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孙 柏山
编辑/ 郭 阳
体育公司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的市场营销,博足了我们的眼球;而在幕后悄悄进行的兼并重组则很少为大家所知。实际上,在并购中台前与幕后的故事素材,要比财务报表里的阿拉伯数字更为直接地展示着“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要去哪”。
2017年前三季度,共有四家体育公司:牧高笛、力盛赛车、金陵体育、英派斯,顺利进行IPO,创造了单年体育公司上市数量的纪录。生态圈记者在上述“IPO和并购”一文中也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将不会再有体育公司完成IPO。
在我国A股和H股中的体育上市公司中,像申洲国际、安踏体育这样基本面和股价都很过硬的企业并不多见,更为主要的是,他们安分守己,刻苦地经营着自己的主业。
综合2017年中期财报看,我国各大体育公司都在或多或少地面临着业绩增长的压力。但在另外一方面,受益于政策鼓励和金融杠杆的松动,上市企业纷纷与银行、证券公司成立较大规模的产业基金,以期通过投资、并购,尽快在主营业务之外寻找到新的增长引擎。
包括安踏体育、特步国际、361度、李宁、贵人鸟、探路者、三夫户外、奥瑞金、当代明诚、莱茵体育等在内的体育大公司,皆有并购动作,只是各自的进度不一,标的资产的性价比也各有不同。
并购是啥?
并购是指合并和收购。有关并购的概念中,股权收购、资产收购,股权并购、股权投资等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或并不好准确区分。有一个简单方法,即看被收购的标的,是否并入上市公司财务报表。
股权投资也会带来收益,但往往周期较长,投资标的收益能力也存在不确定性,这对股权投资主体考验很大,因为上市公司并不能简单地靠理财来赚钱。然而也有例外,KAPPA在华独家运营方中国动向,就以股权投资了诸多高品质标的而获利很多,基本上可以缓冲其主营服装业务的增长压力。
而股权并购后的财务并表,则能够很快引入标的公司的收入,从而拉高业绩。如贵人鸟在并表名鞋库、杰之行后,业绩瞬间“农转非”,收入比并表前期亮眼很多。其他公司进行并购的诉求,也不外乎是横向的规模扩张、纵向的产业链延伸,抑或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加码多元化发展、直接通过并购实现跨界转型。
我为啥要并购?
早在2014年,国务院就发文要求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在行政审批、银行贷款、企业税费、土地使用等方面,为企业间的并购重组提供便利,但还会继续对“借壳上市”严格审核。
海通创意资本公司董事长张赛美评价认为:“非常期待市场化的并购能发展起来,它一能解决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目的,二也能使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不只挤IPO一条道,通过并购可以达成此目的。”
推动企业不断寻求并购的动力,最终还是在于经济利益,企业为的是低价狩猎“潜力股”、实现产业链协同,以及通过证券化套利。需要注意的是,价值投资和产业链协同往往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释放效果,这是个很大的时间成本,但证券买卖就与之不同了,后者时间段、见效快,自然受到交易双方的追捧。
并购界“大拿”、二人转爱好者、自称“劳阿毛”的华泰联合证券董事总经理劳志明,就曾专门针对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实现股票套利的逻辑做出解释。
他认为:“最有效的套利是证券化的套利。尤其在中国,因为非上市的资产转成上市的股票,市场对它的估值定价不一样,比如创业板一百倍的市盈率,但是非上市资产的交易可能只有10倍市盈率,简而言之,用作价10倍交易资产换成了股票可能支撑100倍的市值,就会有巨大证券化的套利空间。”
在这个巨大的套利空间内,是并购对利润、市值、股价造成的几何效应。不论是对于自身成长不足的公司,还是急于寻求规模扩张的公司来说,并购是“一加一等于十”的万能药。而在一级市场的创业者和私募基金们,也正希望通过并购转手公司,赚取差价。
咱们体育行业自己的并购故事
在了解上述并购诉求和交易逻辑的基础上,我们再看三起较为代表性的体育并购案例。
国旅联合近5亿元收购度势体育。今年9月11日,国旅联合发布公告:拟作价4.95亿元,向度势体育的全体股东发行股份43,548,384股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其合计持有的度势体育100%股权。早在去年,主理温泉度假业务的国旅联合,就拟以4亿元收购新线中视100%股份,其中1.8亿元以现金支付,2.2亿元以股票支付对价。而度势体育并不广为人知,其实他的业务与体育营销的明星公司双刃剑非常相似,只是规模与后者相比相去甚远。
值得一提的是,双刃剑也是通过并购而装入上市公司当代明诚的,作价8.2亿元。
贵人鸟高价并购威康健身受到市场高度关注。去年12月12日,贵人鸟拟收购威康健身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因其成交额超过贵人鸟当前净资产的50%以上,而构成重大资产重组,贵人鸟长期处于停牌中。直到今年3月份,交易价格才得以公开,27亿元。
根据广发证券数据,在2015/16年威康健身的营收分别为5.16亿元和7.42亿元,净利润为1737万元和4201万元(未经审核)。依照市盈率估值法对威康健身进行计算,此次收购的PE差不多是70倍。而贵人鸟的这笔收购也终于在多数人的“预期”中失败。
今年7月,当代明诚发布收购新英体育的预案,价格为5亿美元。交易双方各自在行业里的地位以及高昂的交易价格,堪称本年度最大并购案。上交所也理所应当地对这笔交易予以高度关注。其关切要点集中在新英体育核心版权及其持续盈利能力风险,以及当代明诚对新英体育的资产评估和支付能力上。
而在最近,这笔交易又有新进展。9月21日,当代明诚发布《2017年度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当代明诚拟以非公开发行的方式发行股票不超过9743万股,预计募集资金不超过人民币20亿元,发行对象为当代集团、李建光、喻凌霄、李红欣和蒋立章,本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将用于收购新英体育项目,如发行成功,当代明诚将减轻其收购新英体育的资金压力和经营成本,且实际控制权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博弈与安全感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基本可以理解为什么上市公司为什么要疯狂并购了。
此外,还有一个小细节,即前述华泰联合证券的“劳阿毛”作为并购中间人就特别提到:如果你作为投行,充当并购双方的中介,如果双方一见面就情投意合,谈判氛围异常融洽,那么这笔交易失败的可能性就会更大。在他看来,并购中介人要维护双方的利益,带动双方进行博弈,因为博弈会为双方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
但能不能给监管者和投资者带来安全感,就未可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