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年度神作教我的事:对这个世界,我还知之甚少

“我们对海洋的了解程度,甚至不如火星表面。”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他们醒着时对我说:“你和你生活其中的世界,只是无边大海那无垠海岸上的一粒沙子。” 纪伯伦的《沙与沫》总是提醒着我们海的磅礴与人的微末。沧海一声笑,是生而为人的骄傲;而沧海一粟,说得却是人之渺小。

或许正是这样的敬畏,让人们不约而同给一部纪录片打出了惊人高分:豆瓣9.9分。

2001年9月12日,BBC播出八集自然历史纪录片系列《蓝色星球》,把人们带到不可能旅行到的地方,探索海洋深处的秘密,成为介绍海洋自然史最为经典的史诗性巨作。

十六年后,《蓝色星球2》作为腾讯视频和BBC联合制作的第二部自然纪录片,专业的班底打造出令人目眩神迷的深海风光,更折射当代海洋生态的隐忧和人类的自省。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我们的祖先自先秦时代就在幻想海洋,而《蓝色星球2》用震撼的画面一次次刷新着观众的认知:

无论是巨大的抹香鲸,还是直立游动的叉尾带鱼;无论是寿命几乎永恒的管水母,还是二十四小时就更新上百代的微生物;无论是凶残的六腮鲨,还是乖巧的烙饼章鱼,它们都是造物的奇迹。

十六年的阔别重逢,人类文明仍在惶惑中踽踽独行,而我们对海洋的了解仍然有限得紧。李叔同曾说,“对万物的怜惜和尊敬才是真正的敬畏”。这或许最能契合我们面对自然纪录片生出的那种震撼与悲悯: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求知欲比任何未知都让人着迷

正如雪莱所言,“我们读书越多,就越发现我们是无知的。”同样的,我们对海洋的了解越深入,也会激起自身更强的求知欲。《蓝色星球2》的开篇解说词中引用了一个看似不合理但确定无疑的事实:

“我们对海洋的了解程度,甚至不如火星表面”。

可以说,人类探秘海洋的最大阻碍就是有限的科技本身。十六年前的《蓝色星球》曾用超高速的摄影机以每秒8000格的速度放慢戏剧性的动作瞬间,让观众为之目眩。

而不断革新的拍摄技术也带来了视觉呈现的美学提升,在《蓝色星球2》的体现尤为明显。制作团队全面使用6K摄影机,利用超高清低光摄像机首次捕捉到蝠鲼捕食浮游生物的画面,而超高清水下探测摄像机则为近距离观察珊瑚礁内的生物提供了可能性。

《蓝色星球2》的导演詹姆斯·霍尼伯内表示,过去在拍摄《蓝色星球》时,需要乘坐直升机,使用16mm胶片,“现在,我们能在任何获得许可的地方设置超高清无人机,用6K高清数码摄像机,拍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这样的片子,当然必须用最高画质来欣赏。腾讯视频此次同步BBC播出《蓝色星球2》,还应用了其最新自主研发的视频增强技术——TIE(钛),4K的播出画面将使唯美的海洋景观呈现得淋漓尽致。

《蓝色星球2》长达5年的拍摄过程中,摄制组共经历125次远征,访问39个国家,足迹几乎踏遍全球所有大陆和海洋,甚至包括南极冰盖下1000米深的海底,仅水下拍摄时长就达到6000多个小时。

如果不了解幕后的故事,观众或许很难理解《蓝色星球2》的意义何在。它的耗资和费时,或许并不如一次太空科考,但在求知的奥义上,两者同样伟大,别无二致。

无论是极地科考、外星探秘、还是深海寻踪,人们不断的求知欲推动文明的进步,也更深层次的理解自身于宇宙中的存在。人类寻求的不止是未知,而是凭借自身的力量我们还能认识到什么。从这一点来看,求知欲远比任何未知都更让人着迷。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蓝色星球2》中海洋的幽空深邃,带给观众的体验绝非征服,而是敬畏。在海洋深处的更深处,在未知背后的再未知,你甚至能从浩渺的镜头当中品出自然的苍凉。

北冥深处绚烂苍凉

《蓝色星球2》以无比炫丽的画面和色彩,探索了从热带到极地、从岸边到黑暗的深海,堪称瑰丽无比的海洋史诗。

鹏之徙于南冥者,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蓝色星球2》没有传说中的深海巨兽,却用一个又一个真实的镜头击溃人类的固步自封,鼓舞着探索与求知的极限。

真正的自然界没有童话,残酷才是它通行的唯一准则。在视觉呈现方面,《蓝色星球2》的突出特点首先是恢宏大气、仪式化和电影感,镜头处理平稳、从容不迫。如开篇段落,蓝鲸与海洋的镜头配合缓慢的节奏,烘托了一种仪式感和敬畏感。

“蓝鲸”是名属其实的巨无霸,纪录片用延时性长镜头展示其200吨的庞大身躯,强烈的视觉冲击扑面而来。对蓝鲸的拍摄用了非常多的两极镜头,巨大的特写加上远远的鸟瞰,剪辑节奏缓慢延宕,不断彰显着宏大、广度与深度。

第二集“深海”中六腮鲨啃食抹香鲸尸体的镜头,站在上帝视角,平静地展现抹香鲸如何在海底分解、消失的过程,干净得近乎残忍,却带给观众最深的震撼。

其次,《蓝色星球2》的视觉呈现讲究艺术性、舞蹈感,精致、唯美,充满意境。衬着纯黑的背景,深海的管水母如飘逸的舞者,畅游舞蹈,发出炫目的淡蓝微光。

而声音呈现方面,从开篇酷寒极地史诗性的音乐到神秘幽暗的马里亚纳海沟,从危险性的充满弦乐的鲨鱼再到欢快长笛演绎的旋转海豚。纪录片的配乐是一场激情昂扬贯穿海洋历史的音乐之旅。

配乐大师汉斯季默和Radiohead合作的主题曲The Blue Planet也堪称绝响,大漠孤烟笔直如线,北冥深远苍凉绚烂。伴随着每一帧画面都能当截图的景象,史诗般的配乐引领着观众悸动澎湃的心弦。

91岁高龄的戴维·阿滕伯勒爵士再度担任解说,让观众感到如沐春风。五十多年来,他担任制作的大自然纪录片不计其数,温暖的声音伴随了几代人对大自然和未知的探索。

他的职业生涯与BBC自然历史部50年的创作紧紧相连,他最为著名的是其撰写和主持的“生命系列”:《生命的进化》《植物私生活》《鸟类的一生》《蓝色星球》《行星地球》《生命》等。他的声音就代表了品质与卓越的指标,低沉的音色几乎成了BBC的代名词。

还有什么值得歌颂

“根要扎在土壤里、和风一起生存、和种子一起过冬、和鸟儿一起歌颂春天。”《天空之城》里,宫崎骏如是呼唤着对自然的敬畏。

对比浩瀚无垠的大海,难以穷极的宇宙,人类文明显得脆弱而不堪一击。真正需要被铭记、被保护的,是绚烂的星河、幽深的大海、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蓝色星球2》是腾讯视频继《地球脉动2》后再次携手BBC联合制作的自然纪录片。此举进一步打开了中国观众对于自然纪录片的视野,引起国人对海洋、对自然、对地球的关注与思考。

头顶珊瑚的蜘蛛蟹、守护小虾一生的阿氏偕老同穴海绵、密密麻麻并排在狭小生存空间中的贻贝、承受巨大水压的空灵狮子鱼、如同失落城市一般的海底热泉、万籁无声的海底盐卤池.........

它们皆非观众日常的一蔬一饭,却牵扯着大家的敬畏与自省。它们的存在本就是它们应该“存在”的意义,而它们的逝去,是否跟万里外的自己没有一丝联系?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影视行业在自然纪录片领域涉猎甚少。直到去年暑期的《我们诞生在中国》,以6654万元创造了当时的中国纪录电影票房纪录,也掀起了自然环境纪录片的热潮。而腾讯视频对《蓝色星球2》《地球脉动2》的趁热打铁,更为国内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了极其优秀的案例。

纪录片作为高端内容,随着国内中产阶级用户的崛起,正在不断被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严肃题材的力量正日益凸显。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民营公司开始进入纪录片领域。在《蓝色星球2》中,腾讯视频就深度参与了一系列过程,也为中国纪录片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开放性、国际化的平台。

在小鲜肉霸屏、真人秀当道的浮华躁动下,纪录片无疑是一股清流,透过镜头传递着时代的反思:生而为人,常怀敬畏。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