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全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商业保险发挥更大作用

长期护理保险正在更多的城市落地试点。

长期护理险或迎来发展新机,而商业保险介入仍需顶层设计。

近日,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消息,明年1月1日起,长期护理保险将在全市试点,上海市60周岁以上、参加职保或居保的失能老人都可享受到社区居家照护、养老机构照护以及住院医疗护理等多种模式的护理服务,并按规定结算护理费用。

早在2016年全国就已在15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试点一年多来,参保人数已经超过3800万人。2018年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值得期待,而商业保险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长期护理保险仍存在诸多问题。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下称中保协)近日发布的《2017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下称报告)显示,商业护理保险目前在人们的养老规划中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市场存在“轻保障、轻服务”、“重储蓄、重理财”的问题,保障型产品的覆盖面很窄。

根据近日多个论坛针对长期护理险的讨论,共同指向长期护理险仍需顶层设计统筹。而业内专家均非常关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模式,保监会人身险监管部健康保险处处长李航近日表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相结合的模式有利于扩大保障覆盖面。”

据大特保首席精算师成燕秋分析,“目前试点的长护险对于每周的护理服务时间做出了明确规定,评估等级从二级到六级,分别不得超过3-7小时/周,其中90%费用由长护险基金支付,10%为自付,也就是说,商业保险的加入,可以协助建立更多层次的服务等级,满足不同用户对服务项目、服务时间、服务地点等多样化的需求。”

上述报告显示,对老年人来说,70岁的年龄在身体机能和护理服务两方面都是一个重要的临界点。超过70岁,一方面自理能力下降,重度失能的人群比例显著上升;另一方面合适的专业护理短缺,同时护理费用上升。在专业服务和保险等第三方支付“双失”的情况下,服务和费用负担均集中在家属、尤其是子女身上。因此,我国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恰逢其时,发展适合中高龄及高龄老年人需要的专业服务体系也迫在眉睫。

报告认为,发展我国的长期护理须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要打基础。顶层设计离不开微观数据的积累,没有失能发生率、服务需求、保险支付意愿等客观的数据,长期护理保险体系无法开展有效的资金管理、服务资源匹配或标准制定,商业保险也无法进行精准定价和风险管控。

二是要有顶层设计,协调系统地推进。长期护理是摆在医疗卫生、保险保障、社会管理、健康产业等多个领域面前的共同挑战。需要发挥财政政策、社保制度、市场化运作的各自作用,找到最优组合。

三是找准保险业定位。保险产品是金融产品,优势是利用市场化经济手段配置社会资源,实现效率最大化。保险行业要发挥支付方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