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慧慧
每天早中晚坚持喝一袋30ml酵素粉,搭配服用珍菌汇,外加使用台湾本土品牌的基础保养品,这是台湾化妆品GMP产业发展协会秘书长陈秀境的日常保养之道。
年过半百的她,从2014年起坚持内调外养。而在台湾,内调外养正逐渐成为一种常规化的生活方式。这也让台湾的美妆产业,无论在研发方向上,还是产品线的布局上,整体呈现出大健康化的趋势。
台湾生物经济研究所2016年发布的报告也显示,近年台湾医学美容的盛行,直接带动了相关产品的技术开发,诸多生计厂商也开始跨足研发生产美容保养品,主要开发方向为汉方草药、胶原蛋白、玻尿酸等。
那么,台湾美妆企业的大健康化,总体呈现什么样的特点,对大陆美妆企业有何启发?
保健食品与保养品两条腿走路
与大陆市场不同,慧慧走访的20余家台湾美妆企业,大体整体呈现出保健食品与保养品搭配的趋势,且二者在企业整体业绩中占的比重逐步协调。
典型如TCI大江生医,主要从事保健食品及面膜的研发生产。TCI大江生医董事长林詠翔介绍,目前,保健食品是业绩的主要贡献者,约占到公司销售额的75%。未来,随着屏东S11环保阳光面膜厂的大规模投产,面膜的贡献值将逐步提升。
东藻生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藻)执行董事张俊龙也表示,目前,东藻公司的海藻原料和配方,主要运用于保养品和机能食品的开发,二者占比相当;成立近40年的亚琦化妆品有限公司,目前主要着重在保养品的代加工,以及自有品牌的运营,其董事长王佩琳称,公司也在投入开发美容饮品。而其他企业如国玺、柏谛等,均同时拥有保健食品和保养品的原料、配方、产品线。
▍国玺的面膜及保健食品
这样的市场市场特点,一方面与台湾美妆企业的构成有关。
张俊龙介绍,二三十年前的台湾化妆品市场,企业创始人和从业者以化工出身的人居多,而近几年则以生物医药学出身的为主。因此,内调外养这一传统概念在市场和产品层面得到了体现。
生物医学的渗透
诚如张俊龙所说,台湾不少新兴的美妆企业,是从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相关产业延伸而来,而且在配方开发、导入技术等层面融合了生物医学。
位于台湾新竹生医园区的国玺干细胞应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玺),2004年成立,以干细胞这一技术能量为主轴进行产品线的延伸。如今,其不仅在干细胞新药开发、干细胞储存、干细胞保健食品层面有所成就,也衍生出了GT4精华液、精华霜两大保养品。同时,以原料方的身份,国玺将相关激活技术、活性成分等也运用到了美妆领域。近三年来,其共计申请专利70项,其中已获得专利20项。
国玺副总经理邱淳芬介绍,目前公司相关保养品主要面向SPA、医美等专业线,在大陆市场也已设立了专门团队从事业务开拓,同时已与大陆大健康领域的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产品的落地代工。
▍国玺副总经理邱淳芬
类似的还有康渼生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康渼生医)。其总经理许家纬从事基因检测技术研发已有7年,去年9月,相关技术也引入到了大陆的部分健检中心。2015年康渼生医成立后,许家纬与国立交通大学合作,将基因检测技术应用到了美妆领域,开发出了基因妍采系列面膜。
▍康渼生医基因妍采系列面膜
国立交通大学生物科技学院副教授陈文亮表示,基因检测属于精准医学的范畴,目前主要应用于癌症的检测,在医学领域进入到了红海阶段,因此,往美妆等相关领域延伸,将是大势所趋。
▍康渼生医总经理许家纬
目前,康渼生医有生物科技、材料化学、生医材料、基因检测等跨领域团队,拥有胜肽开发、萃取,奈米微粒传导等技术。
需求倒逼的良性
张俊龙介绍,由于化工出身的人大多讲求触感或产品呈现的样态,而生物医学出身的人则相对注重功效,因此台湾企业早期在霜体、口红等产品层面做得相对较好,现在则注重功效性产品的研发,“这是一种良性的转变。”
而在功效性产品中,尤以抗老最具代表性。前文所述台湾生物经济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显示,随着防止老化的观念逐渐普及,消费者中使用保养品的年龄层逐渐降低,成为市场成长的动力。在台湾的保养品市场中,约九成以上为脸部护肤品,其中,又以抗老化产品为主流,约占脸部护肤品的43.4%。
事实上,诚如王佩琳所说,台湾美妆产业的大健康化,与台湾不断衰退的人口不无关系,“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严重,另一方面,年轻人不喜欢生小孩。”
根据新华社报道,台湾当局内部事务主管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7月的户口统计表明,台湾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3.55%,0——14岁的幼年人口占比为13.22%,老年人口比幼年人口多了近8万人。而且,自今年2月份呈现“死亡交叉”后,两者差距越来越大。
也就是说,台湾美妆产业的大健康化趋势,一定程度上有社会环境倒逼的意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倒逼,整体呈现出良性的发展方向。更进一步来说,这或许也是“市场导向”这一理论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