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才”供不应求,促进岗位薪酬体系向技能薪酬体系转变

调研显示,国内Top10雇主里,60%的“智慧人才”招募是通过企业间人才流动完成的,而40%的“智慧人才”则来自高校。

来源:视觉中国

当前,尽管很多高科技企业,以及正在向智能制造转型的传统企业,并没有太多办法去吸引那些紧俏又抢手的高科技人才,但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以百度、嘀嘀出行、腾讯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本土企业,他们在科技人才的吸引方面,着实先人一步。

韦莱韬悦近期推出了关于“未来智慧人才”的专项调研,该调研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智能制造等领域所需要的“智慧人才”展开,希望通过调研揭示中国企业在“智慧人才”吸引方面的领先实践。以下便是调研结果分析。

韦莱韬悦调研了多家中国本土企业,包括嘀嘀出行、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海尔、美的等,通过访谈来看,大部分企业的“智慧人才”来源仍集中于企业间的人才流动、应届毕业生招募、海外招募以及兼并收购,而吸引这些“智慧人才”加盟的重要因素则来自于资源的倾斜,以及研发环境。譬如百度、阿里巴巴等公司通过设立海外研究院/实验室,并采用高于一般研发人员的薪酬待遇,来吸引此类人才。

企业与高校仍是“智慧人才”最主要的“蓄水池”。调研显示,国内Top10雇主里,60%的“智慧人才”招募是通过企业间人才流动完成的,而40%的“智慧人才”则来自高校;同样,在美国Top10雇主里,二者的比例分别为70% VS. 30%。国内科技巨头通过在海外设立研究中心/实验室的方式,吸引了一大批顶尖“智慧人才”,例如腾讯AI Lab主任张潼,此前百度深度学习实验室(IDL)主任吴恩达、联想副总裁、AI研究院负责人徐飞钰等,都是这些科技巨头在海外的研发负责人。

韦莱韬悦通过调研还发现,自2006年起,谷歌就开始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收购大战,已收购约17家人工智能创业公司,获得人才无数。其中2017年,Google通过收购预测建模和机器学习竞赛的众包平台Kaggle, 使其在这个人才紧缺的市场获得了60万数据科学家。还有苹果公司,至今已收购16家人工智能公司,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这些企业的人才……根据市场调研公司CB Insights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短短5年间,已有近140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被科技巨头企业收购。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未来智慧人才”的主要来源相对集中,且市场行情看涨。譬如处于“智慧人才”金字塔顶端的技术专家,平均年薪超过百万。中高级工程师也比企业内一般软件工程师的平均薪酬高20%左右,即便是初级工程师这样的“智慧人才”,也要比一般硕士/博士毕业生的平均薪酬高50%。

标题

不但如此,“未来智慧人才”2016年薪酬增长也接近10%。以算法工程师为代表,薪酬增长快速且领先于行业平均水平,2016年度总现金薪酬平均超过56万元,对比当年行业均值,涨幅达79%(图三)。即便如此,“智慧人才”仍供不应求,据LinkedIn统计,截止2016年底全世界所拥有的“未来智慧人才”数量约为25万人左右,但是分布不均,其中美国约占三分之一,其他分布最多的地区为欧洲和中国等。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由于紧张的供求关系,导致“智慧人才”定薪差异性加大,并且相同行业、相同专业、相同职级间的全薪倍数相差最高达6倍以上。

不过,激烈的技术人才竞争促使奖酬管理从“按岗位付薪”转变为“按技能付薪”。从韦莱韬悦的调研数据来看,2016年有83家公司实行技术/技能差异化薪酬策略,其中包括薪酬定位、技能津贴、发展机会等,而2017年将有289家实行这一策略。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