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徐忠揭地方债务隐匿套路:一般项目“包装”为棚改项目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指出,由于政策标准不统一,规范和清理只是名义上撇清了地方政府偿债责任,并未真正解隔离政府信用和债务风险。多数地区反映执行时存在界线模糊和“一刀切”现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周鹏峰

1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在“2017国新论坛暨国新指数发布会”上就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做出深入解读。

徐忠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中央地方财政关系没有理顺,地方政府行为曾多次陷入了“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2017年5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2017]50号)和《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财预[2017]87号),试图继续加码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平台融资、提供担保、PPP、政府投资基金/产业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违法违规融资行为实现政策全覆盖,全面堵住地方政府违规进行融资担保或变相融资担保形成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可能性。但这仍未逃出“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徐忠指出,由于政策标准不统一,规范和清理只是名义上撇清了地方政府偿债责任,并未真正解隔离政府信用和债务风险。多数地区反映执行时存在界线模糊和“一刀切”现象。

此外,各地仍在利用政策漏洞隐蔽债务,隐性债务规模仍在继续扩大且难以监管。如很多省份反映,由于棚改、扶贫等公益项目并不在规范清理范围,很多地方政府将部分项目转为棚改项目和扶贫项目,并在PPP支出额度中予以扣除,随意扩大棚改适用标准,将一般项目“包装”为棚改项目以及发起设立引导基金等形式,继续向地方政府进行融资。

健全中央与地方财税关系改革势在必行。徐忠指出,具体地说,一是完善政绩考核体系,淡化GDP目标,正确引导地方政府行为。二是改革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框架,既赋予地方政府主动作为的空间,又要建立硬约束机制,防止地方政府乱作为。

在上述活动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与国新指数研究中心联合推出“国新指数”系列,作为NIFD指数系列的重要成果之一,通过高频指数服务于政策制定、学术研究和行业实践,为宏观分析提供更丰富的量化视角。现场首次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先行指数”和“中国金融形势指数”,运行初期每月发布,未来可根据需要实现每周发布。其中宏观经济先行指数是对GDP的运行趋势进行预判。金融形势指数是综合反映宏观金融的松紧状况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两个指数均以偏离均衡水平的形式展示出来,旨在直观反映经济和金融运行的冷热程度。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