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网红陈春花:一个斜杠女青年的传奇人生

从2007年起,陈春花以每年一本管理学著作的速度,抚慰着中国企业快速发展中的焦灼。2011年,出版《从理念到行为习惯》,探讨企业文化管理问题。

新希望集团的成功转型,让陈春花渐入公众视野。直到多年以后,面对业界和媒体的赞美,陈春花总是强调,“我首先是一名老师”。信息时代,陈春花迫切尝试着与互联网相处的方式,成为全民公认的“网红教授”。

唯有知识纯粹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有一座古韵悠远的边关小镇——昂昂溪,这里是陈春花的故乡。平淡安稳的小镇生活,在中学班主任宁齐堃的经营下,总能增添几分滋味。陈春花渴望像宁老师一样,教书育人并给人以希望。

1986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的陈春花如愿留校任教,面临从无线电专业到哲学老师的转变,她付出了百般艰辛。上课从不照本宣科,陈春花被学生私下里评为最酷的老师。

在伦理学研究过程中,陈春花发现国人存在一种思维惯性——将理想迁就于现实。她决定弃虚就实,从哲学研究转向管理学。“中国不缺少深邃的思想者,缺少的是实干家。理想主义把人放得更高,但脚一定踩在地上。”

我国把管理学作为一个专业学科只有20年,短时间内,走过了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历史。陈春花的治学过程与之相生相伴。

她走了一条不太寻常的路,一边做学术,一边深入企业,探寻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手是比头高的,我们所有想的东西必须通过验证,知识才是你的。”但无论在何种场合,她始终被亲切地称呼为“陈老师”。

2003至2012年,陈春花曾先后两次任涉入企业,一次功成身退,重登三尺讲台;一次始终没有脱离教师岗位。“我对自己的定位首先是一名老师,到企业也是为了研究。唯有理论知识是纯粹的,这足以支撑我坚守阵地。”

互联网时代,陈春花的“阵地”扩大了。她进军知识付费领域,在线听众屡屡突破十万,《管理的常识: 管理的认知与行动》获得996万播放量,入选国家精品视频课程,成为全民心目中的“网红教授”。

做好做坏都是成长

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发展迅猛,掀起创办企业的热潮。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企业管理者进入高校交流学习,校企关系逐渐密切起来。

1996年,为了验证教学理论模型的有效性,陈春花开始涉足企业。当时麦科特摩托公司产品销路不畅。她对总经理王铭利说:“如果你信我,我们俩一起来改”。他重建了一支队伍,又使整个队伍换上全新理念。

此后,TCL、美的、南方航空等公司纷纷邀请陈春花担任座上宾。2003年,带领新希望集团从一家30亿规模的动物饲料公司跨入百亿俱乐部。

2012年,重组后的新希望内部矛盾重重,禽流感的冲击、速生鸡事件让公司彻底步入寒冬。内外交困下,刘永好三顾茅庐,说服陈春花重出江湖。陈春花决定推行产销分离,大刀阔斧地关停28家公司,分流近两万员工。然而,“首战”就遭到强烈反对。

形势严峻,陈春花在青岛召开了一次交流会,有人含泪说:“陈老师,你是错的。”也有人冷嘲热讽:“我太愚笨,理解不了你在做什么。”

讲起话来细声细语的陈春花,骨子里却自带执拗。面对激愤已久的员工,她没有显露出一丝犹豫,坚持改革方案。“市场比你们想象的更加残酷,要转型,必须产销分离。”

事实上,这场转型蕴藏着巨大的成功。陈春花上任时,公司股价不足8元,2015年年中已超过25元。财报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归属母公司净利润5.15亿元,同比增加81.98%,彻底从泥沼中脱身。

陈春花也有压力,责任和使命支撑她“把心安住”。“一旦遇到问题,你必须得有办法把自己从另一个角度释放出去,我的方法是安静下来,营造一个属于我的空间。”

陈春花的坚持逐渐得到了的认可。她不太善于表达,但为员工做了三件实事:在工厂宿舍安空调、送年轻人去读书和设立互助基金。

“经常有人问我,不会做怎么办?我说,凡事往好里想、往好里做,就会有好结果;做不好还做不坏吗,做好做坏都是成长。”

与心灵对话

阅读写作是陈春花每晚的必修课,她喜欢真切地沉浸在书里时光。“打造自己的最佳方式是读书,与自己交心的最好方法是写作。”

《居里夫人》和《盛大的宴会》对陈春花影响至深。“林语堂告诉我,知晓人生是一种醒觉,能让我们成为悟性上达观的人。”

曾有人问陈春花,为何出任CEO后还有时间阅读写作。“我会把社交应酬的次数降到最低,只为公司的业务做交流,绝不做更多的浪费。”

从2007年起,陈春花以每年一本管理学著作的速度,抚慰着中国企业快速发展中的焦灼。2011年,出版《从理念到行为习惯》,探讨企业文化管理问题。

在阅读和写作中收益,也让温文尔雅的她有了更大的能量去影响身边的人。

新希望董事长刘畅说,除了在业务上出谋划策,陈春花会定期为她列一份书单,检查读书笔记,这直接影响了刘畅的人生际遇。

集结了陈春花管理感悟的《我读管理经典》出版后,很多人告诉她,这本书激发了他们学习管理学的欲望,或是对管理学产生了新的认知,陈春花深感慰藉。

但她的创作并不局限于管理学,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哲学。《大学的意义》一书中,陈老师告诫学生,一直行走在人群中无法静下心来与心灵对话。对话需要寻找有智慧的人,而有智慧的人都在书里。

《带妈妈去旅游》是写给老母亲的书。她每年都会与家人度假,回归昂昂溪那样纯粹的生活。“与妈妈度假的时光,是我努力工作的动力,陪伴让我们彼此得以滋养。”

企业要回归人性

2013年开始,陈春花会让学生把这一年认为最新的词列出来。“直到去年,我只能认识3个。”从纸媒、电视到互联网,理解信息的方式变了,知识的快速迭代给了很多人挑战。

在北大“第二届国家发展论坛”上,陈春花为即将过去的2017 年打下这样几个标签:不确定性、互联网下半场、人工智能、知识革命、数字化生存。“数字化生存与管理重构”也是今年“中国管理模式50人论坛”的主题。

全新的时代来临,一切都会被重新定义,价值创造和获取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陈春花看来,技术是冰冷的,但企业不是,无论是对外部消费者还是内部员工,都需要人性化的温度。

近几年,从同质化产品到独特体验,腾讯、阿里巴巴、百度这些超大型公司,开始探索自身价值之外更广阔的商业空间,让品牌深入消费者内心。

“人首先是一个生活家,而不是消费者。生意不仅仅是销售商品,而在于提供生活的解决方案。”陈春花说,商业要回归生活,关注人性。

在“2017中外企业人才管理高峰论坛”上,陈春花提出,让组织成员持续地拥有创造力是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根本之道,是2018年企业必须做出的选择。

这方面,陈教授在北大国发院进行过一项研究:如何保证MBA学生具有持续的职业成长期。她发现,面向员工,最重要的是倾听他们的声音,确保员工真正地被尊重,这也是人力资源的价值。

释放员工创造力要实现三个转变:

企业领导者从管理者转向伙伴;

命令式管理转为人性化的赋能式管理;

企业文化从强调组织价值转向强调共享价值。

陈春花一直告诫自己,讲的话别人要愿意听,听进去之后要跟你达成共识。无论内外,回归人性才能适应新时代的价值创造方式。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