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达摩院的突破与遗憾

一个互联网巨头从以模式创新、应用创新和业务创新为主,变为向基础科技创新发起全面攻击的转折点。

作者:王云辉

昨天,阿里巴巴成立了“达摩院”。

马云说,未来5年,阿里投入要1000亿人民币,用于涵盖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创新的研究。

这个数字,是一个够震撼的数字;这件事,也是一件有突破的事。

2014年底,我和敖小白同学曾写过一篇文章,标题是《BAT,你们的征途应该是星辰大海》。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是BAT有责任,也有能力,为中国乃至人类的前沿科技发展提供更大力量,而不应该停留在用户、入口、市场份额的争夺上。

正如马云昨天所说,今天的阿里已经不担心赚钱,而且有资源,有数据,有市场,有人才,有影响力。它已经不止于一家公司,而更像是一个社会,它需要创造未来,成为国家、社会乃至于世界创新的发动机。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适用这句话的,并不只有美剧里的超能英雄。

文章发出后,很多BAT的朋友都私下交流说,“其实我们还是有不少科技创新的”,但在彼时,我们确实没有在基础科技与前沿科技领域,看到这些中国互联网巨头提出明确的、纲领性的、引领式的发展计划。

如今3年过去,我们终于看到改变,互联网巨头开始以更积极的姿态,站到科技前沿。

“达摩院”首批公布的学术委员会十人中,包括了三位中国两院院士、五位美国科学院院士,而首批公布的研究领域则包括了量子计算、机器学习、基础算法、网络安全、视觉计算、自然语言处理、下一代人机交互、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等,涵盖机器智能、智联网、金融科技等多个产业领域。

这意味着,阿里终于拿出了一个完整的顶层规划,将自己的创新拓展到了更前沿的科技领域。

我们甚至可以将其视为一个转折点,一个互联网巨头从以模式创新、应用创新和业务创新为主,变为向基础科技创新发起全面攻击的转折点。

尽管如此,它也同样存在遗憾。

可以注意到,“达摩院”最关注的是“新”。它的研究方向虽然从业务层拓展到了技术层,但布局的着力点,依然局限于阿里现有业务的版图。

在科技创新的路上,很少人能找到捷径。绝大多数的“前沿新科技”发展,往往都源自于“旧方向”上,基础科学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但至少现在,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医药等更多基础领域的研究,都还没有进入阿里的“靶区”。

其原因在于,只有与阿里的业务相关,这些创新才能为它产生价值。

“这个实验室,是要挣钱的。”马云说,“90%以上研究的东西,不能只在实验室里面,必须在市场上。”

只有挣钱的意识,才能活下去,这个实验室才能走得长,他说。

所以,阿里研发投入的钱到底是10亿还是1000亿,其实都没有区别。因为这些研究的目的,是让阿里赚回更多的钱。

这一点,无可厚非,只能期望未来能有所改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过去这5年,也是中国科技体制深入改革的5年。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到鼓励科研人员适度兼职兼薪,这场改革的核心,都是要让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让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同时,当前中国互联网也已经进入红利殆尽,增长全面放缓的新阶段,整个产业都不得不走向线下,通过与传统行业合作乃至融合,来获得新的发展动能。

而5G、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井喷式发展,则在技术实现层面,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打通乃至深入融合与创新奠定了基础。

这些政策、市场以及技术的环境变化,也都是变革的外因。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无论是马云的“达摩院”,还是更多互联网巨头在创新方向上的改变,也都同样是顺应时势的必然抉择。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