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半身归来

值得注意的是,在李书福此番收购股权前,吉利控股的两位副总裁张巴、南阳相继成为国润控股的董事。而这样的人事安排,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

作者:张译文 缪凌云

近日,钱江摩托发布公告称,原第二大股东汇洋企业有限公司准备将手中5.68%股份全部转让。

这意味着,经过近21个月的股权腾挪,吉利控股在钱江摩托的控制权完全稳固,李书福的半只脚,已经稳稳踏入了A股。

钱江摩托悲辛脱困路

事情,还要从命运多舛的钱江摩托说起。

近几年,钱江摩托的日子过得应该是比较“蒙圈”的,原因自然也很简单——这年头,摩托车企业的日子是真不好过。

一方面,论性能,比不过汽车;论价格,没有助力车便宜;论商业化,摩的还不如三蹦子……市场被各类竞品挤占严重;另一方面,从1985年北京限摩令开始,截至目前,我国“禁摩”、“限摩”的城市已经超过200个,而且丝毫没有放松的趋势。

在市场与政策的双重选择下,早在2008年,摩托车产业就达到了最辉煌的时刻,而后掉头向下,日渐衰落。

至于钱江摩托,虽然在国内还算小有名气,但历史的车轮毕竟难以阻挡。2009年实现了归属净利润1.2亿元的峰值后,同样进入下行通道,2014年、2015年更是连续两年亏损,一度被“带帽(ST)”。

当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身处“夕阳”赛道的钱江摩托,也一直在努力自救。

2010年,因万昌厂区土地拍卖,钱江摩托进账12.68亿元搬迁补偿款,这笔款项甚至超过了该公司自1999年上市以来历年净利润的总和。凭借该笔补偿款,钱江摩托在此后开始“疯狂扫货”模式,以期借新产业之力跳出泥潭。

据野马财经(微信公号:ymcj8686)统计,仅2010年,钱江摩托的对外投资金额就高达8.05亿元,在医药、电机、化工、创投、地产等诸多领域全面落子;进入2011年后,钱江摩托又斥资14320万元入股浙江康隆达手套,3000万元入股新疆旭日环保,1311万元入股江西中投新能源…资本版图再度扩大。

然而,丰满的理想背后,现实总是十分残酷。

多年过去,上述投资基本都没有太大亮点,有些甚至成为了沉重的包袱。例如,2012年度报告显示,由于投资的浙江爱迪亚营养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超额亏损,报告期内对其股权投资再次减值1800万元,期末账面权益已然为0。

更令外人唏嘘的是,2015年,摸索了多年的钱江摩托终于明确了两大转型聚焦方向——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新能源产业链。

在如此思路指导下,当年3月,公司与子公司钱江机器人公司、台州北平机床有限公司以现金方式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2015年6月,钱江摩托又出资1500万元对江西艾德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增资,加码锂电池产业链。

从如今的视角来看,这两个方向无疑都已经成了“风口上的风口”,但所谓“远水解不了近渴”,彼时的钱江摩托已经面临着连续两年亏损,被迫ST的窘境,2016年4月19日,在年报披露的同时,公司带帽。

不过,意识到弹尽粮绝的钱江摩托也很果断,早在3月29日,钱江摩托即发布公告,宣布公司控股股东拟采用公开征集方式,协议转让其所持的1.35亿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9.77%。试图以卖身的方式,避免连续三年亏损暂停上市的风险。

吉利控股近水楼台

“一方的痛苦,很有可能就是别人的幸福”,这句话听起来很残酷,但事实往往就是如此。

钱江摩托卖身之际,同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吉利控股抓住了机会。2016年6月2日,在寻求卖身仅仅两个月之时,钱江摩托就发布公告称,吉利控股10.8亿元(8.01元/股)的价格,受让公司原第一大股东29.77%的股份,成为新的控股股东。

值得注意的是,定价依据为股份转让公告日期(3月29日)前30个交易日加权平均价格,而由于业绩不佳,钱江摩托股价正在低位。

而野马财经发现,除了国有背景的温岭钱江投资之外,早在2005年就进入,持股比例一度高达22.23%的钱江摩托原第二大股东香港汇洋企业有限公司,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慢慢减持股份。而自吉利控股介入之后,更是加速退出,2017年11月,即发布一则公告,准备清仓钱江摩托。

如此一来,吉利控股在钱江摩托的控制权完全稳固。

那么,吉利控股又为何要入主钱江摩托呢?

第一个原因很清晰——产业布局。

最近几年,特斯拉、卡玛、蔚来、法拉第...各种新能源车层出不穷,虽然有些企业极不靠谱,但整个行业的趋势势不可挡。比亚迪、一汽集团等公司,同样在新能源领域深入布局。同为行业龙头的吉利控股自然也不会落后。

上文提及,2015年6月,钱江摩托对江西艾德增资1500万元,持股比例上升至60%。而事实上,早在2011年,钱江摩托就已经开始涉足锂电业务,当年6月,钱江摩托全资子公司浙江益中摩托车公司拟出资不超过8000万元与美国K2能源公司合作开发制造磷酸铁锂(LFP)电池。

2014年,在已有锂电项目基础上,钱江摩托成立了钱江锂电科技有限公司。同时,其2015年报显示,公司锂电池、封装、控制器领域的营收1.2亿,已经初具规模。一言以蔽之,钱江整个电动车的产业链已经逐步形成。

而“电动车产业链”,恰好是吉利控股最为钟情的东西。

吉利控股创建于1986年,1997年开始进入汽车行业,截止目前,旗下拥有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伦敦出租车等品牌。

2015年11月,吉利汽车发布“蓝色吉利行动”新能源战略,对在相关领域的产业链布局、产品线设置进行了梳理,明确提出“实现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超90%”的目标。

图片来源:吉利汽车官网

除此之外,即便是摩托车业务,也与吉利控股有着高度的互补性。

一个很关键的地方在于,虽然国内摩托车市场日渐萎缩,但在亚非拉其它诸多国家,却是实实在在的朝阳产业,而在海外市场深耕多年的吉利控股,显然能够更好地助力钱江摩托走向海外。

2016年参与钱江摩托股权转让时,吉利控股也曾被深交所询问。彼时,吉利控股新闻发言人杨学良即表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曾长期从事摩托车行业,在该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对摩托车行业怀有深厚的感情。我们看好钱江摩托的业务及其管理团队的整体实力,希望在此基础上导入吉利控股集团的国际化管理理念和能力,使其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杨学良同时表示,钱江摩托也在积极寻求向智能工业机器人等高新技术领域转型,这符合吉利控股集团的整体发展方向。入股钱江摩托是吉利控股集团面向未来探索的全新投资方向。

“资本狂人”李书福

在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2016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有6家汽车企业进入,吉利控股是唯一一家民营企业。

实现这一成就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资本运作。

2002年,吉利集团开始谋求上市。其首先接触的对象是A股公司全柴动力(600218.SH),甚至当时的市场上,一度传出了双方已经签订交易协议的消息,但最终,却还是不了了之。与此同时,吉利控股与港股公司“国润控股(0175.HK)”的关系却日渐亲密起来。

2003年4月,吉利控股及旗下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与国润控股全资附属公司Centurion Industries达成协议,组建合资企业浙江吉利国润汽车有限公司。其中,国润控股占股46.8%,浙江吉利汽车占53.2%股份。

2003年10月,吉利控股再度宣布,与国润控股合资组建上海华普国润汽车有限公司。华普国润由国润控股全资附属公司Value Century与吉利控股旗下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具体运作,总投资额5.25亿人民币,注册资本为4.27亿,其中Value Century(认购注册资本约2.27亿元)持46.8%股权,上海华普持股53.2%。

不久后,吉利控股与国润控股兑现4月份的承诺,对浙江吉利国润汽车增加注册资本及总投资额,总投资额由原来的2亿人民币增至11.27亿人民币。

值得关注的是,在半年时间内,吉利控股与国润控股在宁波与上海组建了两家合资企业,双方共投入现金及生产线资产累计约人民币16.5亿元,其中国润控股共注入约5.2亿人民币认缴两家合资公司注册资本,吉利控股则共注入11.3亿生产性资产。

然而,故事才刚刚开始。

2003年12月,李书福又通过在英属群岛注册的私人公司,收购国润控股控股股东Proper Glory32%的股权,由于Proper Glory持有国润控股60.68%的股权,收购国润控股控股股东的股权后,李书福对国润控股20%,与国润控股董事长贺学初一起成为国润控股的主要控制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李书福此番收购股权前,吉利控股的两位副总裁张巴、南阳相继成为国润控股的董事。而这样的人事安排,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

就当时股份收购事宜,吉利控股有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李书福持股国润控股的母公司,只是吉利控股上市的第二步,接下来,还会有一系列的“操作”。

随后,一人操盘多家公司的局面开始形成,李书福既是吉利控股、吉利汽车的主要持有者,同时也是国润控股的主要持有者之一,而且国润控股的主要业务已与吉利控股的业务结成一体。

2004年1月27日,国润控股正式对外宣称:国润控股董事局拟将公司名称由“国润控股有限公司”更改为“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更名建议和吉利商标的使用许可已获得吉利控股董事会同意,并将在国润控股特别股东大会批准后正式启用新公司名称。

至此,“吉利汽车”取代“国润控股”。

而截至目前,吉利汽车(0175.HK)市值已经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其2017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94.23亿元,实现净利润43.86亿元;与此同时,A股的比亚迪虽然营业收入高达450.37亿元,但净利润却仅为11.15亿元,总市值也只有1774亿元。

北京一私募机构人士董亮告诉野马财经(微信公号:ymcj8686),国润控股的主要业务就是汽车,即便是公开募股所取得的资金,可以直接用于发展汽车业务,而吉利的主营业务也是做汽车的。

也就是说,即使“国润控股”不更名为“吉利汽车”,吉利控股、吉利汽车实际上都已经达到了“借壳上市”的目的了。

梳理上述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可以看出李书福不仅能够在战略上看到资本运作的重要性,而且战术技巧也十分出色。

同样的,除了对公司自身的运作之外,吉利控股在并购的道路上也一路高歌猛进。

早在2006年,吉利控股拿下了英国锰铜控股19.97%股权,2013年2月,吉利再度耗资1104万英镑收购了英国锰铜控股公司手中所有伦敦出租车公司的股份,开始接收新公司的运营权。其中,2009,吉利控股还拿下了澳大利亚变速器公司。

2014年,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还曾在公开场合表示,“通过并购,吉利才能实现快速成长,参与全球竞争”。

当然,李书福最为国人乐道的,还是对全球知名汽车品牌沃尔沃的收购。2010年3月29日,吉利以18亿美元的完成对沃尔沃100%全资收购,迄今为止,这仍是中国汽车行业最大,且最为成功的一次海外并购。从沃尔沃财报来看,2016年,其营业利润已经从被收购之前的巨亏135亿元人民币,变为盈利87亿元。

现如今,拿下钱江摩托后,吉利控股正式取得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那么,除了产业层面的产品链延伸与业务结构优化之外,资本上,有没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呢?

“借壳回A”,还是“A+H”的双轮路线?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