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立晟:人民币汇改应增加市场供求力量的比重

短期来看,央行引入逆周期因子有助于稳定住汇率预期,但是从中长期来看,如果钉住篮子货币的话,央行依然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肖立晟日前表示,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已经是近似钉住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长远来看,这个制度不是特别理想。中长期看,应该进一步推动汇率改革,增加收盘价的比重,增加市场供求的力量,而不是以参考篮子货币作为改革的方向。

他在参加新华社“人民币国际化及汇率走势闭门研讨会”发言时指出,短期来看,央行引入逆周期因子有助于稳定住汇率预期,但是从中长期来看,如果钉住篮子货币的话,央行依然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这种汇率制度对资本账户改革、人民币国际化没有太多的推动力。

肖立晟认为,考察人民币汇率的驱动力,一方面看基本面,另一方面看预期。基本面主要来自经常账户顺差,预期主要缘于央行干预。

“之所以央行干预产生预期,是因为如果汇率能够自由波动,就不会出现持续的单边预期。但是央行若持续干预,要么改变供给方,要么改变需求方。”他指出,在2015年以前,央行主要是在致力于改变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而2015年以后,央行致力于改变市场对美元的需求。

肖立晟说,考察基本面主要考虑经常账户,是因为我国的外汇市场结构特殊。外汇交易必须具备真实交易的背景,银行不能做投机,只能进行头寸平补。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外汇市场很多时候是单边的,要么是持续的涨,要么是持续的跌。

他指出,2015至2016年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是因为本身收盘价是由市场供需决定的,市场供需是正常的实需,有持续性的冲击,这个动能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如果这段时期,大家都认为人民币是要贬值的,那么收盘价不管发生怎样的变化会一直是往下走。美元指数上涨的时候,为了参考篮子货币,人民币需要贬值,恰好和收盘价对应,二者是对应的,都是贬值。

2016年1月到5月,在美元指数跌的时候,人民币汇率没有太多的波动,是因为调整篮子货币对应的中间价,需要央行调低人民币中间价,美元贬值又需要央行调高人民币中间价,二者相互抵消,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中间价稳定,对应的交易价格就相对稳定。

肖立晟说,这个非对称的贬值关系一直持续到了2017年的5月26日,央行引入逆周期因子才结束。央行引入逆周期因子之后,整个外汇市场的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美元指数跌的时候人民币汇率一定会涨,美元指数涨的时候人民币也会跌。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已经是近似钉住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

“未来人民币汇率的双边波动会加剧,但是这种双边波动不一定能够真实地由市场供需决定,人民币汇率的双边波动还是依赖于美元指数的双边波动,过去我国的货币政策是被美元所绑架的,未来可能会被美元指数所绑架。”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