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两会】垃圾分类效果不佳,代表建议源头减量、全程分类

未来五年,上海将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许鸿蕨代表提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对生活垃圾进行源头减量、全程分类、末端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月23日,上海市市长应勇在政府报告中指出,未来五年,上海将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今年两会期间,来自普陀代表团的许鸿蕨代表提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对生活垃圾进行源头减量、全程分类、末端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许鸿蕨代表在议案中写道:“上海自2000年被列为国家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十几年过去,作为一个推行了垃圾分类十几年的城市,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似乎并不尽如人意。”

她认为,造成上海市居民实行垃圾分类率低的主要因素,包括垃圾分类的时间和物质成本高、部分居民环保意识淡薄、可回收物收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信息不畅,以及垃圾分类宣传不够细,导致部分居民不知如何分类等。

同时,她指出,绝大部分的居民生活垃圾采用混合收集未采用分类收集,有的垃圾甚至在分类后又被混合运输处理,垃圾收集和运输方式比较落后。

在垃圾治理末端,现在的资源化技术主要有填埋处理、堆肥处理、焚烧处理三种处理方式,而堆肥处理和焚烧处理不仅带来更大的环境污染,因厨余垃圾的油水过多甚至让焚烧炉不堪高温成本也居高不下。

此外,一些垃圾收集运输的小作坊为完成工作目标,粗暴地在城乡结合部私自焚烧垃圾,无视环境和空气污染状况。

未来五年,上海将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补好城市管理短板,下大决心解决垃圾综合治理课题。在许鸿蕨代表看来,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既是环境问题,更是资源和经济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为此,她建议,综合2018年上海市大调研活动,开展环卫、垃圾治理专题调研,主要针对具体地实施垃圾源头减量分类的难题,在调研基础上,形成共识,重点全力推进。

同时,她认为应对各区职能部门提出每年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的具体目标要求,促进各职能部门加强统筹协调,机关、事业单位、各类学校带头推进,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向发达国家学习垃圾处理的先进经验,强制相关企业实施对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

许鸿蕨代表指出,末端无害化处理是垃圾治理的一大原则,应加快采用新技术、新装,开展环境执法工作,源头上取缔小作坊。

她还建议设立专项基金,对目前已有的垃圾处理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组织专家讨论评估,对确有实际效果的项目重点给予资金扶持,也可在全市的创业大奖赛中,设立垃圾治理项目专项评比。结合“绿色帐户”,完善激励机制,如:出台按垃圾源头减量的具体数量,按末端无害化处置的实际社会效益,购置企业相关服务,培育一批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的末端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项目及企业。

许鸿蕨代表认为,应以开放积极的态度,对待环卫领域中新专利技术、新产品,在试用、评估的基础上帮助协调、推广,不断完善制度化处置流程,形成长期、稳定、可靠的处置方法。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稳步推广,形成规模效益,全市布点,迅速达到源头减量的目标。

此外,她提出建立相关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联合网站,热线电话等信息联系方式,畅通信息渠道,为市民及资源化利用项目企业搭建桥梁、提供方便。

许鸿蕨代表最后强调,上海家庭厨余垃圾的管理几乎处于空白阶段,建议政府部门引起足够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厨余垃圾的处置和有效利用。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