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学》:关于雨伞的一切

关于伞,你想知道的一切,这本书中都有了。

玛丽恩·兰金(Marion Rankine)的《伞学:生活和文学中的雨伞历史》(Brolliology: A History of the Umbrella in Life and Literature)一书引人入胜,向我们展现了作者异想天开又极富思想深度的研究,对象就是伞(umbrella)——按照英国的通俗叫法,也可以称作“盖”(Brolly)。你可能并不觉得自己需要了解下面这些知识,但你一定会喜欢它们。

万幸的是,《伞学》不是什么鸿篇巨作,它没那个野心要从日常的柴米油盐里去窥视整个文明进程。相反,兰金把社会学知识和文学研究结合,分析了从笛福到罗尔德·达尔(Roald Dahl)的小说作品,她解释说:“并不是雨伞本身让我着迷——就算它们真的很精美——我感兴趣的是雨伞背后的意义。”

兰金在书的开篇提出,雨伞这件不起眼的配件,本身就暗藏着阶级和性别的暗示。她认为,雨伞有时候是身份的象征,有时则是地位低下的表现。比如说在1894年,一个口若悬河的人写道:“带着伞出行的习惯是体面人的名片。”而另一个观察者则认为,雨伞是“吹毛求疵、神经兮兮的老古董”的特征。通过反复研读《霍华德庄园》(Howard's End)里的一个段落,她发现区区一把放错了位置的雨伞,就体现了不可逾越的经济和教育鸿沟。

《伞学》

书中一个经典章节,撇开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原则,对雨伞进行了五花八门的描述,说它搭建了一个“可移动的房间”,或者是一片“私人天空”,甚至是“一顶带手柄的帽子”,这种可替代性和不确定性“读起来就像是资本主义晚期的典型症状”。19世纪早期,J·S·邓肯(J.S. Duncan)在一篇文章中把撑伞的人按照我们熟悉的类别归类,比如“捅天的人”和“持盾的人”,而这两种伞,都保留有今天常见的翼。有些罪恶事件也牵扯到了雨伞,令人印象深刻,兰金当然没有忘记,比如肯尼迪刺杀事件中神秘的“雨伞人”,还有保加利亚异见人士乔治·马可夫(Georgi Markov)的毒杀案件,致死原因正是雨伞顶端金属帽被抹上了毒药。

《伞学》的彩色插图经过精心挑选和呈现,风格典雅奢华,和英国爱德华时代的商业插图风格十分相像。书中的插图和这些雨伞本身一样,看起来古灵精怪,颇具喜剧效果,兰金的文字也有一股浓浓的英伦风味——既轻松又逗趣,带着小丑的滑稽气质,有时还显得疯疯癫癫的。

兰金为读者呈现了一场近乎完美的表演,虽然内容并不宏大,但不无分量。走出《伞学》的世界,读者们已了解了一大把茶余饭后的谈资:你知道中国的古墓中挖掘出了公元25年的雨伞残骸吗?你知道在日本有一种有感情的雨伞被称作“唐伞小僧”(kasa-obake)吗?你知道它在日本民俗里被视为邪恶的象征吗?

唐伞小僧。

《伞学》这本书最好的一点在于,它带给读者一种愉悦感,像是吃了美味可口的甜点,如同一块午茶会上的三明治。

(翻译:马昕)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华盛顿邮报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