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完成“大气十条”目标 专家:归功于有效的治理措施风也帮了忙

清洁空气联盟秘书处主任解洪兴表示,“不可否认,2017年北京冬季的气象条件是比较好的,这为北京实现“京60”的目标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但是,我认为,更大的功劳应当授予我们近年来有效的空气质量改善工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8年1月3日,北京市环保局通报称,2017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完成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任务目标。

2017年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目标的收官之年。2013年9月,国务院正式出台“大气十条”,当时该计划被认为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大气治理行动计划。该计划明确了奋斗目标: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其具体指标是,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2.5)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上述目标曾一度被认为难以完成。作为经常上榜空气最差10城榜单的石家庄,2017年8月,石家庄市环境预测预报中心主任李冬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2017年1-2月,石家庄的气象条件非常不利, PM2.5浓度同比上升70%,空气质量排名位居全国74个重点城市倒数第一。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推进,石家庄市环境空气质量也随之明显好转,4月开始,石家庄市年度空气质量排名已经脱离了全国倒数第一的窘境。但整体来看,2017年1-7月,石家庄PM2.5浓度同比仍上升了20%。在李冬看来,完成全年下降20%的目标困难太大,“相当于要先(在1-7月的基础上)降20%再降20%。”

据环保部数据,受2017年1、2月份重污染天气影响,京津冀及周边通道“2+26”城市上半年PM2.5平均浓度同比增长5.4%,2013年以来首次出现不降反升的情况。太原、石家庄等城市甚至上升30%以上。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2017年1月14日发布的《京津冀雾霾治理政策评估报告》也曾指出,如果气象条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即使是在周边区域同时减排的前提下,京津冀的大部分区域难以实现“大气十条”要求的浓度目标;如果周边区域不同时减排的话,几乎所有区域都难以实现“大气十条”要求的浓度目标。

据北京市环保局1月3日发布的通报称,从逐日累计浓度变化情况分析,北京市2017年1月大气污染扩散条件不利,PM2.5累计浓度高达116微克/立方米,浓度同比反弹超过70%;后期浓度呈现持续下降特征,从9月份开始PM2.5累计浓度达到60微克/立方米,并在秋冬季继续保持下降趋势。2017年全年,PM2.5有9个月月均浓度为近5年同期最低水平。

从大气污染扩散条件分析,2017年气象条件整体有利,表现为逆温发生频率较低,空气较为干燥,北风频率较高。尤其是第四季度,冷空气活动频繁,温度偏低,发生空气重污染过程4次,造成重污染日5天,明显低于前两年水平。在持续的大气污染减排,叠加有利的大气扩散条件共同作用下,2017年北京市空气质量显著改善。

“北京实现了‘大气十条’规定的目标,这对于我们环保人来说,是一件非常鼓舞人心的事情。”清洁空气联盟秘书处主任解洪兴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不可否认,2017年北京冬季的气象条件是比较好的,这为北京实现“京60”(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目标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但是,我认为,更大的功劳应当授予我们近年来有效的空气质量改善工作。” 

解洪兴指出,事实上,自“大气十条”以来,京津冀的空气质量管理工作实现了巨大的提升。他指出,为了改善京津冀的空气质量,环保部从一开始关注京津冀三地,到后来扩大到包括山西、内蒙、山东、河南在内的7个省市,再到提出“2+26”关键城市的空气质量管理,这个过程中,京津冀的空气质量改善,在空间范围上不断实现精细化。2017年8月,环保部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从时间维度推动空气质量的精细化管理。

“几项重点的治霾强化措施,如散煤治理,错峰生产、淘汰散乱污等,都对空气质量改善,尤其是针对重污染天气的削减,起到了关键作用。”解洪兴说。

环保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2017年1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大气十条”发布后,各地政府对“大气十条”措施进行了迅速而全面的落实,通过综合采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等措施,2013~2017年间全国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空气质量整体上有较大改善。

解洪兴指出,从PM2.5年均值这一指标来看,目前,中国的标准是35微克/立方米,欧盟的标准是25微克/立方米,美国是12微克/立方米,WHO推荐的标准值是10微克/立方米。仅以我国PM2.5标准来看,目前全国尚有一半以上的城市不达标。因此,未来的空气质量改善的挑战依然艰巨。

在解洪兴看来,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的关键是要建立一套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的机制。而且,不仅国家要有这个机制,每个省、每个城市也都要有。

“通过应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将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应用于决策,另一方面,相关措施都可以使用最佳可行的清洁技术。新《大气法》提出了城市空气质量限期达标机制,就是这样的一套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模式,在美国和英国都有成功的应用经历。我认为,下一阶段的空气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应当要加强部署空气质量限期达标管理机制。”解洪兴说。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