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上海筹划自由贸易港区建设核心是做好离岸贸易

华中科技大学自贸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波认为,上海自由贸易港区对标的是当前国际上最高的开放标准,离岸贸易应该是其未来建设的核心,并进一步发展离岸金融与期货贸易。

2017年2月13日,上海自贸区洋山深水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姚建莉 叶晨豪 皇甫博媛

近日,上海筹建自由贸易港的消息令资本市场颇为兴奋。

上海筹划自由贸易港是在自贸试验区建设基础上的创新与突破,是上海深化改革开放,从全球视角优化资源配置和整合的重大探索。

上海自贸区自挂牌四年多来,成果显著。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上海自贸区内月均注册企业数量是挂牌前的5倍,新注册企业活跃度超过80%。其中,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占比已从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目前的近20%。实到外资167亿美元,相当于挂牌前20多年总和的两倍。

华中科技大学自贸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波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上海筹划自由贸易港区应对标当前国际上最高的开放标准,离岸贸易应该是其未来建设的核心,并进一步发展离岸金融与期货贸易。

“在岸金融服务已经没有更多潜力可挖,只有离岸贸易、期货贸易等新型贸易模式的创新,上海才能走到国际一流的国际金融中心行列。”他说。

对标世界最先进的开放标准

《21世纪》:最近,上海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消息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很多观点认为关键是在“一线放开,二线高效管住”,你怎么看?

陈波:自贸区在建立的时候也提“一线逐步放开,二线高效管住”,但实际操作中有时会造成被改革者变身成为改革裁判的窘境。为了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我们可以在二线高效管住的特殊区域率先探索尝试一线充分放开。这样有利于我们在风险管控的前提下“大胆闯、大胆试”,通过“自主改”积极参与世界货物、要素、资源流动方面的附加值竞争。

《21世纪》:自由贸易港区和自贸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陈波: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重点应该是更加自由化的“离岸”业务。首先就是,由于在一线几乎没有海关等部门的监管,离岸贸易非常符合国际商的需求。

离岸贸易的竞争基础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一个大的区域市场的地理枢纽;其二是自身市场相对较大。我国实际上两大基础条件都具备,最应发展离岸贸易,但过去一直没有得到发展。

《21世纪》:所以,自贸港是否会在自贸区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突破?

陈波:我们希望会有更大的突破。我们国家目前处于一个深刻变革当中,现在的历史契机就是“一带一路”,中国必须拿出比目前开放程度更高一些的标准,才能引领国际经贸合作,因此需要新的自贸港试验。

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进一步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自贸区深改方案),明确提出了上海自贸区要达到国际一流开放标准。今年的3月31日,国务院又印发了《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自贸区全改方案),明确要建立自由贸易港区,对标世界上最先进的开放标准。理论上就是在一个有序、监管的状态底下能够做到货物、人、资金的充分自由流动,实际上就要对标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新加坡等地。

离岸贸易应是自贸港的核心

《21世纪》:筹划自由贸易港区,上海应该如何探索?

陈波:我认为自由贸易港区首先要做好离岸贸易,然后做好离岸金融,最后还要做好另外一个贸易模式的创新——就是期货贸易。再加上离岸金融公司的建立,大量的外国资金进入交易。这样一来,既有交易的标的物,又有交易的供需双方,再加上良好的开放市场环境、一个自由的制度作为平台,就可以运作起来。

上海自由贸易港区在金融创新方面应该不会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太过于放开,而是主要针对贸易,以及高科技产品、高端制造业的股权交易等。也就是说金融改革与开放也是要与实体经济相关的,不会为了金融创新而创新。

《21世纪》:为什么这么强调以实体经济为依托的金融创新?

陈波:金融改革一定是要以便利实体经济为依托的。在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道路上,要以上海目前的高科技行业、高端制造业,以及国际贸易服务为抓手。上海筹划自由贸易港的探索可能是以贸易模式、体制的创新和自由化为先导,以贸易附加服务的增加为抓手,来提供金融辅助措施。

以国际贸易中心为基础,来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比如,所谓金融中心的建立要有成规模的国际资产交易平台,而上海有十个大宗商品交易场所,这十个交易场所就是以贸易为基础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是以大宗商品的贸易进出为先导,然后为了大宗商品进出的便利化提供服务,进行资产方面的交易。这个交易就形成了金融平台,作为国际金融交易平台的多个点最终汇集起来,形成了国际金融中心。也就是,通过从自由贸易带来的贸易附加值,发展我们的国际金融业,应该是上海自由贸易港探索金融服务发展的路径。

《21世纪》:你一直强调的离岸贸易,它的重要性在哪些方面?

陈波:离岸贸易的发展本身会带来国际航运、维修、仓储等方面的附加值业务。离岸后来演变发展成了很多内涵,如离岸投资、离岸金融,变成了一个广泛的词汇。所谓的离岸业务就是指不接受宗主国监管的、完全自由的流动性区域。这个区域的自由化,已经从商品流动的自由化变成了要素流动的自由化,要素包含资金、技术等,主要是资金,甚至包括税收。比如目前新加坡的离岸贸易和金融等相关行业对其的经济增长的贡献就非常明显。

离岸贸易的风险在于,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韩国的市场都比较狭小,而且香港、新加坡本身就没什么关税,不太可能出现走私的情况,也不会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冲击。中国大陆相对有比较高的关税,存在监管压力,离岸贸易也会影响国内相关的进口替代的生产者。理论上,贸易开放一定会有受冲击者,也会使一部分企业受益。但总体上对一个国家是好的,会使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转变,大家开始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生产商品。

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开放,不可能一气呵成,类似于自由贸易港到自由贸易区再到全国复制推广这样的分步走的开放途径是有道理的。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