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不宜高估居民加杠杆空间

在巴曙松看来,去杠杆的进度是,企业稳中趋降,政府明显回落,居民大幅上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去年到目前的金融去杠杆,可以说只是转杠杆。通过居民的大幅加杠杆,对冲了企业和政府的去杠杆。不宜高估居民加杠杆空间。”针对目前金融领域三大攻坚目标之首——防范重大风险去杠杆这一话题,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巴曙松在12月12日于杭州举办的2017亚太资产管理高峰论坛期间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作出上述表示。

同时,巴曙松还对当下的现金贷、数字货币、房地产市场等热点话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部分现金贷企业“缺乏基本的风险管理能力和运营能力”,容易放大风险;中国应关注为比特币提供支撑的区块链技术以及货币体系发展趋势;当下的房地产市场也正出现深刻的变化。

资管新规促使金融去杠杆

近期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发布,打破刚兑、降低杠杆、消除嵌套等相关规定,在金融领域激起千层浪。

“这是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之后,一个非常重大的政策导向,建立统一的资产监管框架,打破分业监管体制存在的缺陷。”就资管新规对资管行业带来的影响,巴曙松表示,新的监管框架要适合所有的市场主体,只要从事资产管理业务,都将纳入监管范围。“去杠杆不是一天完成的,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怎样去杠杆比较平稳,不至于对实体经济带来冲击,这是大的方向下具体实施的问题。”

巴曙松指出,过去两年,信贷增长速度和社会融资总额出现明显背离,信贷增长比较平稳,社会融资总额上了一个大台阶,其中有很多通过各种资产管理产品的加杠杆产生。“去杠杆肯定会对这部分产生直接影响。前两年杠杆怎么加上来,接下来这些杠杆根据新规将逐步去掉。”

金融去杠杆涉及多个主体,包括居民、企业、政府,在巴曙松看来,去杠杆的进度是,企业稳中趋降,政府明显回落,居民大幅上升。“居民大幅加杠杆主要是用来买房子。”

“不宜高估居民加杠杆的空间。”巴曙松强调,当下居民杠杆率已上升到一个较高水平,需要引起一定注意。真正高杠杆买房的居民仍集聚在一二线城市的小部分人群,一旦房价出现波动,对消费市场以及居民资产负债表都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冲击。

不过,巴曙松也指出,跟欧美国家相比,中国杠杆率总体上仍属于可控状态。“特别是中国地方政府的高杠杆,主要用来做基础设施投资,有着对应的资产进行处置,也可以大幅降低风险。同时,中国的居民储蓄率也比较高。”

部分互联网小贷缺乏基本风控能力

就处于风口浪尖的现金贷、互联网小贷这一领域,巴曙松在接受采访时直指,这类金融模式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缺乏基本的风险管理能力和运营能力”。

对于类似现金贷产品,巴曙松表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监管差异很大,“有严厉禁止的,也有相对鼓励的,在美国,甚至不同的州之间监管的力度差异都很大。”如何看待现金贷的问题,首先要看这类融资的形式是不是有现实需求,会不会积累大的风险。

巴曙松尤其指出,当下争议较大的现金贷企业,部分企业“自己没有任何风控能力,就是看其他的机构,看你在其他机构成功贷了款,我也就自动给类似的授信。”他认为,这样不做自己独立的判断,容易放大风险。

事实上,小额贷款、现金贷确实有其市场需求,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巴曙松也提出其观点。一方面,用金融科技的手段赋能;另一方面,通过金融持牌监管,进一步拓展业务。同时,要做好贷款利率的控制,避免借贷者过高的压力。

对疯狂上涨备受争议的比特币及各种数字货币,巴曙松也持一种开放的态度。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比特币期货交易一天就停牌三次。说明数字货币的交易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巴曙松认为,未来数字货币需要像其他金融产品一样,建立更健全的交易模式,有期货、现货,有良好的互动关系,才可能成为一个更多人接受的投资品。

巴曙松认为,与其关注比特币本身,不如关注为比特币提供支撑的区块链技术以及货币体系发展趋势。“中国未来是否能通过相应的技术研究发明自己的数字货币来丰富市场,值得关注。”

对当前房地产市场这一话题,巴曙松通过观察发现,房地产市场正在出现深刻变化。

第一个特点就是从增量房、新房占主导的市场转到存量房为主导的市场。房地产交易在总量上大致平衡,增量房交易在大幅回落,新房的增长跟成熟房地产市场增速大致趋同,呈现出成熟的房地产市场波动的特点。

另一个特点就是城市群内部的房价涨跌趋同,这意味着中国的城镇化由原来的大中小城市同步发展的阶段,走向了主要城市群和中心城市为龙头发展的阶段。

“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将由短期政策变成长期政策。这一指导思想会深刻改变房地产业态,炒房投资客的资金回笼会出现困难,房屋租赁会有比较大的发展。相较发达国家,中国城市房屋租赁比例明显偏低,未来会有比较大的上升空间。

金融科技为资管行业带来新风险

在同日的亚太资产管理高峰论坛上,巴曙松还发布了一份《2017年亚太资产管理发展趋势与展望》报告。

该报告披露,2016年底,亚太地区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09万亿美元,较2015年末增长5.83%,增速较2015年有所提高,资产管理规模占全球的比例约65%,领先其他地区。

巴曙松表示,亚太地区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迎来了关键增长阶段。从资产管理规模增长的归因来看,亚太地区(除北美及日本)主要依靠GDP强劲增长带来的新增财富,贡献率为65%,远高于其他地区。在北美,资产管理规模的增长主要依靠存量资产增值,尤其是股票市场的良好表现。

目前,亚太地区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正呈现出四大特征:一,亚太地区经济发展较快,驱动资产管理行业快速发展;二,高净值客户增速较快,资产管理需求强烈;三,亚太地区是全球最大且增速最快的离岸资产管理市场;四,金融深化和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推动了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

对于未来亚太地区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趋势,巴曙松表示,目前我们看到,在产品互认方面,亚太地区诸多国家和地区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Fintech)已经逐渐应用于支付清算、借贷融资、财富管理、零售银行、保险、交易结算等金融领域,金融科技将再造资产管理行业。此外,“一带一路”倡议也为跨境业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报告中还提到了金融科技对资管行业带来的挑战。首先,风险更为多元化。金融科技的加入使资产管理行业又增添了信息安全风险、硬件软件故障风险等诸多风险。

其次,风险更为隐蔽。“如程序化交易的某个参数设置错误,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金融科技使资产管理机构跨境经营和服务增多,如支付宝支付已经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风险较难由一国监管体系识别。

再次,风险传染性更强。金融科技进一步推动了资产管理各行业的跨界融合。各个子行业关联度提高的同时,也增加了新的风险传染路径。

“整个亚太地区面临的共同的挑战就是监管创新还是不足,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共识和标准。”巴曙松建议,建立亚太地区金融科技和资产管理监管合作组织,制定相关监管标准,进一步完善“监管沙箱”,为金融创新产品提供安全的测试环境,重塑监管者定位。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在资产管理机构、产品和服务监管中的应用。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