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伟明(方塘智库联合创始人)
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报告还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
在十九大开幕式的同一天,位于广东珠海的伶仃洋的海域中,港珠澳大桥西人工岛风帽封顶。这座全长55公里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已经开工建设7年,并有望在今年年底完工。而处在这座桥西端的广东珠海市,将因此成为唯一一个通过陆路联通港、澳的内地城市。
在国家战略和世纪工程的加持下,珠海不断在全国视野下刷存在感。现在看珠海这座浪漫之城,已经进入了继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之后,最好的一个发展历史机遇期了。海洋强国、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相继在这里投放,珠海的未来充满了想象空间。
然而,由于珠海体量偏小,在经济规模上屈居广东第十,是珠三角城市群中的“小弟”角色。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之下,在交通区位优势根本性改善的前夕,珠海再度被推到前沿,而珠海又如何去承载来自国家和广东的多重使命和期待呢?
方塘智库认为,对珠海大发展的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在有限的陆地空间内,对城市和产业进行提质与升级;二是,面向广阔的海洋,要空间、要增量——珠海有着近6000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是陆域面积的3.6倍。
海洋旅游方兴未艾,发展空间广阔。在如今提倡全域旅游的背景下,珠海也需要将陆地和海洋并举,统筹谋划旅游发展。但海洋旅游所面临的问题,将和陆地旅游很不相同,珠海的海洋旅游发展既需要和岸上旅游进行协同,也需转变视角,以海洋的思维去推动海洋旅游。
海洋旅游方兴未艾,发展空间广阔
1
价值化于粤港澳大湾区
根据公开的数据,珠海在2016年共接待游客3500万人次。相比于其它知名旅游城市动辄上亿的游客量,珠海的这个数字乍一看并不算多。但考虑到珠海的常住人口仅有167.5万人,这一客流量是常住人口的近21倍,那就显得非常惊人了。
在中国大陆从辽宁到广西这段漫长的海岸线中,分布着中国最浪漫的几个滨海城市,如大连、青岛、厦门、珠海等,它们都集中了城市之美和海岸之美。而广东的海岸线是大陆各省市中最长的,珠海是其中最浪漫与可爱的一段海岸。
珠海是广东珠三角城市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在224.5公里的陆地海岸的曲折中,塑造着海洋和城市和谐共生的美感。目前珠海正致力于打造“国际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区”,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旅游产业。
如今,在我们看来,审视珠海海洋旅游,应该注意到这几个重要的变量,它们将在未来撬动珠海的海洋旅游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将带来珠海在粤港澳湾区内战略区位的深刻改变。此前,虽然处在大海前沿,但珠海并不紧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几个核心引擎,既和广州隔着中山与顺德,又和深圳、香港隔着宽阔的珠江口。在珠三角的城市发展格局中,珠海事实上处在一个尴尬的西南边角。
而港珠澳大桥一旦建成通车,将扭转珠海原本不利的区位格局,珠海不仅有机会从西部边角变成珠江口两岸的枢纽,也让珠海成为“珠中江”三市一体化的“带头大哥”得到了有力支撑。
港珠澳大桥
另外,珠海也将成为内地唯一与香港、澳门同时陆路相连的城市。可以预计,它将借此成为内地出入港澳,港澳出入内地的集散地,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整合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世界级旅游区建设中,珠海将成为广东与港澳进行旅游合作的关键平台。
广东省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中提出,在“十三五”期间,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区建设将有望取得重要突破;广东将打造支持香港建设多元旅游平台、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借助未来港珠澳大桥带来的交通便利,以及横琴自贸片区的开放优势,珠海势必会成为广东省建设大湾区世界级旅游区,和支持港、澳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
再次是,国家重视海岛(包括无人岛)的开发利用,并在开发和管理机制上破题,为珠海海岛旅游的利用带来机遇。
珠海的海域中,存在的海岛达218个之多,其中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有147个。目前珠海海域中规模较大、有人居住的海岛,基本也都进行了旅游的开发利用,但还有大量的无人岛,等待着被开发利用。
目前,国家对于海岛利用的法规已在逐步地放开,早在2011年4月,国家海洋局公布首批开发利用无人岛名录,其中广东的岛屿有60个,再其中有8个属于珠海。在珠海这8个无人岛中,最大的是面积为8平方公里的二洲岛,最小的则是面积只有7500平方米的小三洲岛。在主导用途中,也多包含有旅游用途。
大量无人岛,等待被开发利用
国家和很多沿海省份都出台了海域、海岛和海洋环境保护的单行法,但都尚未出台针对海岛综合管理的法律或法规。由于没有清晰的条文可依,在现行的海岛开发利用中,往往面临着“买岛容易建岛难”的问题。
不久前,珠海市运用经济特区法规的立法权,出台《珠海经济特区海域海岛保护与利用条例(草案)》,这是全国首个全面规范海域海岛管理、保护海域海岛生态环境、发展海洋经济的综合性、统领性的地方性法规。
2、谋划全海域旅游
珠海的海洋旅游发展,既面临着绝佳的机遇,也有现实的挑战。挑战主要来自周边海洋旅游的竞争、游客对优质旅游产品的需求,以及珠海市在构建全海域旅游管理和服务的能力。
方塘智库认为,珠海对海洋旅游发展的认知和谋划中,应努力构建全海域旅游,打造立体化的海洋旅游产品体系,并充分体现陆海统筹的战略思维,真正做到海洋旅游与城市旅游互动发展,充分凸显珠海自身的特点和着重点。
首先,丰富产品线,立体化发展。 珠海海洋旅游面临广东省内其他沿海城市竞争,例如在沙滩旅游上,珠海面临着来自惠州巽寮湾;在海岛旅游上,目前已经成为品牌的有阳江的海陵岛,和茂名的放鸡岛。目前,广东省正在大力发展滨海旅游,这对珠海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而,珠海的海洋旅游发展,更需要找准定位、精准发力。
方塘智库认为,珠海的海洋旅游应该打通滨海、海岛、远洋,结合海滨、海上、海中,围绕赏海、玩海、享海的海洋旅游需求,构建包含海洋观光、度假、运动、休闲渔业等复合的、立体的海洋旅游产品体系,充分释放海洋旅游动静总相宜的独特魅力。并充分与既有的城市旅游互动,充分体现陆海统筹。
珠海应努力构建全海域旅游
其次,突出重点,主抓高端市场。在海洋旅游的发展中,珠海应结合自身所长,将国际商务和休闲度假作为珠海海洋旅游发展特点,主抓高端的海洋旅游市场。为此,珠海的海洋旅游产品中,应重点发展休闲、度假、运动、会展等面向高端的、商务型的旅游产品。
珠海在游艇制造和游艇旅游上的具有较好的基础,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建设和提升游艇码头,发展围绕游艇停靠、维修养护、租赁经营的服务体系,吸引游艇俱乐部的到来或成立,建立专门的游艇度假区,并推动游艇的旅游。并借助游艇的机动性,带动海岛旅游的发展。
邮轮旅游也是中高端、高端海洋旅游市场的必争之地。高栏港区平均水深约为10~15米,万山岛群更有着20米的等深线,珠海不少位置有建设深水大港的条件。但目前广州南沙、深圳太子湾、香港都已经有了邮轮母港的背景下,珠海可以暂缓或不建邮轮母港,而是应紧抓广东省支持珠海建设邮轮访港的契机,吸引国际知名邮轮停靠,尽快填补邮轮旅游的空白。
邮轮旅游是中高端海洋旅游市场的必争之地
珠海另外在海洋产业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以万山群岛为重点,发展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端海洋海岛旅游业,培育海洋生态休闲旅游区,建设世界级群岛旅游目的地。
第三是,发展海岛旅游,以点带面,推动全海域旅游的发展。珠海的海岛资源丰富,而且海岛也是珠海海洋旅游发展中非常鲜明的亮点。简单来说,珠海的海岛,可能是距离珠三角市场最近的优质海岛了。
珠海的很多岛屿是有居民岛屿,如东澳岛、淇澳岛、万山岛、桂山岛、外伶仃岛等,借助大桥或者轮渡,已经形成了既有的交通和旅游线路,并且原有的基础设施、渔民房屋、渔业作业、海鲜,天然具有旅游的新引力,可以通过一定的提升,融入到海岛旅游的发展中。
另外,珠海也有大量的无人岛屿,等待时机成熟时的开发利用。今年3月,珠海无人岛“三角岛”通过挂牌转让使用权,促使这个无人岛进入旅游开发。三角岛的面积为0.6533平方公里,主导用途为“旅游与交通功能用岛”。公开报道显示,三角岛将建成一个海洋运动休闲度假中心。
海岛的存在,再加上游艇等交通工具的延伸,使得珠海的全海域旅游变得可能。当然了,全海域的旅游发展,也将考验珠海市全海域旅游服务和治理的能力,包括维护海岛、海上旅游的安全,维护旅游市场的公平有序,建立能够覆盖全海域的日常服务和应急处置的机制,等等。
东澳岛
3、陆海统筹贯穿始终
海洋和陆地大不相同:陆地是稳固的,人们在陆地上构建城池,摆放各种项目,并用道路相连。但海洋则是流动的,海洋上没有地,也没有路。海陆之间的不同,恰是海洋的魅力所在,而发展海洋旅游,则需要了解和尊重海洋的特殊性。
如果以陆地旅游的逻辑,去追求海洋旅游的发展,无异于缘木求鱼。对珠海而言也是如此,只有以海洋思维而不是陆地的思维来指导,以海洋作为出发点,才能以最合适的方式、最恰当的产品来发展海洋旅游。
首先,打破边界,合作共建,推动跨区合作。海洋上有人为的界限,但是海洋本身是流动的、开放的,更没有边界。珠海和港、澳的海域相连,海洋旅游发展也应该努力去实现旅游市场的相互融合,在合作互利的前提下,积极推行与港、澳旅游线路的对接,加强珠港澳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合作,共同打造“港珠澳国际都会区世界旅游目的地”。
尤其是在游艇旅游上,需要尽快在原有的游艇出入境管理体制上取得突破,推动签证制度的便利化,简化国内游艇和港澳及外国籍游艇出入境手续,加快推进粤港澳游艇自由行,促进东南沿海地区的游艇消费向珠海集聚。
包括在海洋环境的治理中,也需要协同珠江上游城市,保护海洋环境。海洋的污染,或将成为困扰珠海海洋旅游的重要原因。早在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指出,珠江口等海域,入海河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近岸海域水质恶化趋势没有得到遏制;并要求珠江口及两翼城市,严格控制入海污染物排放,实施区域污染联防机制,以及健全海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响应机制。
珠海不仅建在陆上,也建在海洋里
珠海处在珠江的最下游,珠江出海口汇集了来自上游污染排放,加上地球转动和洋流的影线,上游的水往西边流,使得珠海海域沉积了很多来自上游的垃圾。珠海需要协同珠江上游城市进行水域污染治理,建立跨市联动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来自上游的海洋污染问题。
第二,人不动,船在动,探入海洋深处。在2016年4月,珠海正式开通九洲机场至外伶仃岛的直航业务,一两个小时的船程将缩短至15分钟。这个项目包括直升机海岛直航、海岛高端直升机体验、海上运动等。这个项目的最大启发在于,找到了一种“海洋+旅游+”的新可能性,同时也显示了,珠海通用航空的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通过低空飞行的方式,不仅有利于陆岛之间的联系,同时本身也是海洋旅游的目的地和交通工具。这和人在陆地上,需要不断走动的旅游玩法很不一样。
这也是海洋旅游的一大特点。海洋上没有路,但处处都是路;海上也没有景,但处处又都是景。而装载游客移动的交通工具,如飞机、游艇、渡船等,本身就是旅游目的地,人们在交通工具里并不移动,但通过交通工具的移动,不断变换视角,不断感受海洋的不同角度的美感。
第三,海陆统筹,海陆并举,打造城市和海洋对接和互动的旅游体系。
珠海有着“山、海、岸、滩、涂、岛、礁、湾”等海洋资源的组合优势,应该充分统筹这些资源,扩展旅游的发展空间和产品体系。并在旅游项目的安放和产品设计中,以及在城市规划、道路规划、旅游规划等方面,充分和海洋旅游发展的需求进行衔接协调。
海洋旅游的发展,不能和陆地旅游的发展割裂来看,更不能用传统的陆地旅游的思路去发展海洋旅游。因为如果站在陆地的思维,很容易将海洋旅游演变成填海造陆,但海洋旅游应该是让游客真正进入到大海、感受大海。
在海洋的思维下,陆地可以作为海洋的配套,海洋也可以作为陆地的配套。而珠海旅游的品牌营销的战略取向,也不仅仅推动人们从城市看海,还应该同时激发人们从海上来看珠海这座城市。或者说,通过海洋旅游的发展来传达这样的认知:珠海这座城市,不仅建在陆上,也建在海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