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魔急便MobileGo”获得了1250万元天使轮融资的消息引发了大家对车载便利店这一业态的关注。
将小卖部开到了车上
车载便利店故名思议就是把便利店开到了车上。乘客上车后即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购买车座椅背和座位间盒子内的商品,包括饮料、食品、日用品和应急品等。
据悉,魔急便已经和滴滴达成合作。根据魔急便母公司小桔便利科技官方介绍,魔急便依托滴滴快车平台,想要把每台车都改造成便利店,丰富用户的出行体验。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对滴滴司机来说,加入魔急便也不难。只要是滴滴平台上的司机,交 99 元保证金即可申请加入,平台审核通过后,司机前往指定站点激活、领货、培训。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魔急便的货品都由公司提供,滴滴司机不能直接购买,只能从订单中抽成每日销售总额的 20%。
事实上,早在魔急便之前,2016年创立的GOGO+已经开始了引入了这种模式。GOGO+目前已经在深圳、南京、杭州等地试点运营,并与包括出租车公司、网约车公司等进行合作,签约合作车辆超过2万辆。单辆车每月平均的售货量超2000元,最高单月近3万元。用户以年轻人为主,女性用户比较稍高,约为65%。
了解了车载便利店的基础信息之后,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车载便利店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支持方:市场是存在的
GOGO+创始人阿甘认为,首先,出租车、网约车都存在着收入结构单一的问题,车载便利店可以帮助车主增加收入;其次,全国出租车和网约车总共约有1000万辆,这个市场有约千亿规模。
另外,货损率也是投资人关注的重要指标。与办公室货架相比,车载便利店的优势之一是,货损率更低。在阿甘看来,车载便利店货损率近乎趋零,原因在于:一是车载便利店有司机看护;二是车内本身就有监控 系统。
周围也有身边的朋友表示,这种模式满足了用户随机性购买的需求,市场是存在的。“我自己也下单买过。”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司机愿意推广车载便利店,效果应该是不错的。而且司机自身的消费量也蛮大的。因为司机吃饭、喝水都不太方便,这块也是个较大的市场。
但小编咨询了多位业内资深零售人士,很多人却对车载便利店模式并不看好。他们看出了哪些问题呢?
请反对方:只是门小生意
有一位业内人士指出,车载便利店这种模式只适合做商品的品牌推广,并不适合作为销售渠道。“打车的用户都是赶路的,手里都拿着包,哪有心情和时间买东西和吃东西?”
这一观点得到了另一位行业人士的佐证:“用户只是图个新鲜,持续消费意愿不强。真正满足消费需求的主要场景不在这里。”
此外,这种模式还有另一个缺陷,车载便利店销售的商品有品类制约,只能做饮料和预包装的食品这些标准产品,其他产品就不行了。而且车载便利店模式的门槛太低,大家都可以布局,并不存在核心竞争力,谁有钱都可以做。
车载便利店模式还存在和监管政策不符的问题:车内空间是经过严格设计的,是为了保障乘客的出行安全、防止车祸和交通事故,而车内安装货架和此相悖。不出交通事故则罢,一旦出现交通事故,车载便利店便成了车载凶器,会给司机和乘客造成更大的二次伤害。
除了安全问题,用户由于乘坐空间受挤压、司机过度兜售等都可能引起用户的不满。而这正是滴滴所担心的。有滴滴内部人士称,对于尝试车载货架,滴滴“不支持不反对,在一些城市一起做可以(如杭州),前提是不出问题,不然就要出来管”。
抛却客观存在的问题,从商业的运营逻辑看,车载便利店整个运营体系要满足零散配货的需求,司机需要尽到保管义务和交易维护的职责,司机需要防止丢货以及持续进行补货。整个运营成本比较高。
一位业内人士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车载便利店模式的分利模型需要兼顾车的运营公司、司机、创业公司以及被销售产品的品牌商,太多人在分利链条上。“这导致车载便利店无法构成商业模式,仅仅是一门小生意。”
“车载便利店这件事还是受资本驱动,谁能拿到最多钱烧,谁能暂时活着。”上述业内人士指出,就尝试此模式的创业公司而言,系统、交易、货品、流通、货架硬件、团队都毫无创新可言,并不存在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