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如何在城市中再造自然? 专家:打造近自然生态系统

华东师大教授、上海动物学会理事长王天厚说,原来,一些城市认为把树种好、颜色好看一点就好了,现在已经认识到需要“重新打造自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7年10月22日,第三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名人讲坛”圆桌会议在上海崇明召开,来自中国、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国的20余位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代表,紧贴“城市中再造自然”命题,为城市中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高级保护生态学家埃里克·桑德森在会上表示,世界上很多城市和自然是背道而驰的。5年前,桑迪飓风席卷美国,尤其是在贝尔岛,绝大多数民居在飓风当中受损。

“就是因为之前城市建设规划的时候犯错了,并没有留好自然的作用和根基。因此在灾难发生之后你要去弥补这样的错误代价是很大的。”埃里克·桑德森说。

“一定要让城市能够重新思考它和自然的关系。”他说。

华东师大教授、上海动物学会理事长王天厚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原来,一些城市认为把树种好、颜色好看一点就好了,现在已经认识到需要“重新打造自然”。国外一些城市,在绿地的建设中,参与的除了工程学家、景观学家、园林学家外,还有生态学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学家。

那么,什么是“再造自然”呢?王天厚认为,在城市中再造自然并不是说多种树,而是要打造近自然的生态系统。

据王天厚介绍,崇明生态岛建设10年,生物多样性资源最为丰富,内陆鸟类是整个上海的一半。相比之下,过去十年,上海绿地植被增加了10倍,而鸟类数量上升只增加了1倍,不成比例。很多地方都喜欢做草坪,每天灌水种草,如果在植被下面做一些上海当地的地备植物,生物多样性就会增加。

“自然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把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起来,而不是保护某一个物种,所以不是说种一块草坪就搞定了。什么叫绿地生态系统?里面需要有当地的不同物种、植被、灌木、乔木、草丛。形成这些之后,昆虫、鸟类会聚集在这里,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王天厚说。

王天厚指出,今后5-10年,上海市将增加5-10个郊野公园,每个面积几乎都超10平方公里。如果这些公园按照自然法则营造植被,将发挥很大作用。他认为,自然在城市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类似这种重大工程,应由上海和国际上相应的生态学家来参与、指导。

据埃里克·桑德森介绍,现在,纽约环保局以及一些环保机构正在通力合作,制定了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相关计划,借此希望能重建纽约市的自然基础。纽约环保局制定了五大目标:第一,希望能够为各个物种修复栖息地。第二,恢复海滨城市弹性力。第三,空气和水质量目标。第四,要建立一种兼容性的城市,类似纽约这样的移民性城市当中要保留包容和多样性的环境,比如候鸟的栖息地。第五,一定要能够让城市有启迪性,让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从城市当中得到启迪,保护自然、拥抱自然、创造自然、重建自然。

他表示,希望把这五大目标作为正式的五大功能去关注。每一次做土地规划、水体规划,都要考虑上述五个目标,而且要去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措施,以及投入足够的资金做这些事情。

上海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胡永红在会上表示,“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在绿地建设方面的一些魄力和信心,包括它的成果。20年前,上海的常用物种只有100多种,到现在已经增加到800种左右,这个变化也非常多,成果非常显著。”

胡永红说,上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仅7.8平方米,政府在增加绿地面积的同时,已在考虑如何丰富多样性。

他说,最近,上海计划开建一个世博文化公园。该公园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占地约200公顷,土地面积成本超1500亿元。在他看来,将这样一个地块拿出来做生态绿地,表明了政府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的决心。

“当然,除了这些大型公共绿地,上海中心城区还更需要一些适合居民休闲的小型绿地。发展大型绿地的成本已经远远超出我们承受能力了,更应该发展一些非常适合城市居民需求的绿地。”胡永红说,上海已经在做非常具体的计划,让这些绿地功能更具多样性,而非单一物种、单功能的绿地。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