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金鹰基金之困

接下来该怎么走,如何突破中小型基金公司的困境?金鹰的过往三年,仅为序章。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新年伊始,金鹰基金现任总经理刘岩写了一份新年寄语。

开篇即道:“截至2017年末,金鹰基金公募基金管理规模447.64亿元,其中非货币规模197.42亿元。相比2014年末公募规模63.89亿元,非货币规模54.14亿元,均实现了几何式的增长。这是我们过去三年写下的新篇章。” 

就在不久前,金鹰基金完成了股权变更。原大股东广州证券退居第二,东旭集团以66.19%的持股比例成为金鹰基金绝对控股股东。刘岩的寄语是对自己过去三年任期的总结。

近年来金鹰基金的规模快速增长,然而,最新的数据依然没有达到多年前原大股东广州证券的期望值——500亿元。

不仅如此,现有的447亿元规模亦难经推敲。剔除货币型与偏债类产品之后,体现核心竞争力的权益类产品仅有87亿元(包括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与灵活配置型)。这其中既有豪赌次新股的“弯道超车”,也有“雪藏”老基金的同时不断发行新基金的扩张。

接下来该怎么走,如何突破中小型基金公司的困境?金鹰的过往三年,仅为序章。

扩张的核心资源

尽管刘岩说“放弃弯道超车幻想,回归本源,守正出奇”,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两年给公司带来利润最多的权益类产品,正是特立独行的金鹰核心资源(210009)。

2015年年末,基金经理冼鸿鹏单独管理该基金,金鹰核心资源开始变身为“次新股”基金。作为市场里唯一一只“次新股”标签的公募基金,核心资源经常占据各大基金论坛话题榜。

打上标签的金鹰核心资源也沾上了次新股高波动率的股性,当业绩冲上高位时,该基金屡屡现身各大第三方销售平台的收益榜,吸引了不少“菜鸟”和“赌徒”。

从变身前的1.25亿元,到冼鸿鹏离职前的26.27亿元,基金规模的不断膨胀给公司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界面新闻梳理发现,在过去两年金鹰旗下所有的公募产品中,虽然金鹰核心资源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和利润经常垫底,但它给公司带来的管理费收入却是数一数二的。

与基金规模相对应的却是螺旋式下跌的净值,在冼鸿鹏管理期间,该基金亏损了40%。

界面新闻梳理基金的持仓,发现冼鸿鹏的投资思路经历了从“广撒网”到“深挖潜”的转变:2016年上半年期间,他的投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二胎概念、养老概念、传媒、网络游戏等等。从三季报开始,投资面不断缩小,重点集中在机械设备专用设备领域的次新股上。对于舆论的质疑,他在季报中写到:“关注市值洼地的个股带来的投资机会,不在乎标的公司上市的时间的长短。”

遗憾的是,该基金这两年的转型最终以惨淡业绩告终,虽然基金经理强调对个股做了精选,但他同时也承认,“这些个股自身的行业属性和增长属性容易被市场忽视,因此市场情绪对这些个股的股价影响极大,本基金在这方面把握不足。”

基金规模和投资回报的反差之大,再次暴露出公募基金发展中的重要矛盾:基金管理人追求规模和利润的经营动机与持有人利益之间的矛盾。

业绩的巨大波动和投资者投诉也让金鹰陷入了舆论漩涡。一位FOF基金经理明确表态,不会考虑该基金。“净值波动太大。次新股的风持续不了多久,本身即使是策略也只能作为卫星策略,用基金进出费率太高。”

也有券商基金研究人士表示,他们不会推荐客户短炒基金,但对于该基金的社会争议,只要不违背契约,不误导,无信批疏漏即可。“投资是个双向选择。有些人就是奔着次新股基金去的,砍不好柴不是刀的事儿。”

在金鹰任职近七年,冼鸿鹏最好的一只基金回报是-6%,即金鹰核心资源。

去年11月,他只花了6天做了交接,然后便异常匆忙地离开了金鹰基金。

由此,金鹰核心资源退出次新股江湖,不再特立独行。

掉队的金鹰

金鹰核心资源的“退隐”正如刘岩在新年寄语中所说,“一夜暴富式的规模增长注定无法持续”。而金鹰更需面对的严峻事实是,它已经掉队很久了。

作为2002年成立的老牌公募基金,金鹰基金长期处于小型公司行列。Wind数据显示,同年成立的7家基金公司中,金鹰基金规模垫底。除了遥遥领先的银行系公司招商基金之外,同年成立的国投瑞银、泰达宏利、万家基金等公司规模均在金鹰之上。

金鹰的掉队或与其频繁的人事更迭有关。“别说金鹰了,任何一家公司都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一位业内人士感叹。成立15年间,金鹰基金经历了五任总经理。其中既有原大股东广州证券派出的“亲兵”,也有公开招聘全球遴选的职业经理人。

界面新闻对比现任总经理刘岩和上一任殷克胜任职期间的公募业务,发现无论从产品数量和布局思路上,都有了较大的转变:

最明显的变化是发行提速。按照金鹰基金公司2010年的公开招聘要求,总经理3到5年的任期目标有3个:新发产品数量不低于9只、净利润不低于1亿元、基金规模达到500亿元。

殷克胜于2010年至2014年任职期间,产品发行数量从原先的5只发展到17只。刘岩任职期间,这个数字变成了41只;殷克胜在任期间,金鹰的公募规模未能突破百亿元。刘岩自2014年8月任职至今,管理规模从70亿元增长到447亿元。

殷克胜曾将权益类产品作为公募布局重点,并且试水分级基金、指数增强型基金等等当时颇为新潮的品种。然而,作为被动型基金,存在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业绩好坏倚仗市场的特点,长期的熊市让金鹰中证技术领先(210007)和金鹰中证500分级(162107)发行后的规模难见起色,常在清盘线上挣扎。

刘岩上任后,这两只被动型基金先后转型成了主动管理型基金。此前刘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阐述他对产品布局的理解,并以互联网电商和ETF业务举例,认为此类业务投入周期长,试错成本高,相比大公司而言,进入这样的领域中小基金公司要格外慎重,必须强调投入产出周期节奏的把握。

被“雪藏”的老基金

不过,转型后的基金并没有迎来涅槃重生。

金鹰技术领先由两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其中一位为投资总监王喆。对比王喆旗下的其他基金,金鹰技术领先去年走出了迥然不同的曲线:

(图片来源于2018年1月2日天天基金网)

从上表可以看到,另外四只基金去年虽然业绩表现比较平淡,但至少都获得了正收益。金鹰技术领先是上表中唯一一只收益为负的基金,去年最大回撤超-20%,投资总监对这只基金的管理看起来并不“上心”。金鹰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该基金主要由另一名基金经理吴德瑄在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老基金奄奄一息的同时,仍有源源不断的新基金在发行。去年12月发行金鹰周期优选(004211),10月发行金鹰转型动力(004044),两只基金均由王喆挂名。界面新闻发现,在新发基金的发行宣传中,金鹰技术领先这只亏损了13%的基金被“雪藏”了。下图为公司相关宣传材料的截图:

新基金的发行成果很不错。金鹰转型动力首募规模超过8个亿,比王喆以往的任何一只基金规模都大。而转型的老基金虽有投资总监坐镇,仍难逃“迷你基金”的命运。“从基金公司到基金销售机构,都注重首次发行,重视新基金,但对长期投资重视不够。”一位基金研究人士指出,金鹰的做法不是个例,而是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金鹰技术领先的规模长期在清盘线之下,公司称“已向证监会报送解决方案”。界面新闻向公司进一步询问,客服回应称“没打算清盘,将持续营销,做大做强”。

对老基金来说,要想持续营销,直接动力便是业绩。金鹰技术领先去年全年下跌近14%,在同类2067只基金中排在第2027位,糟糕的业绩之下,很难通过持续营销“做大做强”。

对金鹰这样的中小型公司来说,营销费用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而金鹰近一年的产品业绩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天天基金网1月2日数据显示,股票型基金近一年收益-5.73%,大幅跑输同类平均13.73%;混合型基金近一年1.93%,亦低于同类平均10.99%;债券型基金近一年1.45%,略低于平均水平1.87%;货币基金表现最好,近一年收益4.22%,超出同类平均3.79%。​

最好的销售方式莫过于自然成交。金鹰基金一位内部人士告诉界面新闻,2017年他们货币基金业绩不错,规模增长很快。“机构考核观察了一段时间后自发地来申购,这样的扩张对我们来说无营销成本,我们喜欢,客户层面的评价也很好。”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自然成交都让人省心。拥有鲜明标签的金鹰核心资源自带流量,但业绩的巨大波动和投资者投诉无疑给公司带来不少麻烦。如今基金经理换人,次新股标签摘下,也意味着金鹰基金在核心资源上的探索或者说试错已告一段落。 

金鹰基金内部人士透露,公司已经经历了一轮“大换血”,近几年产品发行节奏加快,老员工不适应新节奏的都离开了,金鹰基金急需补充新鲜血液。不久前该公司已发布社会招聘,从投研到市场、技术等等岗位都在招人。

金鹰何时可以腾飞?对于金鹰的未来发展道路,刘岩说,“金鹰基金更关注的差异化是成熟商业模式的升级创新以及投资管理能力的持续提升。”如他所言,还需“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学会和时间做朋友”。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