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新爸爸、新妈妈来说,最重要的事莫过于看着自己的宝宝健康成长了。在成长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形成自己的性格特点,性格大致可以分成内向和外向两类。
如果你的宝宝是一个内向的人,你会为他担心吗?
内向所遭受到的社会偏见:
“内向”的人因为种种行为表现,常常被冠以“性格有缺点”的偏见。具体表现有:
偏见一内向的孩子木讷,脑子不灵光
理由:在课堂上、职场上活跃的大都是外向者。外向的孩子可以快速地对问题进行解答。内向的孩子反应相对会比较迟钝,想不到答案,不知道说什么。
反对理由:高速不等于高效。活跃的人第一时间说出了答案,但并不意味着第一时间说出了好答案。而内向者经过事先准备理清思路得出的结果往往是一个更好的结果。
偏见二内向孩子内心无趣,不善交际情商低
理由:内向的人总是让人觉得比较无趣,因为他们不多说话。正是因为他们不多说话不善于表达自己,给人一种情商不高的感觉。
反对理由:实际上,内向的孩子往往有更丰富的内心世界,更容易爱上阅读,喜欢钻研一些感兴趣的事物。内向的人或许不习惯在人群中随意寒暄,却擅长进行实质性对话,而后者才能真正建立关系。
而且,内向的孩子往往更懂得聆听的意义。对于需要倾诉的人而言,聆听往往比话语更有慰藉的力量。先耐心倾听,而后适时进行理性分析,这何尝不是高情商对话的正确打开方式?所以内向的孩子情商并不低。
偏见三内向的孩子害羞,不自信
理由:内向的孩子往往给人留下“害羞、缺乏自信心”的印象。当他们进入社会后,更容易被认定为是一个失败者。
反对理由:其实害羞和内向是两个概念。害羞是一种害怕被别人否定的焦虑情绪,内向的人只是不和人群打交道。其实很多科技公司的总裁、优秀的科学家,都是内向性格的人,他们更专注于实干与实事,因为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就感,让他们感到很自信。
内向和外向的区别:
外向者的能量来源于外部世界——如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形形色色的人们、不同的场合和事物。他们是精力的挥霍者,长时间的置身事外、沉思、独处,难以使他们感觉兴奋;
他们对社会的展示较多——他们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
内向者的能量多来源于自身内在世界——如思想、情绪和观念。他们善于保存精力,但他们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并会产生不舒服的“刺激太多”的感觉,由此他们需要限制自己的社会交往,以免被过分消耗,但他们并不一定就是安静或孤僻的;
他们的注意力在自己的头脑内部,他们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陶醉之中,可能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比如同样的参加社团活动这件事,对外向的人来说可能是休息,而对于内向的人来说是消耗能量。
形成内外向性格的人体机理
1、多巴胺
要分析为什么产生外向和内向性格,首先要了解下什么是多巴胺。
多巴胺(Dopamine)由脑内分泌,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
这种脑内分泌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传递兴奋、开心的信息。例如,吸烟酗酒带来的快感、爱情的幸福感,都是因为相关的事物或人促使脑内产生大量多巴胺的结果。
2、D4DR基因
D4DR存在于被称为“人格染色体”的第11条染色体中,D4DR的长短会影响人脑对多巴胺的敏感程度,也由此影响着所谓内向和外向的性格,情况大概是这样的:
外向:
D4DR较长 ➔ 对多巴胺不敏感 ➔ 需要高水平的多巴胺 ➔ 需要兴奋、刺激、肾上腺素 ➔ 越活跃越快乐
内向:
D4DR较短 ➔ 对多巴胺高度敏感 ➔ 安静环境下就拥有足够多巴胺 ➔ 在兴奋和冒险状态下,刺激源过多,多巴胺水平过高,引起不适
3、神经传导通路
人类的基因遗传包括大概150种不同的大脑化学物质和成分,从而形成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在细胞与细胞之间传递信息,指导大脑机能。这些神经递质在大脑中都有确定的神经传导通路,它们随着这些神经传导通路移动,引导血液的流向,并调节流到不同大脑中枢的血液流量。血液的流向和流量对“接通”大脑和神经中枢的部分产生影响,进而决定我们的行为,大概路线为:
神经递质 ➔ 神经传导通路 ➔ 血液流向、流量 ➔ 接通、产生刺激的部分 ➔ 大脑反应、如何行动
在一项对大脑机能的研究中,有两组被试验者——内向组、外向组,向他们的血液中注射少量放射性物质,之后扫描其大脑中最活跃的部位,发现两组人员在大脑中的血液流量及流向都不同。内向者的血液更多流向大脑中与内部体验相关的部位,外向者更多流向与感觉输入相关的部位。
内向者与外向者除血液流动的通路不同外,每条通路中占主导的神经递质也不同。
内向者的神经传导通路中占优势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外向者的神经传导通路则是受多巴胺的刺激。
神经递质会在大脑中释放,并进入自主神经,对如何行动和反应产生影响。内向者与乙酰胆碱、精力储备、副交感神经相联系;外向者与多巴胺/肾上腺素、精力消耗、交感神经相联系。
如果孩子内向,需要改变吗?
虽然内向和外向性格是由一定的先天因素决定的,但经过后天的努力,也是可以改变的。
内向者需要变得外向吗?有两种典型的看法:一种是鸵鸟派,一种是斗鸡派。
鸵鸟派认为内向者无需改变,重要的是,要懂得欣赏自己的优势、接纳自己。
内向者的神经更敏感,这使他们对细微之处有更多觉察。敏感有时候会造成麻烦,但有时候也很有用。比如可以对美更敏感,更乐于助人,更坚守道德,更愿意事先做好准备。
鸵鸟派就像鸵鸟一样,一头扎进自身优势的沙堆里,他们觉得,社会的要求是社会的偏见,既然内向的人有这么多的优势,为什么不安心做个内向的人呢?
另一种是斗鸡派。他们永远斗志高昂,对变外向有“打鸡血般”的热情。他们认为既然外向的人看起来更成功、更快乐、更能获得社会认同,内向的人如果不想方设法变外向些,简直就是不思进取。
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性格从来都不是竞争力的主导因素。专业技术、敬业精神、持续学习的意愿,要比性格重要得多,这些特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