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更新】如果建筑与“盖房子”划等号,那城市的意义何在?

我们的城市,曾经历过野蛮生长和一味追求规模的阶段,当浮躁褪落,城市的建设者开始思考:如果仅停留在一种修建的公式里,重复着单调的“造房子”的过程,那么建筑如何去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城市如何延续它过往的故事?

当我们放眼整个城市,透过鳞次栉比的建筑、形式各一的轮廓,将窥得这座城市的“基因”和它不断变换的过程。透过这些,我们能了解这座城市的性格、过往和人。

我们的城市,曾经历过野蛮生长和一味追求规模的阶段,当浮躁褪落,城市的建设者开始思考:如果仅停留在一种修建的公式里,重复着单调的“造房子”的过程,那么建筑如何去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城市如何延续它过往的故事?

认识城市更新,摒弃“拆”和“建”的印象

如今,我们不再禁锢于搭建钢筋水泥的过程,建筑只是外表,我们需要的是它的内核,一种可以承载过往和未来的有情感的建筑。所以,单纯地去规划修高层、修洋房,只是机械地盖房子,不去契合城市的发展或者对原生土地的尊重,这样的建筑,只能叫做浪费。

所以,当传统的拆、扩张、野蛮生长不再适用于现阶段的城市所需,那些一味追求扩张和速度的房企,马上就会被现实淘汰。而真正聪明的房企,会努力分析城市目前的“处境”、剖析城市发展脉络、考究人们现阶段生活方式、尊重城市情结,建造出匹配人们生活格局、城市发展的建筑,达到企业与城市的共同升华——这是一种高于建筑本身的“城市更新”。

其实,城市更新的概念,源于1949年美国住宅法“城市再发展”。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经历城市更新。

人们摒弃了“拆”与“建”这两个单一的印象,更多的是强调一种重塑与创新。通过保留有城市文化历史记忆的建筑物,创建城市的家园归属感。目前中国一、二线城市对城市功能重新定位优化、存量资产改造升级的需求开始不断上升,城市更新主题进入新的阶段并已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热点聚焦。在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一线城市中,城市更新的运用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在不断尝试中发展并出现了宝贵的成功案例,这在之后我们的稿件里会陆续提及。

广泛而言,城市更新包括新区开发、旧城区改造、土地的二次开发、工业区转型、港区和滨水区的整治和改造、贫民窟的迁置、历史遗迹的保留以及近年来的城市生态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等。

下面,我们将对其一一进行阐释。

1新区开发:重塑城市形象,打开更多可能

新区开发,指的是在城市现有建成区以外的一定地段,进行集中成片、综合配套的开发建设活动,它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有城市以来,每个一线和超二线城市的发展在新区开发上都有迹可循——围绕着老城区,不断拓展新区。纵观当下我国的城市新区开发,从最初的上海浦东新区到成都的天府新区、重庆的两江新区,再到河北的雄安新区,每一座国家级新区都引领着城市发展的新风向。

我们看重庆两江新区,2010年6月挂牌成立,经过七年的开发建设,现在,它不仅为重庆带来产业的集聚发展,也完善了重庆的城市公共交通和物流通道,最直接的是改变了江北区、渝北区和北碚区的城市空间结构,重塑了重庆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定位。

2

旧城区改造:让建筑连接过往并承接未来

“旧城区”常常被看作是城市的“包袱”。然而,对旧城区进行重建、翻新、改造后,往往会成为一座城市亮眼的风景线,有了名片性的昭示作用。

但在对其改造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不聪明的企业,受强大的商业利益驱动,在旧城改造中所扮演的角色,仅仅只是个拆迁者和重建者,修出一些跟之前没有任何情感共鸣的建筑,这不是真正的更新。“这样的做法会瓦解城市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脉络,导致城市历史格局、肌理的破坏和传统风貌的丧失,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可惜的做法”,有业内人士如此表示。

而聪明的企业会做什么呢?它们会根据此地的历史文化和现阶段人们的实用性,来做原地升级,从细节和情感脉络上去考究,用新的与过往有联结的建筑形式,来承接未来的生活。放在重庆,这样的成功案例正在不断涌现,在之后单独的“重庆城市更新”篇章里,会着重提到。

3

土地二次开发:利用土地价值,丰富城市功能

说到土地二次开发,是在日趋紧张的土地供应局面下形成的。笼统来说,是对城镇低效用地进行再次开发,不仅包括常见的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等,其他诸如经济开发区、企业闲置土地等也在其中。

所以,随着城市开发速度放缓以及城市建设用地不足,存量物业的改造运营将成为城市更新的主要手段之一。通常情况下,政府将积极引入优质企业进区重新调整和开发,把这部分土地重新运用起来。

业内人士认为:“它不仅有利于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缓解土地供需矛盾,而且在优化用地结构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市更新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

4

工业区转型:激活沉睡的城市符号

工业区转型,应该说是一种非常典型和有代表性的城市更新的方式。它转型后的发展路径包括产业高端发展、智能改造、组织创新、科技经济培育、服务经济发展、创新经济发展等。

值得一提的是,以创意经济发展带动的工业园区转型,通过植入文化和创意元素,极大增加了园区的吸引力,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小到现代艺术雕塑,大到现代艺术馆、社交体验式书店、文化创意产业园,它们的出现,提升了空间体验,带来更多的附加值,满足关于文化、娱乐、社交等方面的诉求。

目前,我国的创意产业园区几乎都由工业企业的老旧厂房、仓库改建而成,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建筑物的轮廓和布局。这是对过去工业文化的尊重,并用现代感的艺术,激活沉睡的城市符号。

5

港区、滨水区的整治和改造:以功能复合带动城市复兴

港区、滨水区作为城市稀缺资源,它们在构成城市景观的同时,又是城市生活和产业功能的载体。

自上世纪70年代起,世界各大都市如伦敦、东京、纽约、费城、新加坡等纷纷开始对港区、滨水区进行综合开发,以促进公共生活向滨水地区回归,同时带动城市的复兴和发展。

当下,在我国诸多城市,港区、滨水区的整治和改造也已成为其打造城市名片、带动产业复兴的新方式。纵观我国港区、滨水区的发展演变,可发现以往主导的造船、印染、化工、纺织等依赖航运和水源功能的传统产业正逐渐被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等现代服务业所替代,并朝着文化、居住、商业、旅游等业态综合发展。

“伴随着城市港区、滨水区的整治和开发,未来功能复合的滨水地或将作为形象标杆和功能枢纽,成为带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业内人士如此表示。

6

“棚户区”的迁置:不止要迁移,更要改造

谈及“棚户区”,不要狭义理解成流浪拾荒人群的集聚地,从广义上来说,像商业住宅中被分割成无数隔间的“蜗居”、“蚁居”。之所以对其进行改造,是改造的恶劣的居住环境。

这种条件下,面临的是安全用水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住房建筑结构差、居住权没有保障等问题。因此,在这一问题上,“迁置”不仅有“迁移”的意思,还包含了安置。

一城市规划相关人士指出:“缓解城市‘棚户区’问题,城市建设者不应只是一味地将‘棚户区’强行迁移,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帮其进行改造。”

7

历史遗迹的保留:用保护和再开发记录城市脉络

一个城市最宝贵的,除了旧城区留下的生活印记,更重要的还有记录其城市故事的历史遗迹。由时间铸就的,储存历史记忆的空间,一旦摧毁,复原之路可谓难上加难,它的唯一性和时间性,将会大打折扣。

对历史遗迹的保留,并不意味着对其圈养,而是让其重新焕发生机,为现代人们提供一个了解城市文化脉络的空间。它强调的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难度在于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发挥它们的价值。

这一点在历史街区的开发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城市认识到了历史街区的重要意义,纷纷将其作为一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再开发,挖掘其多方面的价值,并将之作为推动老城复兴的重要手段。

8

城市生态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调和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城市发展至今,不可避免有了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在当今世界的一些发达国家,保护生态甚至已经高于了生活。

此背景下,城市生态规划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更新的一部分,被提上日程。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作为了新的发展模式。落到建筑上,一些开发企业,也在转型中强调打造生态、宜居的住所,在原有生态性上,尽可能不去破坏,而是就地、就势进行建造。

这种更新是全面性、综合性、系统性的,需要刚柔并济、内外兼修,共同创造。它既是物质环境的修补,也是城市软环境的修补;它不但要注重空间环境的整治,更要注重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它不仅是物质空间品质的提升,也要体现出城市人文精神和价值观,体现出文化传承与创新。

结语

土地是有血有肉的物种,它包裹了人们的情愫与热爱。

真正的城市更新,建筑只是一种符合现代审美的驱壳,而填充它的灵魂,需要读懂地块的属性以及它的过往。我们不要同质化的钢筋水泥,而要有承接土地价值、历史故事的有归属感的家园。

对于开发商而言,认准城市更新的新机会,才不会被市场淘汰。留到最后的,是独具慧眼、超前意识、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

而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而言,理解这座城市、理解它的历史和过往,才会明白,一些事物存在的意义。

来源:腾讯房产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