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书推荐】“人应当只为美好和崇高的目标奋斗,其余的则交给命运”

本周,我们向你推荐这8本新书。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美] 菲利普·迪克 许东华 译 
 译林出版社 2017-10

“科幻鬼才”菲利普·迪克生于1928年,逝于1982年,只活了53岁。生前,他处在西方科幻和科技文明发展的黄金时代,在主流科幻小说对人类创造力充满了自信时,菲利普·迪克的作品却体现出对时代发展和科技的不信任,为同辈科幻作家不解,也不为主流文学界接纳。但去世以后,他的作品《尤比克》被《时代》周刊选入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与奥威尔、福克纳、伍尔夫这些主流文学的星辰并列。而以其名字命名的菲利普·K.迪克奖如今也成为了美国科幻界的主要奖项。

菲利普·迪克的作品集中探讨何为真实以及个体身份建构,而《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堪称其中最负盛名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故事发生在核战以后的世界,放射尘让地球上的动物濒临灭绝,地球已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为了鼓励残存的人口移民,政府承诺,只要移民到外星球,就为每人自动配备一个仿生人帮助其生活。但仿生人不满足于被人类奴役的现状,想方设法逃回地球。而在仿生人试图逃跑时,为了买一只真正的绵羊,小说主人公里克·德卡德当上了追杀仿生人的赏金猎人。从一天早晨到第二天早晨的二十多个小时,里克遭遇了新型仿生人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发现自己对仿生人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

菲利普•迪克去世后不久,根据《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改编的电影《银翼杀手》上映,电影笼罩着一种迷离、朦胧、似幻似真的基调,是后世无数赛博朋克电影的鼻祖之作。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对哲学终极命题的探讨,让这部电影成为科幻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解说疾病的人》

  [美] 裘帕·拉希莉 卢肖慧 / 吴冰青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理想国 2017-10

裘帕·拉希莉1967年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印度移民家庭,幼年随父母迁居美国罗德岛州。父亲在罗德大学图书馆任职,母亲是教师,拉希莉在新英格兰浓郁的学院氛围中长大,毕业于伯纳德学院,继而又在波士顿大学深造文学创作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欧化的成长环境和教育,印度家庭承袭的传统,学者的严谨,赋予她观察人生的独特视角。

《解说疾病的人》是裘帕·拉希莉的第一部小说集,问世以来,几乎囊括了美国所有的小说奖,拉希莉也凭借这本处女作创造了普利策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获奖者纪录并保持至今。这本书的九篇小说讲述了人物跨越国家和时代追求爱的情感之旅。作者捕捉到了移民、难民和他们的后代来到文化交汇之处所面临的矛盾冲突:一次停电促使一对印裔美国夫妇彼此剖白忏悔,共同面对他们破碎的家庭和婚姻;一个女孩在过万圣节的时候目睹电视里如火如茶的巴基斯坦内战,找到了自己文化的根;跟着单亲妈妈的小男孩从来自加尔各答的举目无亲的钟点工身上寻找到一种共鸣;一位导游带著印裔美国家庭寻根访祖,意外听到了一个深藏多年的秘密……这些小说浸梁着印度文化的细节,以同情和智慧感动着读者。

《指匠》

[英] 萨拉·沃特斯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阿朗 译 
世纪文景 2017-9

当代英国女作家莎拉·沃特斯从1998年至2002年连续发表了三部以维多利亚时代女同性恋为题材的小说《轻舔丝绒》《灵契》《指匠》,备受读者与英国重要文学奖项注目。

《指匠》是维多利亚三部曲中成书最晚、叙事最纯熟、情节最跌宕的一部。小说发生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苏从小和一群俗称为“指匠”的卑劣窃贼一起长大,当她十七岁时,素行不良的骗徒——“绅士”理查‧ 瑞佛斯提出了一个狡诈的诡计,请她当年龄相仿的陌生小姐莫德的侍女,以助他谋夺莫德的财产。当苏应允到达布莱尔庄园后,她与莫德之间情愫渐生,而计划却日渐变调,她发现自己彷彿被绑上丝线的傀儡,身陷一张巨大的蛛网中。

共谋主体的不断变换,情节发展过山式的起伏,惊人真相的不断揭开,令人读之欲罢不能。而庄园生活的细节展示、伦敦底层街区的人情风俗、疯人院的非人生活,又能令人一窥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风貌。最重要的,这也是一部被时代遮蔽、遗忘、忽视的女性的生命力赞歌。

《诸神纪》

严优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9

“进入有意识阅读神话阶段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想要一张清晰、完整、系统的中国古代神谱”,但深入了解后,严优没有找到神谱,也难以构建一个完整的中国神话世界。尽管她随后认为:“终极版神谱是一把双刃剑,没有它未尝不是一件幸事”,但事实上《诸神纪》还是力图描绘了一个更加系统性的神话世界。

《诸神纪》以体系化的方式对杂乱、零散的中国上古神话进行了整理和连缀,使其呈现出了清晰的结构和线索,读此书便能对上古神话的基本内容有清晰的认识。每一段神话,都由“故事导言”“故事文本”“掰书君曰”“原文出处”等几个部分组成,“故事导言”开宗明义,引导读者在整体的框架中把握该神话的位置和意义;“故事文本”是作者体系化以后重述的神话故事;“原文出处”列述各类相关文献,便于读者按图索骥查找出处,而“掰书君曰”则是作者本人对神话中的人和事的理解,显示出作者的专业功底。除了“轻学术”的文字介绍以外,《诸神纪》中还有近三百幅原创性和资料性图片,全方位还原了古籍中所记载的上古诸神的独特视觉形象。

《人贩:难民危机中的罪恶生意》

[意]洛蕾塔·拿波里奥尼 尹杨 译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7-07

我们常常看到平民和新闻记者在中东遭到绑架的新闻,而如何接纳难民、重建难民生活的讨论也常常见诸报端,但人们或许没有想到,北非、中东等国的难民危机和绑架问题之所以迟迟无法根除,一个根本原因是这类危机和问题已经培育出一个庞大的罪恶产业。

意大利记者洛蕾塔·拿波里奥尼常年奔走世界各地,深入探访恐怖主义、难民、绑架和人口贩卖问题。她发现,在“911”事件后,一股新势力在西方的政治混乱中兴起,控制了这种交易。这些犯罪集团与基地组织等武装力量交织起来,在21世纪初靠着从西非走私毒品和绑架西方人为生。而近年来叙利亚和伊拉克不稳定的局势更是为犯罪集团在中东地区提供了新的“商机”,通过将西方人质贩卖给恐怖分子以及非法交易难民等方式,他们每年的交易额可达数百亿美元。在《人贩:难民危机中的罪恶生意》中,拿波里奥尼以该地区近年来破获的重大人口贩卖案为基础,从多名人质谈判员、反恐专家、安全机构专员和被救人质那里得到一手材料,还原了恐怖组织和恐怖活动的作案细节,揭露了当今世界文明光鲜亮丽的外衣下隐藏的野蛮与血腥:索马里本地居民普遍认为海盗行为不是犯罪,而是一种生存手段;在恐怖分子眼里,绑架是一种超现实的游戏。而由于这些地下人口交易暴露出欧美外交、对外援助、对外军事和政治干涉等政策的失当,宣称关心人权的欧美世界长期对此置若罔闻。不仅如此,欧美国家还建立起了与北非、中东国家及索马里等国绑架产业相对应的救援产业:配备专司与犯罪集团接洽的谈判机构和人员、赎金交换渠道,还要帮助所在国想尽办法安置北非、中东国家的难民。救援产业已经升级为了豪华版的“移民安置产业”,让欧美国家的许多企业家、社会活动家、NGO的头面人物赚得盆满钵满。

《我在现场:性社会学田野调查笔记》

黄盈盈 等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7-9

这是一本展现“性工作者”群体真实生存状况的“红灯区”实地调查笔记,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黄盈盈、荣誉所长潘绥铭以及该所部分毕业生。从1998年到2010年,研究所的师生团队持续对“红灯区”做追踪调查,前前后后一共接触了一千多名“小姐”。他们将这场时间跨度十余载的调查过程写进书中,讲述与之互动的种种经历,呈现出边缘群体的生存状况和真实情感。

为了实现真正的“在现场”,而不是“到现场”,作者们花费大量时间去化解被访者的防备,“以心换心”,才得到了被访者的信任和接受,继而得到了她们的坦诚。黄盈盈在文章中记录了一位NGO组织的发起人的话:“你要自甘堕落。”这句话告诫她,要去掉自己的光环,平等地与被访者交流,从被访者的角度了解她们如何看待自己和周遭的世界。因此,《我在现场》实现了研究视角上的突破,凸显被访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呈现被访者自己的“主体建构”过程。

潘绥铭多次谈到自己进行田野调查的体会:“我越来越发现她们都很普通,越来越发现它跟别的行业,她们跟别的人越来越没有区别了。不是真的没有区别,是差距没有我们原来想的那么大。”本书责编介绍,阅读《我在现场》,读者会发现,“小姐”群体并没有什么不同。就连她们的冷漠、刻薄、谎言乃至敌意,通过作者们的笔端写出,也变成可以理解的了。

《世界的声音:陈黎爱乐录》

陈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9

大陆读者最先认识台湾诗人陈黎,是通过他与妻子张芬龄合译的诗集:《万物静默如谜:辛波斯卡诗选》、普拉斯的《精灵》、聂鲁达的《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而在翻译、写作的同时,他也是一位嗜爱舒曼、舒伯特、勃拉姆斯、拉威尔、德彪西、马勒、勋伯格、迈尔斯·戴维斯的乐迷。

《世界的声音:陈黎爱乐录》是陈黎“谈音、论乐、译诗”的第一本结集,作者选择了曾经感动自己的曲目和音乐家,完整翻译了近200首歌剧、清唱剧、艺术歌曲、古典与现代民歌、爵士乐等经典名曲歌词。陈黎融合音乐史、音乐家生平和乐曲歌词解析,用诗意的乐评散文和独到的语言诠释乐曲之神髓。

《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

[德] 安德烈娅·武尔夫 边和 译
后浪丨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10

“人应当只为美好和崇高的目标奋斗,其余的则交给命运。”开创了近代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地理学家、博物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这样说。

洪堡曾深入委内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长的安第斯山脉,攀登当时公认最高的火山——钦博拉索山;他曾与同伴逃脱鳄鱼之口,目睹野马与电鳗的残酷搏斗,在树影间与美洲豹狭路相逢。他将对自然的崭新理解融入对政治局势的体察,为托马斯·杰斐逊带去考察资料,还影响了西蒙·玻利瓦尔的拉丁美洲革命。洪堡对世界的广博认识招致了拿破仑的嫉妒,也影响了歌德、柯勒律治、达尔文、梭罗、海克尔等诗人与科学家。

《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正是通俗科学史作家安德烈娅·武尔夫为洪堡所作的传记,集合了个人传记、惊心动魄的旅行日志和自然观念,既揭示了他在科学史上的枢纽地位,也搭建起这位150多年前的博物学家与现代的联系。《纽约书评》称,《创造自然》像极了惊心动魄的探险小说,而洪堡则犹如一位当代全能知识分子,为现今的科学与社会讨论注入闪耀的智性光芒。作者武尔夫则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等现象敲响的警钟,洪堡的交叉学科思路于今日之很多现实问题的讨论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