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杜:三位一体的企业家精神

三位一体的优秀企业家精神=革命信仰精神+现代市场精神+中国传统精神。

作者:杨杜

非常高兴参加十月论坛,又见到了很多新老朋友。我本来打算跟大家分享有关战略的话题,但是华夏基石给我出的题目是“企业家精神”。我整天都在给别人出题,这次被出题了。

那么,我们就来分享一下企业家精神。当前,从高层到基层都在考虑,未来中国发展的牵引力是什么,甚至在中央文件里也提到了企业家精神的概念。

多年以来,我为央企做过很多次有关企业家精神的培训,这里面就包括了职业经理人以及企业不同层面对企业动力以及企业家精神的思考。在这一方面,有关的理论研究和观点非常多,我不想多做介绍,但希望就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在最近三十多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到底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特色,以及曾经创造了哪些辉煌的业绩进行探讨。

企业家是经济社会的主体

一个社会应该由很多部分构成,所以我把企业家和政治家做了一个分工。其中,政治家可以一呼百应,任何事情都要看一看、想一想、应一应,所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实关心”。但是企业家不能这样,他的作用不是“为人民服务”,只能是为客户服务,这是二者之间的边界。比较理想化、职业化的企业家应当是“你事我事他人事,事事分清”的,是在管理层面上考虑问题,而不需要上升到主义、意识的层面。所以说,政治家是政治社会的主体,而企业家应该是经济社会的主体,我想,应该有这样明确的定位。主席经常说:“当官不发财,发财不当官。”它指的是你的人生追求和目的,是证明你是否成功的点。

围绕这个观点,我们来解读一下文件。9月25号,国务院公布的《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指出:1、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2、加快建立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长效机制;3、弘扬优秀的企业家精神。这里面的重点在于,如何营造一种让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得以弘扬和发挥的环境。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定义优秀的企业家精神,以及实现“弘扬”的氛围呢?站在个人角度,我为大家提出一些思路。

(一)企业家的七种类型

前人总结出来的优秀的企业家精神包括:“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

这么多的内容,特别不好记。但是我们可以从它的结构入手。比如,我们可以把这三部分分别理解为革命主义精神、现代市场精神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即分别从政治、经济(产品、竞争)和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这样就有一点三位一体的感觉了。

在理解了这样一个权威的定义之后,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常说,听党的话,跟党走。那么,作为企业家,大家就要认真地想:导向是什么?核心是什么?关乎企业和企业家的又是什么?只有把这几件事想清楚了,我们才能把这条路走好、走通,并走出我们的成果。围绕这个话题来展开,我想,企业家应该树立自己的主体性。

社会上都有一些什么家?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宗教家等等,不胜枚举。而我们需要界定的是,我们自己属于哪一个范畴?昨晚《经验的末日:不确定性时代的管理熵变》首发式研讨会上,从绿城集团离职出来创业的楼明霞提出了一个疑问,她说:“我是不是一个企业家?”这就涉及到自我定位的问题了。每一个人对于自己,对于企业家群体的认识和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确实应该对这一人群进行界定,对他们的特征做一些总结,或者对他们要提出什么样的业绩要求等等。再有,企业家是谁?到底哪一个群体应该被纳入企业家范畴?以及,什么是企业家的精神等等。

我看领导,一般不会在意他的德和才,而是比较注重他有没有精神。什么是有没有精神?就是他的精神头怎样。比如苏宁的孙总和我,都属于比较有精神的一类,能够长时间不眠不休,还保持精神饱满。但是,光有精神头还不够,还要看他办成了什么事,为社会帮上了什么忙。所以,在企业管理领域,我们反躬自省,关键在于定位,我是企业家吗?我的领导是企业家吗?我有优秀的企业家精神吗?假如我什么都没有,大概就只能回家了。

从管理学的角度,我将企业家分为了七种类型:

1、商业型企业家。对商业的本质、企业的本质理解得比较到位;

2、政治型企业家。这样的企业家,具有某种政治上的抱负和追求,参政意识很强;

3、技术型企业家。特别喜欢搞研发,并致力于成为技术专家;

4、艺术型企业家。注重企业形象设计,对商标啊、LOGO啊都比较有审美情趣;

5、劳模型企业家。带领员工晚睡早起,勤奋工作。我看,山东这样的企业家特别多;

6、慈善型企业家。热衷于公益事业,也愿意成为道德楷模;

7、老大型企业家。有一次在人大会堂开会,某地过来的企业家,优秀不优秀不知道,座驾是一部加长林肯。四个车门打开,先下来四个穿着黑衣服的彪形大汉,然后才是这位企业家。

那么,比照这七种类型,我们自己能不能对号入座呢?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企业家的发展,与历史的进程也是一脉相承的。最近这八九十年,中国的发展非常具有代表性。如果按照30年一个阶段的话,最开始的30年,我们国家主要依靠军事力量,通过战争实现了“先站起来”的目标。在这个时期,领袖人物是军事家,他必须从革命的角度,站在战略层面去开拓、实践;49年以后,我们走了30年的斗争路线,是政治家从政治层面来解决发展问题的;而最近这30年,我们这一代人亲历的改革开放,主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主,它不再是由军事家、政治家主导的,而是靠在座的各位企业家。

那么,未来的30年又该如何展望呢?从目前来看,依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四个全面、是五位一体的。所以,中国的伟大复兴,要靠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思想,而新的商业文明,依然要靠中国的优秀的企业家精神,要靠我们这群企业家来坚守这样的道路,成为新时代的新经济社会的主体、动力和牵引力。所以我认为,这个群体的前程极其光明,舞台非常宽广。

但是,我们的所作所为,光有精神不行,还要有业绩,要在引导中国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有新的商业文明的创造,它应该涵盖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因此也具有空前的挑战性。

(二)中国有着充足的企业家精神的供给

继往开来,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功要素是什么?我将它归纳为五点:

1、稳定的政治、政府。这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的环境要素。失去了这个要素,资本都跑掉了,企业家也英雄无处用武之地。

2、正确的根本国策。与国外相比,中国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我们的国民性。我们暂时既不具备战争优势,也不具备研发、技术优势,但是我们在商业领域有过人之处,在经济上,在了解人、了解客户需求上有独到的一面。因此,只要坚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国策,未来中国走向世界也应该是非常乐观的。

3、全民的艰苦奋斗。从高层的企业家到基层的员工,只要大家发扬长期的艰苦奋斗精神,我们离目标就会越来越近。

4、幸运的国际大环境。运气很重要,这几十年,国际大环境总体对我们有利。外面都打起来了,我们就可以搞建设。如果大家都围着我们转,事情就会变得很麻烦。当然,国际环境我们无法左右,只能寄希望于国内是稳定的。但总的看来,我们还是比较幸运的。

5、充足的企业家精神。与其它国家相比,中国有着非常充分的企业家精神的供给。供给侧改革,也与我们的企业家精神息息相关,不论是围绕着报国心、事业心还是发财致富心,它都支撑了整个国家的奋发图强。而中国企业在走向海外的过程中,中华民族这种勤劳奋进的精神也就走向了世界。

过去在北京,天上掉下块砖头,砸到的都是官。现在在北京,撒个咖啡,烫到的都是想创业、创新的年轻人,这是不得了的动力,可能只有硅谷才有这种氛围。但是,现在我们去深圳看看,规模、势头都比硅谷强多了,这是我们很重要的要素。

14年的跟踪研究:企业家精神决定企业成长

在企业家有精神、肯努力的情况下,能呈现出我们所期待的结果吗?通过我这些年的研究,我们来看看,成功的企业、成功的企业家取得了哪些成果。

从1986年开始,我从中国企业“100大”开始研究,同时把日本、美国企业的各种数字拿回来做比较,看看做得大、做得强的公司都有哪些,是什么牵引了它们的成功,这样,也便于理解企业成功的一些规律。最近这14年,我又一直在为中国企业500强的大会做点评。所以,应该能够为各位企业家剖析,成功企业的成就在哪里?支撑这些企业成功的要素是什么?企业家精神是否优秀,优秀的企业家精神是否存在等等。要回答这些问题,不能靠概念,不能靠逻辑证明的因果关系,而是要靠行为,要根据企业家干什么、忙什么,得到了哪些结果来说明问题。

(一)企业家精神的四种结果

根据统计的数据,我认为,优秀的企业家精神至少导致了四种结果:长得大、跑得快、受尊敬、活得长。如果没有这样的果,精神再强,崩盘了也没有用。

有数字支撑的“精神之果”之一是长得大。中国的第一批500强企业名单是2002年出炉的,统计的是2001年的数据,当时的入榜门槛是年度营收20亿人民币。如今,随便一个企业就能够达到这个规模。2016年500强的入榜门槛是283亿,两相对比,应该说,15年实现了14倍的增长,这是中国大企业群体创造的惊人的成长速度。

我们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也在逐年增多。我也一直在拿中国与世界进入500强的企业相比较,通过这些年的统计数据,我认为,1995年是比较关键的年份。在1995年,进入世界500强的美国企业为151个,2001年则增加为197个,基本占据了榜单的2/5。从2001年往后到现在,这一数字在不断下降,最新的数字是132个。同样是1995年和2001年,日本的数据是149和88,后来也一直减少,到现在只剩下了51家。

那么,是谁填补了美日两国减少的名额?全部是中国的企业。中国企业在1995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仅有3家,2001年发展为11家,到了2016年,榜上有名的已经达到了115家之多。事实上,我开始研究世界500强企业的时候,还根本没有跻身于这一行列的中国企业。通过这一趋势我们就会看到,我们这么多年里持续快速的增长,就能理解,中国企业有多么不容易。所以有人说,如果按照美、日企业曾经创造过的业绩看,我们至少还有百八十家企业可以继续努力。

那么,按照这种精神,向一、两千万甚至几个亿的营收进军,过程中的问题怎么处理?如何配置人、财、物的资源,比如我们从管理几万名员工向管理几十万名员工过渡,企业能否吃得消?研发的空间怎么拓展?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没有相当强的企业家精神不会产生这样的业绩,也不会引导我们的未来。

“精神之果”之二:跑得快。企业家精神不仅为企业带来了规模扩张的效应,并且也能带领企业飞速发展。我的博士生刘斌做了企业成长速度的研究,并形成了这样一张示意图:

这张图显示了三个非常重要的速度:保级速度、标准速度和领先速度。在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情况下,一个企业应该以什么样的速度增长才有利于我们规划自的公司的发展目标?在世界500强的企业里面,优秀的大型公司如果每年保持5%的增速,那么它只是实现了保级而已;要想达到标准速度或者是平均速度,就必须要保证增速达到10%—20%;而要想实现领先速度,能够跟竞争对手拉开距离,就必须要实现30%—40%的增速。这样的数据能够说明什么问题呢?它说明,优秀公司的成长速度至少应该比GDP高点,再优秀一点的话,其增速应当达到GDP的2倍才行。基于这样的统计,企业应该如何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并且把速度做起来呢?图中显示,我们中国公司的业绩相当傲人,一些大型企业都能达到这样的水准。

“精神之果”之三,受尊敬。在这样的大公司中,人的作用有多大?具体地说,企业家受尊敬的程度是怎样的?具有优秀的企业家精神的人,他们受到了谁的尊敬?这一点可能比较重要,它包括有6个方面:

1、受客户的尊敬:好产品、好服务之职责。企业的产品好、服务好,不能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不能以次充好。如此,客户不但不骂你,并且还能成为你的粉丝;

2、受股东的尊敬:好收益、好分红之使命。作为企业的投资人,企业为对方创造附加值了吗?尽到分红责任了吗?这是办企业的使命,要对得起股东,受股东尊敬;

3、受员工的尊敬:好平台、好报酬之组织。员工认同公司的平台,并且能够得到合理的报酬。这是组织的一种感觉,是组织的价值。企业家要想受到员工的尊敬,必须打造好平台、好报酬、好组织;

4、受同行的尊敬:良性竞争准则。企业不参与恶性竞争,企业要在行业中遵守某种行为准则,与同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尽管很难,但是我们仍然认为,企业家精神绝对不是把竞争对手干掉这么简单,甚至是恶性竞争,互相伤害;

5、受政府的尊敬:守法纳税之义务。守法、纳税是企业的基本义务,企业发展形势良好,成为纳税大户,不做让政府不放心的事,就肯定能够成为政府的座上宾;

6、受社会的尊敬:慈善公益之荣耀。这是企业和企业家的共同荣耀,是企业不但能够对得起各利益相关方,还能有力量去扶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不唯利是图,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报复。

“精神之果”之四,活得长。大企业也好、小企业也罢,活得不长的公司太多了。根据我们的统计,从2001年到2016年,先后有1579家企业曾经进入过中国企业500强的榜单,但是最终,榜上只能留下500家,还有多达2/3的企业没能持续出现在这个阵营当中。曾经为人熟知的一些著名企业,有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有的则彻底结束了生命。所以,企业要想活得长,非常不容易,要靠企业家精神的支撑。而我认为,活得长的企业普遍具有五大特征:

1、以客户为中心的,活得长;

2、以奋斗为文化的,活得长。它有持续的努力、奋斗,要比别人多付出、多出业绩;

3、建好管理体系的,活得长。企业不能光靠人的道德、品德来维系,因为集体的道德、品性也需要有好的管理体系来约束。按照流程、标准、模板做的公司,才能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并且做到平稳过渡;

4、持续管理变革的,活得长。客户变了、市场变了、技术变了,企业要怎样建体系才能保证不僵化?怎样跟进,并进行不断调整,让管理能够持续变革,持续跟上环境的变化;

5、坚持底线思维的,活得长。什么事绝对不能干?有什么诱惑不能干?在挫折面前不动摇?守住方寸、守住底线。“底线为王”是现在领导人的思维模式之一,“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企业不能坚守这样的原则,出了问题,企业自然就活不长了。

(二)企业家精神追求的三个阶段

我将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中的追求分为了三个阶段,包括九类目标,30多个指标。企业到底追求什么?能够活得长的公司,也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走过来的。

第一个阶段:是量的成长阶段,追求做大、做快、做多。在这个阶段,做规模没有实力,做速度没有机会。但是,做多也不一定多得了,因为总量太少。怎么办,这时,有的公司就开始搞多元化。只是,这个过度追求多元化的时代,我觉得应该走到头了,因为一些企业过分追求多元化,最后反而物极必反;

第二个阶段:是质的成长阶段,追求做强、做优、做新。其中,做强是投入产出问题,做优是品牌质量的问题,做新是与众不同的问题,总的可以归结为结构性的调整,追求在某一领域或某一个产品上做到市场第一;

第三个阶段:是力的成长阶段,追求做局、做人、做久,它指得是战略、品牌与受人尊重的问题。我认为,一个非常的优秀企业家所做的事业应该是一代人无法完成的,一辈子能干完的活是大活吗?好像不是,它甚至需要自己的儿子、孙子们去接力完成。所以,围绕着这样的成长,我们说它是力的成长,是企业要拿出自己的活力、实力和竞争力来。

以上三个阶段会成为中国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发展所追求的新的目标。

(三)杨杜“成长八卦”与“雷达”

因此,我用一个框架性模型:杨杜——成长八卦图,来总结企业的追求到底是什么。围绕这个八卦图的八条边,企业需要在哪个地方涨,哪个地方保守,从适应环境的角度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把资源聚焦在需要的地方——这些可能是需要企业家去认真思考的方向。

“八卦图”不大好听,我们再换一张雷达图,这样的组织可能更科学化一点。这个“雷达”是企业自己的定位,敌人在哪里,朋友在哪里,自己在哪里?如果没有这样一张雷达图,没有自己的“北斗系统”定位,企业都不知道自己在哪个方位,就很难形成战略思维。这时,只有“精神”不管用,那就像是一个冒险家。冒险家是最怕死的人,所以他在“应战”之前,会把自己可能的各种死法以及其应对手段都准备好,要竭尽全力保证活着回来。最终,他可能回来了,但也可能回不来,都属于纯粹的瞎折腾。所以,企业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到底在哪里、风险在哪里,这与底线思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

(四)不同成长阶段需要不同的人才和精神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一样,需要的精神也不一样,我把它分为四层:

1、奉献精神:企业在成长的初级阶段,需要的是奉献精神,这时,企业需要知道,种下的地能不能收回粮食来。

2、专业精神:到了千八百人的规模,组织结构比较完善了,就开始需要专业精神。各部门各司其职,干好自己的职能。

3、职业精神:企业再度发展,就开始有了对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他具有本行业管理者的综合技能,能够掌起一个领域内任何公司的“舵”,而不仅仅是人力资源、财务或者技术的专业技术。

4、企业家精神: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高度,企业家精神就成为了高层领导必须具备的境界。高层领导在组织的边界上考虑问题,是对战略、对市场具有前瞻性的洞察,是由外向内看的视角。

总结起来,就是四句话:领导要有精神、队伍要有文化、员工才有干劲、企业才有活路。其中,精神是具有灵活性的,看不见、摸不着,但很起作用的元素。

三位一体的优秀企业家精神

三位一体的优秀企业家精神=革命信仰精神+现代市场精神+中国传统精神,我们分别用红色、蓝色和金色一一对应这三个特质,它们共同构成了独特、优秀的中国企业体系,也构成了优秀的中国企业家精神。

与国外的企业家略有不同的是,三位一体的兼容、融合,是中国几十年来发展得非常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身上共同的比较典型的特质。其中,红颜色所代表的是革命信仰精神,它包括爱国敬业、遵纪守法和艰苦奋斗,这是中国企业家人群最为典型的特质,别人很难理解。而蓝色所代表的现代市场精神是指最近几年,我们在同一个市场体系里,通过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通过不断把产品做好,与西方企业实现了平等竞争。而金色的中国传统精神则是由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所构成的,它们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瑰宝,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包括从井冈山上传承回来的革命精神,也已经融入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形成了未必是企业家精神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国企的领导,他们更是基于这样的一些思路在发展,并且一代一代在向下传递。其中,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等,都是从革命时代一脉相承的,甚至没有发生过什么改变。它们与各个行业的业务可能存在一些小的差异,但是其核心是一致的。

中国特色的企业家精神也是时空层面上的三位一体,是基于过去,在对中国传统精神的传承和把握现代市场精神的基础上,本着革命信仰的精神对未来的开创。在这个层面上说,世界上如此具有包容性、时空性的企业、组织不多。我们拥有很多国学,也包括公共传统和家族传统,这种基于对祖先的崇拜,构成了我们坚实道路的延续性。同时,我们又从西方汲取了太多的管理思想,既包括对市场竞争、产品竞争、创新竞争的理解,也包括对他们的精神和意识的吸收。但是,我们如果始终能够坚守革命的信仰,就会形成我们中国独特的企业家精神,它可能会是三位一体的优秀企业家精神中最为核心的一点。所以我觉得,这中间可能存在一些共同点,因此要研究如何传承过去、如何把握现在、如何开创未来。

(一)国企中的优秀企业家精神

那么,国企里面有没有优秀的企业家和优秀的企业家精神呢?当然有。他们不但确确实实地引领着中国企业的成长,使之成为了世界500强之中的佼佼者,并且也能够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尽管国企有着垄断的背景,但是结果是企业做大、做强了。从这个结果往回推导,这些企业的领头人也必定是优秀的企业家,是具有优秀的企业家精神的人。并且,从我自身与他们打交道的过程来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确实令人钦佩。

这些企业家定位在哪里呢?我想可以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将其分为两维、四个象限:

1、第一个象限:组织很大、人很多,但个人股份很少,这是企业家。在这一象限中,最典型的就是任正非,尽管组织很大,但他个人只点了1.4%的股份;

2、第二个象限:组织很大,个人股份也很高,这是资本家。资本家有钱又有势,既搞得定资本,也玩得转组织;

3、第三个象限:组织小、股份少,是小股东,甚至没有股份;

4、第四个象限:组织小、股份很多,甚至达到了100%,这是小公司,甚至是夫妻店,这时,他就是一个小企业主。

根据这样的分工,国企里面应该都是企业家,股份很少,甚至没有股份,有时候,他甚至需要履行政府的责任。很多人把央企、国企的高管等同于官员,但他们又确实不是政府,没有那么大的权力。而与民营企业相比,人家挣得都是自己的钱,但是他们挣的钱却全是国家的。这似乎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但是他们依然在很努力地奋斗。并且与民企、政府相比,他们永远活在灰度空间当中。但是,在黑与白之间选择容易,灰度却最难把握。所以,这种奋斗靠什么支撑?我想,如果没有一点企业家精神的支撑,恐怕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

国企的企业家有其特殊性,最重要的特殊性是干得不少,挣得少,没有一点精神文明能支撑得住吗?他们有天职观念、有组织观念,现在又有了“八顶规定”,他们要禁欲、节省,甚至在事业面前,亲戚朋友都要做出牺牲。我听到过两个央企的老总给我讲,国外的企业家到我们这里来,了解了我们的待遇情况之后,对我们特别的尊重。为什么?他们说,你才挣这点钱,却要管这么多事?付出这么多的辛苦?他们说,我这么高的薪酬,都觉得不想干了,你们却还在坚持。所以在他们看来,你的信仰比我的信仰更坚定,追求的价值不一样。

那么,我们的国企领导在追求什么呢?多半是高大上的东西:要求高、压力大、很难上、诱惑多。所以就出现了四类问题:有混进来的,达不到要求,又累得要死,所以,懒官就出来了;有压力大的,顶不住的了,身体就会出问题;还有太着急的,老上不去,就学会了谋权术,用各种招“要求进步”;还有陷进去的,给点财色,把握不好就陷进去了。所以,尽管民营企业家可能会认为,工商、税务总盯着你,甚至查避雷针的都多了起来,但是与国企领导相比,他们上面的组织部、中纪委更厉害,只是各有各的不同的管法。所以,应该说,因为有着相当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撑,国企里面有一批相当优秀的企业家,不然,我们的企业也不会走过世界500强。

(二)企业家精神的基本逻辑

那么,不管是央企还是国企,三位一体的企业家在哪个地方会有光明的未来?我把它叫做“英特纳雄奈尔”的1.0版本到4.0版本。首先,英特纳雄奈尔1.0是从西班牙发现美洲大陆开始的;2.0版本是以英国的全球殖民策略打开的国际化为标志;3.0是美国称霸全球开始的国际化阶段;4.0版本是中国通过高铁、陆上电网等大型项目工程,贯穿亚欧大陆,发挥我们的优势。

因此,企业家精神的基本逻辑应该是由精神之根、精神之干和精神之果共同构成的。其中,“长得大”、“跑得快”、“受尊敬”、“活得长”是企业家精神之果;“传统精神”、“市场精神”、“政治精神”形成了企业家精神之干;这样两个基本结构是由企业家精神之根来支撑的,这个“根”就,就是“奋斗人假设”,是基于人性的假设。

企业家是奋斗人,这个人的假设和一般人的假设有什么不同?他们有三大特征:

1、他们是为客户服务的人,是以客户为中心干事业,不是为了打败对手,不是竞争人,不是为了所谓的胜出;

2、他们是投资于未来的人,不仅仅着眼于眼前利益,不仅仅交易于现在,所以会让度、会牺牲,所以,他们不是基于经济人的假设,简单定位于商人的角色;

3、他们是具有使命感的人,办企业是他的宿命,他似乎生来如此,而不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为了所谓的财务自由。

他们是一群“怪人”,或者可以说是不正常的人。尽管富有,但是永远最缺钱,因为他们有了钱还要不断去投资。消费完全可以满足了,但是投资的钱却永远不够;他们永不满足于目前所拥有的一切,所以还要不停地找项目、搞变革,永远在努力牵引着组织前行;他们永远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地奋斗,心无旁骛,甚至也没有什么基于个人的嗜好,普通人追求的抽烟、喝酒、唱歌,他们基本不沾边。这太奇怪了,他们颠倒了一般人的因果观和人生观,与马克思·韦伯曾经讲过的资本主义精神有一些类似。

马克思·韦伯就提出:您工作是为了吃饭?还是吃饭是为了工作?在美国,新教徒比较多,他们选择了后者,拥有两大意识:天职意识和禁欲意识,认为不工作就不必吃饭,而不是为了吃点好的而工作、挣钱。在他们看来,吃饭是为了修行。这似乎不大合理,但这就是他们的观念。我们的佛教也有相似的认识,出家人认为,吃饭是为了念经,如果不念经,这一天就不吃饭了。而在我们的国企,很多领导的奋斗也带有这样的味道,他们的天职意识是“为组织”,所以,不得不降低自己的收入,甚至不惜做出牺牲。他们的精神追求很高,是为了事业而活着,这是企业家精神的源泉。

所以,韦伯认为,更确切的答案是:“这种需要不停工作的事业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那就是他的生活,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事实上,这可能是唯一的动机,甚至没有想过,工作为了什么。韦伯还说,“与此同时,从追求个人幸福的角度来讲,它表达了这类生活是如此的不合理性:在生活中,一个人为了他的事业才生存,而不是为了生存才经营事业。”活着就是为了把活干好,这样的人生比放羊娃的人生还要简单。那个经典的段子不是说,有人问放羊娃说,你放羊干嘛?卖羊攒钱。攒钱干嘛?讨老婆。讨老婆干嘛?生娃。生娃干嘛?放羊。所以,放羊娃型的企业家在做什么?投资、增值、再投资、再增值……增值是为了投资,投资是为了增值,一辈子就陷入这样的循环里不出来,一出来心就乱了。这种人是永远为了使命而奋斗,与手段和目的都没有关系。

企业家精神需要保护机制

这样的企业家精神需要保护。保护企业家群体的环境必须有弘扬企业家精神的氛围,必须有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机制。我的号召是,要给国家的企业家以政策上的“三加”:加产能、加库存、加杠杆。要给企业家以三个机制:1、回报企业家精神的分配机制。业绩不好的,让给别人干,业绩好的,只要他能干,就应该允许他继续干。我们现在按岁数卡,到年龄了,身体再好也要退休,这何必呢?2、弘扬企业家精神的用人机制。到底谁是企业家?这个社会怎么能把他们用好?要给他们以足够的地位、足够的机会;3、支撑企业家精神的决策机制。怎样让高层委员会一类的机构发挥他们的决策作用,支撑他们还能继续干,不要让奋斗着的企业家流血又流泪。

这是我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谢谢各位的聆听。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演讲人杨杜,著名管理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华为高级顾问,华夏基石领衔专家;根据2017年10月28日第五届华夏基石十月管理高峰论坛杨杜教授《三位一体的企业家精神》主题演讲整理(未经本人审核;文字整理/编辑 李泽慧)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