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者王学泰逝世 他提出的“游民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在农村与城市剩余劳动力的增多以及社会控制的相对弱化的今天,王学泰提出的“游民学”仍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王学泰

历史学家雷颐今日上午在新浪微博发布消息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王学泰于今晨在北京病逝,享年75岁。

王学泰生前偏重于文学史与文化史的交叉研究,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他对中国游民与流民文化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游民文化”与吴思的“潜规则”、余英时的“士文化”被称为中国当代三大人文发现。在他最重要的著作《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王学泰关注了中国历史上的正统文化背后很大比例的社会边缘的游民,论述了游民意识如何通过通俗文艺影响了近现代的国民性格,他认为“游民学不等于流氓学”。

在农村与城市剩余劳动力的增多以及社会控制的相对弱化的今天,“游民学”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生前,王学泰曾在接受凤凰和腾讯文化采访时指出,国家要推动农民工融入城市,而不能以加强城市管理的名义排斥农民工,“流民和游民问题的出路是公民社会、法治社会”。

“孟子说过有恒产者有恒心,要想使这些民工、这些离乡人口不至于变成流民,很重要的就是建立保障系统。现代社会最大的财产就是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把这个建立起来了,每个人在任何地方都是有根的,都是安全的,他对未来就不必心怀恐惧。这是拴住人心的最根本的一条纽带,这方面国家要舍得花钱,不要把钱都攥在国家手中都攥出粉来了。只要把钱都用到老百姓的保障制度上,这些配套好了以后,我们的社会肯定是一个动态稳定的社会,人心稳了,才谈得上共克时艰。​​”王学泰在腾讯文化的采访中说到。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王学泰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4

在他的一生中,王学泰把读书当作自己的唯一嗜好。在政治运动时期,他感到“没书与没饭的痛苦相去无几”。困境中实在没书看时,他把棋谱、教科书、文件汇编都找来阅读,用以消磨时日。王学泰还把书分为“正经书”和“不正经的书”,在他看来,“正经书”是看了之后还想再看的有意义的书,而“不正经的书”是为消闲解闷儿,过了那段时间就不愿意再看了,“尤其等到成年之后,懂得珍惜时间了就不太愿意再看了”。

读书给王学泰带来了乐趣,也给他的人生增添了波折。1975年,他因为以《推背图》中的女子喻江青而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入狱两年。监狱生活期间,他发现“号子里人与当时社会上的人没多大差别”。王学泰根据这段经历创作的《监狱琐记》集中展现了监狱的日常生活和形形色色的囚犯遭遇,也折射了那个年代整个社会的荒诞。

“我这一辈子什么都耽搁了。”经过六十、七十年代政治运动的王学泰非常羡慕如今的年轻人,“如果能从年轻再活一遍,那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王学泰1942年12月生于北京,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著名中国游民与流民文化问题研究专家。退休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著有《清词丽句细评量》《中国人的饮食世界》《中国流民》《华夏饮食文化》《幽默中的人世百态》《中国人的幽默》《燕谭集》《多梦楼随笔》《偷闲杂说》《水浒与江湖》《重读江湖》《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国饮食文化史》等。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