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大时代 注定不属于创业者

仗着他们手中所掌握的技术和资本优势,科技巨头会愈发膨胀,而初创公司将越来越难以与之抗衡,其中坏处,不言自明。

位于旧金山湾区南部的硅谷,作为全球创业的通用范式,被各国的产业中心模仿改良,加拿大多伦多、德国柏林、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智利圣地亚哥再到北京中关村,名字各式各样,但争做“新硅谷”的核心诉求从未改变。

作为“创业圣地”的硅谷自己,近来却弥漫着颓唐的气氛。硅谷产业带的核心城市圣何塞房价节节攀升,仅次于纽约位居美国第二,让新的创业团队再也买不起当地的一间“车库”,但这只是硅谷衰退的一个因素而已。

而终结创业黄金时代的“真凶”,恰恰是昔日从硅谷中诞生的科技巨头,及其大力推进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

一个新颖的想法动辄颠覆整个行业的时代 已经过去了

几乎每个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和商科专业的学生都曾怀揣梦想,有朝一日自己能一手创造出新的Facebook、新的Uber、新的Airbnb。

常被誉为硅谷教父的Peter Thiel和Paul Graham,缔造了Y Combinator模型的神话;现在的大型人口聚居中心,没有几家初创孵化器/加速器,都不敢说自己是大城市。

走在科技产业前沿的创业翘楚们颠覆一个个传统行业,重塑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新旧更替”的金科玉律在历史当中不断重演。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今天这些富甲一方的跨国大企业,终有一天也会像恐龙一样变得老迈迟缓,在行业洗牌的大潮中被那些嗅觉敏锐的初创新贵所代替。

然而历史并没有迎来新的轮回;恰恰相反,当下我们生活的世界,遵循着截然不同的“游戏规则”;新规则下,小体量的“挑战者”寸步难行,而对“大而不倒”的巨头们却愈发有利。

一家初创公司的新想法很棒,对自家的产品构成威胁,怎么办?并购它!一位行业新秀的科研开发水平很高,自家的团队无人能及,怎么办?挖角他/她!

掌控未来十年的,是大企业和稳居高位的管理层,而不是初创公司和呕心沥血的创业者。今天豪情万丈的名校学生,更有可能去Facebook为马克·扎克伯格工作,而不是追随他的脚步辍学创业自立门户。

享受了两场全球硬件革命红利的我们 是不是搞错了什么?

1997到2006年互联网产业的空前繁荣,为我们带来了Amazon,Facebook,Google,Salesforce,Airbnb等等。那时候互联网仍然是新鲜事物,一群稚气未脱的年轻人可以怀揣梦想从高校辍学,在租来的车库里搭建起一个全新的网站,向投资人兜售一个全新的想法,从几百万美元的起点开始逐步成长扩张,直到他们的服务通过光纤网缆覆盖全球。

2007到2016年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应用产业的繁荣,又带来了Uber,Lyft,Snap,WhatsApp,Instagram,Twitter等,因为同样的“游戏规则”,在应用市场上依然适用。

我们这一代人,前后连续经历了两场大规模的全球硬件革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从中享受到巨大红利的我们错误地以为,另一个转折点正在到来,另一场产业革命正呼之欲出。

我们天真地相信,这一次一定又会有几个天资聪慧的年轻人,在车库里写出一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软件,把握住新的机遇,甚至以为那几个年轻人当中,有可能包括我们自己。

不存在的,不会再有这样的革命了。表面上浩瀚无垠的互联网空间,已经被大企业占领与“殖民”;智能手机人手一部的今天,移动应用生态也成了大企业的掌中玩物。

最重要的是,当下最前沿的新技术,不论是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还是大数据处理,其内在构架极为复杂,研发和运营成本极为高昂,这样的新技术,只有已成气候手握大量资本的组织才可能驾驭。

2017年全球初创团队成功完成种子轮融资的案例数量,较2015年中巅峰时下降达40%,融资额总量亦下降了24%,这并非巧合。而与此同时,字母表(谷歌母公司),亚马逊,苹果,Facebook和微软,已经从昔日的“五大科技公司”,发展成了“市值最高的五大上市公司”。

未来属于科技巨头,而其他人只能争抢他们玩剩下的“边角料”。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 下一波技术风口对创业者到底意味着什么

目前已经广为世人所认同的最前沿技术风口,包括人工智能 (AI)、无人机、增强现实 (AR)/虚拟现实 (VR)、数字加密货币 (cryptocurrency),自动驾驶汽车和“物联网” (IoT)。

这些技术盘根错节互相关联,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将深远地改变产业格局乃至人类文明的未来,但它们并不像互联网和智能手机那样,能够轻易被创业者接触到。

人工智能不仅对于顶级人才的研发水平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如果没有海量数据的“投喂”,让AI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试错”,从提供量变到产生质变,就算有人才有天赋也是白搭。那么谁事实上掌控着世界上所有最好的数据呢?没错,除了上述的五大科技巨头外,就是他们的中国同行:阿里、腾讯和百度,凑在一起正好是“八巨头”。

诸如无人机和IoT设备这样的硬件,很难跨过最初的原型验证阶段,产品上市的成本很贵,成规模商业化生产的话更贵,由此带来的便是极低的利润率。Fitbit,Jawbone,Juicero,乃至最近成为商界讨论话题的HTC,都是极好的例子。 

既然谈到了“贵”,自动驾驶汽车才真的是土豪烧钱(或者骗钱?)的游戏:就像已经被炒作多年的生物医药技术一样,说到底他们都是巨型企业用巨额资本砸出来的“神仙打架”。少数几家从事这一行业的初创公司,最终都将会走向被大企业并购的道路,就连成为可以构成威胁的主要竞争对手的机会都没有。

在经历了最初的热潮之后,AR/ VR行业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各家孵化器最初的乐观预测,一方面要应对成本昂贵的硬件问题,另一方面则要解决错综复杂的软件问题。初创公司Magic Leap时下已经筹资近20亿美元,却还未有哪怕一件产品问世,甚至有外媒怀疑其背后是不是只是一张“空头支票”;于此同时,微软的HoloLens,谷歌的Cardboard / Tango / ARCore以及苹果的ARKit,却在各自庞大的产业链平台上继续开发推进。

数字货币自身及其依托的去中心化区块链生态系统,理论上非常有价值;但正因为其去中心化的性质,数字货币并不会让开发他们的初创公司富裕起来。比特币目前的市值扩张和价值实现,大大超过了任何基于比特币的初创公司;而跟风“区块链”的初创公司里,百分之九十九是炒作概念的敛财骗局。

数字货币最狂热的信徒认为,终有一天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会颠覆现下建制金融体系的一切,但业内人士Nelson Rosario的一句话讲的好:

“根本不存在‘法外之地’;区块链是去中心化的,但人本身不是。”

面临上述形势,科技初创公司只能勤勤恳恳努力奋斗,寄希望于终有一天被一家大企业收购,最理想的收购方当然莫过于上面的“八巨头”了。毫无疑问,整个行业还是会出现一两匹“黑马”,但比起过去二十年的“百家争鸣”,这些“出头鸟”将愈加难能可贵。

这一趋势从Y Combinator的金牌案例就可以看出来。五年前的2012年,这家孵化器“老祖宗”摆在招牌上的三大案例是Airbnb、Dropbox和Stripe,而五年后的今天,依然是这三家。

在过去六年中,YC投资孵化的项目数量翻了逾一番,但却没有一个项目能够成长起来,足以击败自己的“学长”跻身前三。作为初创投资龙头的YC尚且如此,整个风投初创行业的环境可见一斑。

仗着他们手中所掌握的技术和资本优势,科技巨头会愈发膨胀,而初创公司将越来越难以与之抗衡,其中坏处,不言自明。更重要的是,初创公司可以为整个行业输入新鲜血液,带来了新颖的思考,而愈加庞大的“资本巨兽”则更倾向于墨守陈规,停滞不前。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希望未来并非如此。

来源:华尔街见闻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