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科院:地方财政自给率呈下降趋势 部分省份脱离实际搞民生

从样本省份来看,2015年至2017年前三季度,地方财政自给率从54.1%下降到50.8%。自给率越高,对中央转移支付的依赖越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周二发布报告称,中国地方财政自给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随着经济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财政支出的刚性越来越大,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财科院在当天发布的“2017年地方财政经济运行调研报告”中指出,2015年至2017年前三季度,地方财政自给率从54.1%下降到50.8%。财政自给率是本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之比,反映了该地区对中央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自给率越高,对中央转移支付的依赖越小。从统计数据来看,地区间财政自给率差异巨大,过去三年东部地区平均在74.3%,而西部地区仅为30.4%。

以上数据基于基于财科院对17个省(直辖市)、145个城市和662个区县调研而成。财科院是财政部直属的智库机构。

此外,地方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也呈逐年下降趋势。全国样本省份省本级一般公共预算中,税收收入占比从2015年的77.6%下降至2016年的75.5%。其中,东北地区省份税收收入占比由66.4%下降至64.4%,东部省份由87.5%降至83.2%,中部省份由70.1%降至68.3%。

财科院指出,部分省份存在脱离实际搞民生的情况。比如,在自身财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西部某省还提出“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不低于80%、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的指标。地市一级则层层加码,将此指标提升为85%甚至更高。

“这是典型的脱离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去保障和改善民生。这种做法势必加剧财政风险,导致财政不可持续。”财科院在报告中警告称。

财科院表示,随着经济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一些地方收支矛盾已经十分尖锐,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呈刚性增长态势,环境修复治理、人口老龄化、城镇化以及补短板等都需要增加财政支出。

“尤其是县级财政压力更大,一些县区保证工资发放都成了难题,财政运行风险上升。”财科院以吉林省为例指出,2016年吉林省各县市“三保支出”(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占县市全部财力的43.9%,占可用财力的63.5%,甚至出现个别县市可用财力难以足额保障“三保”指出的情况。

财科院认为,部分地区财政增收困难,与该地区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不畅有关。比如,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过度依赖资源发展。目前,黑龙江省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仍高达80%,加之原油价格下降,煤炭市场形势不佳,对当地工业经济冲击很大。2016年,黑龙江省税收收入下降6%。

财科院认为,随着收支缺口扩大,政府债务规模增加,还本付息刚性支出负担加重,支出刚性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容易引发牵涉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性风险。对此,财科院建议准确把握财政、金融和经济风险三者关系,提升化解风险的综合能力。

具体来说,一是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金融“血液”有效循环;二是推动政府治理改革,警惕政府自身制造风险或产生“合成谬误”;三是优化宏观政策目标,打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升级版”;四是将宏观调控升级为宏观管理,并把防范重大风险放在首位;五是发挥财政在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财政、金融和经济风险统筹管理。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