共同探索并形成智能金融新的生态模式和市场格局。

而未来智能金融生态将在各方推动努力下构建并持续进化。最终生态将会全面开放,使各方达成多维深度的合作。

智能金融的未来畅想:“泛”金融无处不在

《报告》同时指出,智能金融发展的核心在于四大关键性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和大数据。如果把智能金融看做急速上升的火箭,那么人工智能是其中的发动机,决策着金融服务趋于自动化和智能化,可以替代人力所能及的重复性劳动,并根据数据和模型进行计算预测,解决一部分人力不能及的问题;云计算和区块链是助推器,使得技术和资源能够得到以弹性灵活的方式得到充分利用,并且在公开透明性、安全性和效率上对整个行业产生变革性影响;而大数据是最基础的燃料,为人工智能不断学习、快速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报告》最后提到,智能金融带来的将是竞争边界愈加模糊的新格局,未来泛金融无处不在。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信用度将与个人的生活紧密耦合,历史信用良好、信用资产不断增值的优质客户讲不仅能以较少的成本获得更好的金融服务,更能享受更高品质、更具价值感的生活。生活中各个场景都可以基于信用体系的完善而重新定义,从商品服务的信用免押,到各类办事流程的简化快速通道,从就业、社交的个人背景增信,到创业创富的信用融资;搭载信用内核的金融服务将会以新的形态嵌入生活的各个场景,用户无需刻意感知金融服务的存在就能享受到智能金融的便利。

同时未来企业不再是固化于某种产品或服务,跨行业、多样性的“新”企业将不断诞生,金融机构的竞争对手将不仅仅局限于“看得见”的对手。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