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个月之后 龙湖上海终于实现拿地突破

上半年龙湖在上海不进反退,补充土地资源成了当务之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1月14日,龙湖以42.3亿元竞得奉贤区南桥镇的两块地,总面积为9.2万平,楼板价约2.3万元/平方米,因为只有龙湖一家开发商提交竞买申请,所以最终以底价拿下。

龙湖上一次在上海拿地,还是在2015年12月,以108%的溢价拿下嘉定区南桥地块,也就是现在的天璞项目。由于众所周知的价格博弈,天璞至今没有推向市场。

23个月中,无论是上海土地、住宅市场,还是龙湖自身,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土地市场来看,中海2017年3月拿下松江小昆山高价地之后,上海持续两年的高地价潮已经完全熄火。以此次龙湖进入的南桥为例,相比2016年6月诞生的地王(楼面价3.4万元/平方米),龙湖2.3万元/平米的价格可谓是捡了大便宜,即便是这样,竞买人也只有龙湖一家。

上海从买卖双方对土地市场进行控制。对于竞买人,引入了严格的评分标准;在供应方面,则将众多的优质地块转为租赁地块入市,楼面价仅为周边住宅楼面价的七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买家则基本上是上海本地国企。

对于龙湖来说,上海住宅缺货的问题已经非常明显,此前凭借商办产品撑起来的销售规模已经陷入窘境,南桥地块可谓是雪中送炭。

从其2016年的半年报来看,上海的回款超过了33亿元,仅次于大本营重庆,位列所有城市第二位,也就是说上海在去年上半年是龙湖的第二大贡献城市。但是今年上半年的合约销售额,上海仅有23.3亿元,在所有城市中位列第十三,仅仅是去年同期的43%。

在杭州、北京、重庆半年销售额超过百亿的时候,龙湖在上海不进反退。可以说,它缺席了龙湖半年冲千亿的里程碑时刻。2016年底,在没有完成集团百亿指标的大背景下,上海总经理张泽林被调到深圳,上海龙湖核心的投资发展部、营销部、物业部门的负责人也相继离开。

新上任的上海龙湖总经理温介邦告诉界面记者,这次拿地是“运气”。确实,42亿的资金对于任何开发商来说都是很大的负担。

对于温本人来说,拿下南桥地块解去了一大忧虑。他的前任张泽林的调动乃至去职,货值储备不足是根本原因。温在2017年初来到上海时,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核心项目天璞迟迟未开,新一城和北城天街的商住物业又遭到监管的当头一击。

当然,在住宅缺货的情况下,龙湖也在努力开拓新业务。最亮眼的是TOD地铁上盖综合体,宝山、松江和虹桥的综合体外,闵行的颛桥和马桥也将分别建造商业综合体。龙湖虹桥天街,甚至被龙湖高层人士认为是所有天街里面指标做得最好的。刚被龙湖列入主航道业务的长租公寓,也将在上海连开九店。

温介邦出身龙湖“仕官生”,先后在北京和沈阳任职,2014年下半年升任沈阳公司总经理。到了上海之后,他用了很长时间对城市进行调研,在一次内部分享会上,他曾发表了对于上海房地产市场的看法。界面新闻记者对此进行摘录:

这个城市基本有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其实从1992年到2005年,也就是这个城市的工业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增长,外来人口开始导入,对于房地产行业带来的影响很简单,新房市场,包括二三级市场全面启动,是一个城市扩张的阶段。

到了第二个阶段,从2006年到2015年,是城市的郊区化的阶段。上海在那个阶段出现了闵行、浦东,包括松江、嘉定都有了市场,重新出现机会。在这个阶段,万科抓住了机会,它把闵行作为根据地做了四季花城等一系列项目。它其实在上海奠定了基础。这个阶段,其实市场的特征很明显。大家都做了B2C的市场,买地、建房子、卖房子,因为大量人口导入之后,出现了对于新房、刚需这种大方向的诉求。

第三个阶段其实是一个城市全面发展的阶段,特别在上海是退二进三。第三产业、金融中心、服务业高度发展,白领的出现以及对于改善的需求大量地出现。这个过程当中,商贩的市场开始兴起,包括商办的销售,市场一团火爆。

从2016年到现在我们把它定义为T4阶段,这个阶段城市进入到了一个全面更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过程中其实对于人口的政策和T1、T2阶段发生了改变。T1、T2对于人口的导入,包括导入人口的这个门槛是没有设置的。但是进入T3、T4之后,城市的量已经到了,它的人口控制包括对人才筛选的门槛已经形成了。

这个阶段真正所要具备的能力,是公司对于城市运营、城市更新、城市服务是否具备这个能力。所以进入到T4这个阶段,我们再挖掘这个市场。万科又多走了一步,它在多个业务体系当中其实做了这个提前2—3年的布局和铺排。

龙湖自身走过来,在商业运营,包括一部分的资产运营,比如对于租赁市场、冠寓资产的运营,还有对于写字楼办公楼的运营。今年年初,我们也在浦东的临港拿工业用地。

进入第四阶段,城市更新阶段的特征就是远郊,因为近郊如宝山、松江、嘉定市场的发展已经成熟了。像奉贤、金山、临港的开发已经提上议程。环上海市场和上海市场已经形成,远郊的发展提上了日程。我们3月份拿了块工业用地,大概有10几万平米。也是为了提前布局我们在整个城市更新以及城市服务当中的一些业务能力跟组织能力。

进入到这个阶段,我觉得我们之前做了一些准备,对于这个城市下一个发展阶段的诉求和这个城市当中的痛点,应该来说是有些捕捉的。所以我们上海也组织内部管理团队提出,我们如何找到城市生长当中的服务,能够聆听这个城市发展过程当中的痛点,然后基于此来建立我们业务体系和组织体系。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