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潮歌谈时代的焦虑:文化产业的前置条件是先有文化后有产业

2017年死了好多企业,大家在死亡的背后更多的赘述是它的商业模式不对,盈利模式不对,或者是资金链断了等一堆说词,但我就没看见过有人说这个企业本身的文化不对。会不会有这样的?它的死因是因为精神,而不是因为四肢。

知名导演、自如文化创始人&董事长王潮歌

12月9日-10日,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17(第十六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北京举行,10日上午知名导演、自如文化创始人&董事长王潮歌出席大会并进行了主题分享。创客猫受邀作为大会合作媒体到场进行图文直播及报道。

王潮歌与张艺谋、樊跃共同开创了中国实景演出之先河,成为业界知名的"印象铁三角"。《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等"印象"系列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皆已成为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范本,同时,因其多元化的个人艺术风格与前沿创意倍受媒体、艺术界及高端商业品牌的青睐。

王潮歌在演讲中提到了自己对这个时代的着急。在她看来,文化在互联网时代很贫瘠,内容的匮乏不仅仅体现在艺术行业里,不仅仅体现在一块电影屏幕下,而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中。

王潮歌指出,文化产业的前置条件是先有文化后有产业,而不是先有一个产业,后装饰一个文化。她在现场呼吁:“能否有人从内容出发,而不是从一个渠道,或者一个逻辑出发做企业?”

王潮歌表示,她希望未来中国的企业中,出现的不仅是挣钱、输出模式的企业,而是有价值观甚至能输出价值观的企业,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被世界高看。

以下为王潮歌演讲全文:(经创客猫精编,有删减)

很多人会觉得艺术、文化离创业者,离互联网创业还远了一些,但我个人真不这么认为,如果这样认为的人干不好企业。

为什么?互联网时代脚跟心离得越来越远,钱跟情感离得越来越远,生意跟生活离得越来越远,我们的价值观跟我们企业的盈利数据离得越来越远。这样的远离难道是我们这一代人要做的吗?难道我们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生活在一个有一把唯一的尺子,就是用钱的数字这唯一的尺子,来衡量我们的成就的时代吗?

美国是一个特别大的国家,这个大的国家还有一个很大的都市叫纽约,纽约有两条街,一条街叫华尔街,另一条街叫百老汇。如果没有百老汇这条街纽约就不算是一个巨大的城市。

在英国伦敦叫西区的地方,方圆几英里几百家剧院。他们怎么不盖一栋硕大的楼,里边全是写字楼、让各种创业者都住进去?他们为什么在那儿盖一个剧院,一张一张地卖票,为什么?因为这样的国家他们大概知道当人们没有了精神根基的时候,一切都是浮萍。

所以当他们的大电影一点点进入中国,当他们的迪斯尼作品进入中国的时候,故事的背后总有一句话,叫美国拯救世界。而我们中国人,我们中国人的孩子,包括全世界很多人在看了他们这样的作品的时候,居然相信那样的东西才是美的,那样的东西才是对的,那样的人才是英雄,可我们中国人呢?

我们有自己的审美,我们有自己的价值观,我们有自己的道德标准,我们中国人认为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们中国的建筑讲究是聚落,就是一个样子的墙,就是一个样子的瓦,但是在层层叠叠当中出现迷宫一样的美好,而不是盖一个大的楼,我就是高、就是大、就是好。

而当所有中国美学原则在渐渐消失的时候,当我们的情感渐渐建立在美国给我们的情感逻辑上的时候,我不知道我们的企业还会是一个独角兽式创新的、我们自己的企业吗?现在有很多人认为自己的企业可以对标一个外国的企业,那是荣耀,会跟别人说你强我跟他是一样的,你还不投我吗?

我确确实实为我看见的这个时代着急,包括我们文化产业也一样,那么多的企业家想投文化企业,上来以后就说我想盖一个文化小镇,你来,王潮歌你很厉害是不是?你过来给我装一个内容进来。我大眼睛瞪着他,我想您想做一生意,让我装一个内容进去看你这生意能怎么挣钱?你怎么不反过来想,对于我们这个国家的思想者、艺术家、文学家、创新者,你们是否可以说我们敬重你、我们服从你,你们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内容我们来帮助你,为什么不是这样一个逻辑呢?

文化产业的前置条件是先有文化后有产业。你们会看见文化是可以挣钱的,是可以成为产业的,而不是先有一个产业,后装饰一个文化。这个逻辑说起来特别简单,但常常有人就是本末倒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每天的日子里边,你也会看见相反的、倒置的逻辑就那么清晰地摆在我们面前,我先有脚、后有鞋,多简单的道理,让那个鞋适合我的脚我便可以奔跑,而不是先有鞋后有脚,削足适履。

文化在我们的互联网时代很贫瘠、很贫乏。你们现在看微信朋友圈、看微博会不会有一个感觉,你翻几页以后不愿意再往下翻了,因为大家说的都差不多。你会看见一个很吸引人的标题你点开了以后,发现它很烂,这就在耽误你的时间;你会在机场看见一个装饰很好的书店,你进去了,然后你空着手就出来了,不是一本书多少钱的问题,是因为它在耽误你的时间;你现在打开电视、打开电脑,有多少内容会让你在阅读它、接触到它感知到自己的心灵被震撼的?能够让你吸取了养分,使你整个人因为这样的一个内容、因为这样的一个点拨,有进步和提升?还是说你看完了以后觉得很别扭、很无趣。所以内容的匮乏不仅仅是在艺术行业里,不仅仅在一个电影的屏幕下,而更多的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中。

我不知道今天在座的有多少人是已经功成名就的企业家,有多少人正在路上,我只是非常认真地、非常诚恳地想提醒,能否有人关注一下内容?能否有人从内容出发,而不是从一个渠道,或者一个逻辑出发做企业?我们做内容的很苦,特别地苦。在一线创造出了一点点的进步、一点点的不一样,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这个代价很多人是看不见的,他们不会给创新者钱,不会给他创新的苦处去肯定,而是轻易地拿到大家很不容易做到的一点点内容的进步,拿来以后迅速把它变成钱,迅速让各种各样的大颚吞食这个小的一点点萌芽的企业,让商业投资人迅速地把一种创新和有一点点不一样的逻辑变成一个规范。

我觉着今天可能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觉得“我知道、听懂你说的话,我也同意你的观点,但是到我这里我做不到。因为你看我的企业是这样这样这样”,这也是我今天为什么会站在这儿讲我的一些观点。

可能明年、后年,我还想这样说,重复地说,一遍一遍地说,在任何场合不遗余力地说,就是希望在我们未来的企业中,出现的不是挣钱的企业,不是输出模式的企业,而是有价值观的企业,甚至是输出价值观的企业,这个企业无论它的市值大小,无论它制造出来的东西是不是你理解的,我们可能会因为它制作,或者输出的这个价值观,让全世界的人看我们一眼,让我们的子孙因为这样的价值观的延续有一片肥沃的土地。

2017年死了好多企业,大家在死亡的背后更多的赘述是它的商业模式不对,盈利模式不对,或者是资金链断了等一堆说词,但我就没看见过有人说这个企业本身的文化不对。会不会有这样的?它的死因是因为精神,而不是因为四肢。因为精神可以致人死命,精神的死可能比肉体的死更加可怕,因为它是一个长久的死亡,而这个传染性比一个车祸大多了,它可能致使一个民族瘫痪。

所以我在这儿请求各位,也是想跟各位一起,在我们制作文化内容,或者企业内容的这样一个平台上,更多地关注我们的精神文化内容。    

(创客猫番茄 现场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