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宝良:2035年中国人均GDP有望达到2万多美元

2035年GDP总量可能比2020年翻一番,2050年经济总量可能比2035年接近翻番。

2017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定军

中国经济厉害了。

根据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开幕会上所作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五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

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之后,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

为此,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建成现代化强国,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中国届时人均GDP水平如何?未来30年经济增速如何?10月18日,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记者专访了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

要深入研究2035年、2050年目标的指标体系

《21世纪》: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你怎么看2020年中国的经济?

祝宝良:今年中国的人均GDP有望接近9000美元,到2020年人均GDP可能达到1万多美元,但是还没达到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起点的水平。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水平是人均GDP1.2万美元,中国可能在2023年左右达到这个水平。

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十七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十八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在今年经济增速达到6.7%左右后,未来几年年均经济增速达到6.3%就可以实现2020年目标了。今年一季度和上半年经济增速均为6.9%,前三季度经济增速达到6.8%的问题不大。2017年全年经济增速达到6.7%没问题。

《21世纪》: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何理解这个目标。

祝宝良:邓小平同志为中国设计了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到1980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81年到2000年GDP翻两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在党的十五大时期,对本世纪中叶的目标又进行了分解,先到2020年设定了一个目标。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同时,提出了到建党一百年时的目标。

十九大开幕会的报告又提出了未来新的目标,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里面涉及现代化国家的指标评价体系,2050年的目标与“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基本一致。这个当时提出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的理解是韩国等国当时的水平,按现在的价格水平和汇率水平,人均GDP在3万美元左右。2020年中国人均GDP在1万美元左右,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当时水平,人均GDP3万美元左右。

但是要注意,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的人均GDP最低水平一直在上调,因为发达国家也在发展,比如韩国30年后人均GDP水平也会增加l万多美元。所以到了2050年,韩国实际人均GDP可能高于3万美元,中国可能也需要达到这样的水平,才算是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到2050年中国人均GDP和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差距。

《21世纪》:报告对到2050年的目标进行了分解,第一步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到2050年实现现代化。你怎么看这两个目标?

祝宝良:2035年的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的目标是建成现代化强国,这涉及到科技、经济、居民收入、公共服务等系列指标,其实是现代化指标的具体化。

考虑2000年实现的小康有16项指标,2020年全年小康社会目标有25项主要指标,现在提出到2035年、2050年分别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现代化强国目标,也有一些关键指标,这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明确。

比如在GDP方面,2035年GDP总量可能比2020年翻一番,人均GDP从1万美元增加到2万多美元,这15年年均经济增速可能为5%左右,实现15年经济翻番。这与过去10年经济实现翻番,年均7.2%的情况有一些区别。到了2035年到2050年,年均经济增速可能在4%左右,2050年经济总量可能比2035年接近翻番。

此外,还有人均寿命、教育、科技创新等系列指标,对这些指标要进行深入研究。

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主要靠创新驱动

《21世纪》:开幕会的报告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要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这与过去的发展模式有什么不同?

祝宝良:过去经济发展主要靠要素投入,投资拉动作用明显,房地产对经济贡献比较大,未来很难再靠投资快速拉动经济增长,也不可能靠增加劳动力的投入来实现,这时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靠创新、靠科技进步。

报告也提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里面,宏观审慎政策是相对于微观审慎政策而言的。未来实施宏观审慎的政策,意味着一些宏观目标会调整,比如资产价格也要被盯住,做好房地产的调控,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还需要深入研究。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