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不得不服的脑洞,怎么把一双旧球鞋卖出高价?

“奥运会百米冠军每四年出现一个,但这么精彩的策划方案却是百年不遇的。”

我们正进入一个过度营销的时代,商家们绞尽脑汁,想出各种让人意想不到的营销套路。

许多都让人不得不感慨套路太深,但这些都不如60多年前美国的这个案例让我感慨和叹服。

1952年,美国三大报纸之一的《洛杉矶时报》在头版位置刊登了一条广告,这是一条高价求购跑鞋的广告。

求购者加利说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百米冠军埃迪·托兰夺冠后,把阿迪达斯跑鞋扔向了看台,他有幸得到了其中的一只,现在出价五千美元,求购另一只。

5000元在当时算是一笔巨款,折合通货膨胀等因素,应该相当于现在的十多万美元,这么多钱买一只旧球鞋,很快轰动一时,引发无数人的关注。

广告刊登后的半年,广告刊登者加利收到一百多只号称埃迪·托兰夺冠时穿的跑鞋,但这些鞋子跟加利收藏的那一只压根不是一双,于是加利再一次在报纸上发布广告,把悬赏加价到八千美元。

当时也有人产生怀疑,埃迪·托兰夺冠后真的把鞋子扔向看台了吗,但那时没有电视直播,又过了20年时间,谁都说不清,因此少量怀疑的声音并没有引起太大反响。

1953 年,还是没找到埃迪·托兰的另一只跑鞋,失望的加利放弃了把埃迪·托兰的跑鞋凑成双的梦想,将自己手里的那只鞋子出手了,卖了四千美元。

但好像造化弄人一样,加利卖出鞋子不久,另一只鞋子出现了,一位始终没有露面的神秘卖家提供了一只跑鞋,跟那只刚刚卖出的鞋子是天衣无缝的一双,并最终只以六千美元的价钱成交,这个轰动一时的收购事件终于告一段落。

最终获得这双跑鞋的爱德华把他的收藏品陈列在当地的体育博物馆。

两年后,已经移居欧洲的埃迪·托兰应邀参观这个博物馆,面对自己的跑鞋,他幽默地说:“它没有一点我的脚臭味。”

因为埃迪·托兰最清楚,当年夺冠时他根本就没把鞋子扔向看台。

大吃一惊的爱德华从玻璃展柜里拿出鞋子让埃迪·托兰穿了一下,发现这双鞋居然比他的脚小了整整两个码。

消息传出,舆论一片哗然,最终人们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加利设下的骗局。

这双鞋就是加利自己穿过的旧跑鞋,第二只鞋子的神秘卖家也是加利,本来就是一双鞋,当然和另一只鞋子正好匹配。

加利先是依托名人编造了一个故事,然后用高价购鞋的广告间接证明了自己手里鞋子是真品。

在成功地营造出声势之后,加利以4000美元卖出第一只,马上又成功地以6000美元卖出第二只。

这下买家爱德华不愿意了,正当他提起诉讼,试图以诈骗罪将加利送上法庭时,加利的律师说,加利愿意以双倍的价钱把那双鞋收购回来。

这是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条件,于是爱德华收下了2万美元,收回了诉状。

如果事情只发展到这儿,这就是一个骗子骗局被识破,弄巧成拙还赔了一万美元的大快人心的故事。

但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加利马上又把那双赎回来的阿迪达斯跑鞋以三万美元的价钱卖给了阿迪达斯公司的陈列室。

因为这此事件中,最大的收益者就是阿迪达斯公司,这次事件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和热议,给阿迪达斯创造了不下三十万美元的广告效益。

公司负责人这样解释他们收购这双鞋子的原因:“奥运会百米冠军每四年出现一个,但这么精彩的策划方案却是百年不遇的。”

事后据加利说,整个过程从头至尾都是在他的预料和策划之中,他只是想借此向人们证明智慧的价值:一流的智慧,附着在一只旧鞋上也能产生出一流的价值。

这是否是他骗局被识破后的托词,我们无从考证,在媒体欺诈造势来愚弄大众的伎俩,也不值得营销策划人学习模仿。

但这次脑洞大开的事件,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都足以让它作为经典案例,甚至搬上商学院的课堂,供所有广告营销策划人员仔细分析和揣摩。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富日记原创,如转载请标明!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