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业统一监管 银行理财将面临最大打击

打破刚兑和净值化管理,这对于银行理财和券商产品几乎是致命的打击,尤其是银行理财。

传闻已久的资管新规终告落地。

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协同三会和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意见征求稿)》(下称《指导意见》)公开征求意见,同时也标志着资产管理行业统一监管标准的问世。

这一重量级文件瞬间在金融圈激起巨大水花。相较于之前的市场预期,此次指导意见与今年2月版本之间的最大变化以及突破点在于,对打破刚兑有了明确要求,明晰了刚兑的认定和处罚。

对刚性兑付的机构,如果是存款类持牌金融机构,将要求足额补缴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基金;对非存款类持牌金融机构则实施罚款等行政处罚,具体标准由人民银行制定,最低标准为漏缴的存款准备金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相应的2倍利益对价。

《指导意见》还规定,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应当符合公允价值原则,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收益和风险。按照公允价值原则确定净值的具体规则另行制定。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对于银行理财和券商产品几乎是致命的打击,尤其是银行理财。目前个人投资者能够接触的除了存款以外的投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以银行理财为代表的刚兑型产品,还有一种就是以基金为代表的净值类资产。

刚兑与否,银行理财客户与基金投资者的投资偏好、风险承受能力是截然不同的。一旦银行理财失去了刚兑的能力,可以预见的是处于高风险偏好边缘的投资者将部分进入稳健型的净值型产品,而处于低风险偏好边缘的投资者将进入银行存款、货币基金等。

与此同时,90天内的短期银行理财也将消失不见。《指导意见》新增的条款规定:降低期限错配风险,金融机构应当强化资产管理产品久期管理,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

银行理财的狂奔突进是近几年大资管行业崛起的主要动因,也是当前各类资管机构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地。据央行方面在答记者问中的数据显示,我国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规模高达102.1万亿。截至2016年末,银行表内、表外理财产品资金余额分别为5.9万亿元、23.1万亿元。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随着非保本理财明确表外化、净值化,未来将转变为纯粹的资管产品,考虑到转型调整需要一定时间,短期内理财发行规模可能会出现一定收缩。但从中长期看,随着国民财富存量的持续提高,对多元化投资渠道的需求,仍会为资产管理行业提供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也有银行业观察人士指出,按照资金流向来看,遏制银行理财的无序扩张,无疑是抓住了资管乱象的牛鼻子。

九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直言,《指导意见》将银行理财与其他资管完全划等号,这两者无论从历史背景、投资特性、负债稳定性等方面看,差异极大,且“监管层对银行理财的要求”与“民众对银行理财的认知”之间存在极大偏差,一刀切式对银行理财采用市值法计价,在债券市场下跌时会导致债券市场的大幅波动。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