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从日本取了什么真经归来?

任正非从分析日本企业在经济萧条时面临的几重困难,企业如何渡过危机,向全体华为人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奋斗是一个企业乃至民族崛起的不朽动力。能够拯救华为的只有我们自己。

如何应对华为的冬天,任正非从他国企业之遭遇借鉴经验,从思想到行动早为华为准备好健体的良药和御寒的棉衣。华为的冬天即将来临,如何度过漫长的冬天,迎接春天。在这样的背景下,任正非踏上了东瀛之路。

《北国之春》是任正非考查日本企业后诞生的又一篇流传全球的文章。它表现了一个企业家不仅具有高瞻远瞩、居安思危的战略思考,也有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的实干精神,和企业家的使命感、 责任感、对危机的预防与处理能力,《北国之春》可以说是一曲奋斗者的歌。

任正非在认识、预感到华为冬天一定会来临时,但他没有停留在对冬天悲观、失望的叹息中, 而是实际考查、调查研究,去东瀛“取经”,借鉴他国先进经验。他从日本企业遭遇连年经济衰退而仍然能崛起、稳定地发展中,寻找过冬的钥匙和御寒的棉衣,探索冬天的存在之路。表现了企业家的强烈的使命感和独特的洞察力。

华为经历了十年高速发展,能不能长期持续发展,会不会遭遇低增长,甚至是长期的低增长; 企业的结构与管理上存在什么问题;员工在和平时期快速晋升,能否经受得起冬天的严寒;快速发展中的现金流会不会中断,如在江河凝固时,有涓涓细流,不致使企业处于完全停滞……。这些都是企业领导人应先预先研究的。(――任正非 2001 年《北国之春》)

正是这种强烈的使命感,驱使任正非踏上了东瀛之路。

日本就是最好的一面镜子。日本从 90 年代起,连续十年低增长、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但日本的企业在漫长的冬天里仍然能顽强地生存与发展,他们是如何渡过冬天的,他们在冬天遭遇到哪些困难?有什么经验,能给华为什么样的启示?华为如何应对自己的冬天?如何引入新的思维观念 和价值观念,借鉴他国的经验,避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也避免走弯路而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使企业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来摆脱困境。

任正非从分析日本企业在经济萧条时面临的几重困难,企业如何渡过危机,向全体华为人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

奋斗是一个企业乃至民族崛起的不朽动力。能够拯救华为的只有我们自己。(――任正非2001年《北国之春》)

日本企业在漫长的冬天里,普遍面临的三大困境是雇佣过剩、设备过剩和债务过剩,日本的企业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创新能力,竞争活力,经营速度以及企业核心经营能力,缺乏核心竞争力,使之困难重重。这主要源于日本人求稳、谨慎的心态,使创新不足,人才流动过缓,决策速 度不及时,机会丧失,企业员工新生力量少,内部、外部都缺少必要的竞争机制,使企业缺少活力和创新精神,满足于小富即安的现状。

日本人推行的是终身雇用制,保障员工工作到老,年功序列制(论资排辈制):根据年龄与功龄,决定上下秩序。劳动关系没有弹性。比起能力,更重视进公司的工龄、年龄和经验。用尽一生认真工作,他们忠诚于一家公司,为公司付出一切。一般在一家公司工作一辈子,不会轻易跳槽。对日本人来说,公司既是单位又是家庭,自然而然就是生活的全部,失去公司就等于失去了亲友, 失去了生命的全部价值,对日本人来说,难以想象。这种制度激发了日本劳动者的团结与凝聚力, 创造了最大的工作效率,成功地培养了为企业尽忠的员。“企业是家庭”,员工都是一家人,这种牢固的人际关系纽带也减少了压力与竞争,减少了创新,终身雇用制不能解雇员工,使企业在不景气时,也要在不必要的人力上花费许多资金。年功序列制使没有能力的员工也不会被炒鱿鱼,工资反 而越来越高。日本企业不能因为效率问题而解雇一个一生为了企业奋斗的员工,不管有实力的年轻人多么努力,但由于年龄和工龄的缘故,都无法一帆风顺地升职,扼制了全力大干一场的动力或是创新精神。除此之外,日本重视形式和程序,受传统的束缚,不像美国企业那样注重创新性与实用性。

日本的制度虽让员工安心工作,在促进日本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少作用,但到了 20 世 纪 90 年代,日本经济日益不景气,倒闭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国际贸易竞争加剧,使这种制度成为妨碍日本经济发展的一块绊脚步石。显得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

虽然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也逐渐在废除终身雇用制和年功序列制,但实行了几十年的制度并不是那么容易废止的,虽日本也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推行绩效考核和员工持股制度, 但“观念和文化的惯性使这种变革的努力见效不大,”在根本的竞争力提升上没有力度。在这个适者生存的竞争时代,不改变旧体制,墨守成规,就是失败的最大根源。日本企业在总结他们失败的原因时却认为是他们不够国际化所致。与日本企业相比,华为相形见绌,华为的国际化步伐更慢,更难,问题更多,时间更短。可想而之,如果华为再不加快国际化的步伐,就可能是昙花一现了。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