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样本:上海浦东冲刺GDP“万亿俱乐部”

1月19日,上海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浦东新区以9500亿元,占上海市2017年GDP总量的32.5%,2018年,将是上海浦东新区向GDP“万亿俱乐部”发起冲击的关键一年。

2017年5月27日,陆家嘴。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卢常乐

不可否认的是,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浦东新区仍是上海整体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1月19日,上海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GDP总量达到30133.86亿元,首次跨过3万亿元的大关。其中浦东新区以9500亿元,占到全市GDP总量的32.5%。

2018年,将是上海浦东新区向GDP“万亿俱乐部”发起冲击的关键一年。

1月14日,上海浦东新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浦东新区区长杭迎伟在会上表示,2018年浦东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突破1万亿元。

为此,2018年浦东将着重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全面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二是深入推进科创中心建设,不断提升集中度和显示度;三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四是积极构建大民生格局,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不难发现,在四个重点工作中,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张江科创中心建设是重中之重,也是浦东向“万亿俱乐部”冲击的最强劲动力源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发现,依托自贸区和科创中心两大国家战略,以实施人才战略与全面提升营商环境为政策落点,近年来,浦东新区作为上海创新、创业高地的属性特征日益凸显,对技术、资本与人才的集聚呈现出强有力的虹吸效应,促使其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样本。

人才战略释放的核心动能

从上海地铁2号线的张江高科站出来,沿着科苑路由北向南走,会明显感到碰到的几乎都是步履匆匆的年轻人。他们既有在校大学生,更有周边广泛分布的科创企业员工。

“选择将互联网公司放在浦东创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考虑到这里人才集聚的环境。”上海星麦投资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华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万科离职后,2017年初他与几个公司合伙人带着“互联网+房地产”的新兴创业模式入驻在浦东张江的科创园区,看中的正是科创中心对人才的吸引力。

除了新成立的互联网企业,同样被人才这一核心要素吸引到浦东的,还有众多企业研发中心。坐落于张江园区碧波路572弄的上海华峰材料科技研究院,是华峰集团设立在浦东的一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化工新材料研发为主。

上海华峰材料科技研究院办公室主任赖晓群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初华峰集团选择在浦东张江设立研发中心,看中的正是其地理位置能够吸引高层次的产业研发人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走访发现,通过人才的集聚,带动资本、产业的集聚,正成为激发浦东新区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浦东已经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197人、上海“千人计划”204人、浦东“百人计划”56人。

为了将人才的集聚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的实际,浦东新区在服务人才方面更是着力打造“高地”。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浦东国际人才城看到,上海张江留学人员创业园、上海自贸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的基地、浦东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等,这些服务人才创新与创业的载体在浦东可谓遍地开花。

在1月14日的浦东新区“两会”上,杭迎伟表示,2017年浦东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711家,经认定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到134家。

赖晓群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创新型的企业的需求来说,浦东已经形成了人才集聚的“圈子”,同时高端人才也倾向于在浦东寻找机会,各方面形成了一个良性的正向循环。

深化自贸区改革红利显现

除了人才的因素外,浦东新区全力优化的营商环境,也正在成为激发经济发展活力的另一重要驱动因素。

2018年1月9日,上海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会同组织部、商务委推出了服务自贸区建设、促进营商环境优化的“二十条”措施,涵盖了放管服及流程再造等四个方面,多条举措属于国内首创。

记者了解到,上海土地资源紧张,商务成本相对偏高,浦东的思路就是要深化改革开放释放的制度性红利,这一成果充分体现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过程中。

“相比于其他地方至少要一个月左右的审批时间,企业在浦东注册仅仅只用了15天时间。”李华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创办“问房”这个互联网与房地产结合的平台时“拿证非常快”。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自2017年1月初上海自贸区“证照分离”政策在浦东新区推出首个案例后,仅仅过了一年时间,上海自贸区的经验就被允许扩大改革试点的范围。

2018年1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前期已对116项审批事项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并向全国各自贸试验区推广的基础上,由上海市进一步在浦东新区对商事制度、医疗、投资等10个领域47项审批事项进行改革试点,推进“照后减证”。

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浦东新区临港行政服务中心的一楼办事大厅看到,办事大厅里特地设立了咖啡厅与休息区,浦东新区对待“办事者”的用心程度可见一斑。

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超过5万家,实到外资占全区比重超过90%,外资研发中心累计达到227家。随着央企总部、国际性贸易平台和全球资产管理机构加快集聚,上海自贸区的新增扩大开放项目达到400个、累计数量达到2390个。

2017年11月,杭迎伟在《深化自贸改革,提升获得感》一文中写道,展望未来,浦东将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紧紧抓住“三区一堡”和“三个联动”重要载体,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全面推进新一轮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率先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

受访专家表示,在产业与政策的双重驱动下,2018年上海浦东实现总量从9500亿元左右到万亿的跨越,并不是一件难事。未来,站上GDP总量万亿新台阶的浦东,将向着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更高层次迈进。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