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纳入央行宏观审慎管理可能性有多大?

在科技的传导下,金融风险扩散的速度及广度都将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因此,监管机构应对规模较大、涉及金融消费者较多的机构纳入宏观审慎评估,防范系统性风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胡群 

今年的“双11”,阿里、京东的金融科技的力量再次突破想象。监管机构“探索将规模较大、具有系统重要性特征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设想成为可能。

不妨先来看一组数据,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的成交额为1682亿元,全球消费者通过支付宝完成的支付总笔数达到14.8亿笔,比去年增长41%。这相当于在双11这一天,平均每个中国人在支付宝上完成超过1笔支付。

马云接受央视财经专访时称,双11对于阿里而言不赚钱,就是想给消费者和商家带来快乐,同时提升阿里的技术。“阿里对技术的需求很大,停了阿里等于停了3000多万就业;停了蚂蚁(金服),意味着金融一下子就断掉了很多。”

而作为京东“全球好物节”的坚强后盾,京东金融同样交出亮眼成绩单。11月11日0点到1点,白条支付交易额同比增长450%,7个小时白条支付交易额超去年11月11日全天;11月11日0点到12点,京东支付订单同比增长350%,支付峰值是去年同期的5倍。

为全面助力购物狂欢,今年京东金融更是联合500多家金融机构,线上线下800多万商户和1000多家创新创业企业。同时,京东金融提前近半年对支付系统底层通道升级改造,系统可自动选择质量更优的结算通道,进一步提高消费者支付体验。此外,京东金融也在发挥大数据、智能风控、AI应用等优势,全方位保障用户账户安全,确保支付风险损失率低于百万分之一量级,并帮助商家、金融机构实现高效获客、精准营销。

金融科技巨擘

无论蚂蚁金服,还是京东金融,已经是国内规模较大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而且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迭代,两家机构都在一方面通过申请牌照或投资其他机构发展金融相关业务;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拓展生态圈。

蚂蚁金服已逐步形成了五大业务板块:支付、理财、融资、综合金融与金融基础设施,主要子公司有支付宝、蚂蚁财富、芝麻信用及网上银行。

在2013年到2017年的4年时间里,据不完全统计,蚂蚁金服共投资64家企业,涉及65起投资。其覆盖行业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消费金融等金融领域,还涉及人工智能、企业服务、汽车出行、餐饮、媒体、影视等非金融领域。

2017年初,蚂蚁金服CEO井贤栋表示,用“Techfin”而不是“Fintech”来定义蚂蚁金服,与Fintech相比,Techfin是用技术,数据能力去助力金融,去服务那些普通消费者、普通商户,去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全面升级。

蚂蚁金服已与国内数以千计的金融类机构、互联网金融类机构开展风控、征信、云服务等领域合作。

目前京东金融在牌照上已包括商业保理、小贷、第三方支付、基金销售、保险经纪等牌照,支撑着其现在几乎绝大多数业务板块,另外的则是通过与持牌机构合作来实现。目前,京东金融已完成重组,从京东集团实现剥离,成为一家只有中国投资者为股东的纯内资企业。此举有一条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方便开展政府特许的金融服务。

“中国的金融机构已经够多了,但缺乏能够帮助金融机构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科技公司。”京东金融金融科技事业部副总经理徐启昌称,在科技输出方面,京东金融目前合作伙伴涵盖卡组织、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主流金融机构,仅银行业机构就超过了400家。

今年以来,京东金融已与银联、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广州银行、上海银行等合作。在用户能力输出方面,早在2015年以来,京东金融已经陆续与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广州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招商银行合作推出小白卡。

“综合近年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及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来看,未来中国金融发展主要依靠银行、证券等正规金融机构,而如何提升这类金融机构的效率,则为金融科技机构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中金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称。

11月6日,在JDD全球数据探索者大会上,京东金融发布全球首个提供FaaS(Fintech as a Service)的企业服务云平台——京东金融云,官方网站c.jd.com同步上线。

“京东金融云已经和600多家金融机构,包括工商银行这种巨型的银行类机构展开了合作”京东金融副总裁、技术研发部总经理曹鹏向经济观察网记者称。

大型Fintech公司是否要纳入MPA

“我们过去讲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当中有一个概念,叫做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有可能对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的,也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可能一些大型Fintech公司,假如说它的行为有可能对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的话,是不是也应当被叫做系统重要性的机构,纳入到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当中进行管理,有效的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这也有利于整个Fintech行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最终构建一个更好的Fintech发展的新生态。”11月4日,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IDF)召开第二届年会上称。

今年8月5日,央行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7)》就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系统重要性特征有所探讨。其中表述,下一步应以专项整治为契机,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金融监管机制,进一步发挥互联网金融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关于具体措施,报告提出了五个方向,其中表示要探索将规模较大、具有系统重要性特征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对其进行宏观审慎评估,防范系统性风险。

早在2011年7月21日,全球银行业监管机构已圈定了28家具有“全球系统重要性的银行”。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关系到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定,因此需要具备额外的抵御损失的能力。中国银行最早入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在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入选。

2014年1月8日,银监会官网发布《商业银行全球系统重要性评估指标披露指引》,要求上一年年末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为1.6万亿元以上或者上一年度被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商业银行,须从2014年起披露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指标相关信息。当时国内达到这一标准的银行有13家,即工、农、中、建、交5家国有大行及民生、兴业、光大、招行、中信、浦发、华夏、平安等8家银行。

中国银行法学会理事肖飒认为,无论是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还是其他金融科技机构,近年发展迅速,在很多金融业务领域都有所涉及,尤其在C端,逐渐成为老百姓日常的支付、投融资的重要渠道。而在B端,金融科技机构背后更有数以百计的各类金融机构,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科技的传导下,金融风险扩散的速度及广度都将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因此,监管机构应及时、有效对金融科技机构进行业务规范,尤其对于规模较大、涉及金融消费者较多的机构纳入宏观审慎评估,防范系统性风险。

来源:经济观察网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