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书推荐】九本新书治愈你的节后综合征

不读不知道,开卷疗效好。

《撒旦探戈》

[匈牙利]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 著 余泽民 译
译林出版社 2017年7月 

“片长七小时却每一分钟皆雷霆万钧,引人入胜。但愿在我有生之年,年年都重看一遍。”在谈到贝拉·塔尔执导的、长达七个小时的电影《撒旦探戈》时,苏珊·桑塔格曾给出上述评价。这部经典电影改编自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的同名小说。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一个个令人喘不过气的长镜头,这其实与小说原著的风格十分契合。用中译本译者余泽民的话来说,《撒旦探戈》从头到尾都是“黏稠、缠绕、似火山熔浆涌流的句子,而且部分段落让人读得喘不过气”。

《撒旦探戈》中的时空并不复杂,全书的时间跨度不过几天,空间也仅限于一个破败的小村庄,其中有十几个无所事事的村民在阴雨连绵的秋天上演酗酒、通奸、偷窥、背叛等戏码。之后两个骗子出现,带领着村民迈着死亡舞步,走向想象中光明的未来。全书分为两部分,共十二章,前六章序号为顺序,后六章则倒序,灵感来源于六步向前踏、六步向后退的探戈舞。而撒旦则意味着人类历史的周而复始,以及难以逃脱的撒旦怪圈。

如果你想有一次接近极限的疯狂阅读体验,不妨试试《撒旦探戈》。

《三个彩色故事:若热·亚马多的三个短篇》

[巴西]若热·亚马多 著 樊星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 2017年9月

若热·亚马多是巴西现代主义小说家,也是巴西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出生于巴西东北部巴伊利州的伊利乌斯市,父亲为当地有名的可可庄园主。这一段在庄园度过的童年经历,成为他日后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受所处社会环境和个人生活经历影响,若热·亚马多作品的关注点多为城市中黑人以及混血族群的生活,比如出版于1933年的以种植园农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可可》。

当然,影响若热·亚马多创作的不仅仅是苦难、压迫与反抗,还有热带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氛围,比如无穷无尽的色彩。这一点在这本《三个彩色故事:若热·亚马多的三个短篇》里也得到了体现。书中收录了若热·亚马多的三篇短篇小说《混血儿波尔西翁库拉如何放下死者》《群鸟的奇迹》和《罗萨琳娜的死亡与胜利》。三部作品短小精悍,结合了巴西民间故事和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若热·亚马多用富于变化的语言、循环往复的结构以及自身迸发的无限热情,为读者带来五彩斑斓的阅读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插图均由巴西艺术家完成,配合若热·亚马多的文字,无论是文本还是视觉都非常巴西范儿。

《人生拼图版》

[法]乔治·佩雷克 著  丁雪英 / 连燕堂译
湖岸出版/中信出版社 2017年10月

法国籍波兰犹太裔作家乔治·佩雷克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先锋小说家。1940年德国入侵法国,他的父亲去世,三年后他的母亲在纳粹集中营去世,佩雷克曾说过:“我的童年没有记忆。”他于1975年写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W或童年记忆》是这句话的绝佳佐证。佩雷克的作品多变、新颖,他总是在探索新的形式和文学的边界。1965年他发表了首部小说《物:六十年代纪事》,通过描写繁复的消费品和物质世界,展现出对于消费和资本主义的警惕。1969年他曾出版小说《消失》,全书没有出现一次字母“e”。1978年,被卡尔维诺称为“繁复小说”代表作的长篇作品《人生拼图版》出版。

《人生拼图版》真的是一部像拼图一样的书,你可以将其任意拆卸、重组,按照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阅读。故事发生在一幢公寓楼中,讲的是其中三十多个单元中各个房客的日常生活以及不同的物质景观。他们所处的社会阶层各不相同,职业、身份与背景各异,像是许许多多不同的社会标本,被聚集起来,集中进行展示。从一个细节宕开到另一个细节,《人生拼图版》像是无穷衍生的波纹,又或者是像纺织品上局部的纹路,细细密密。直到最后一章,才回到一种群像描写,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拼图的全貌,所有的景观、人物、物件都在最后一章定格。这一形式也呼应了佩雷克曾说过的一句话:“我同时追求永恒和瞬间。”

《坦言》

[德]格哈德·施罗德 著 王建政 译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7年10月 

格哈德·施罗德1944年生于德国一个工人家庭。1958年进入一家瓷器店当学徒,3年后在一家五金店当学徒。1963年他加入社会民主党,1976年通过国家考试获得律师资格。并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担任过社民党青年团主席、联邦议员、州长等职务。1998年9月27日,施罗德在德国第14届联邦议院选举中击败执政16年的科尔总理,成为德国总理。2005年在与基民盟候选人默克尔竞选总理时失败,从此退出政坛。

《坦言》是施罗德与德国媒体《法兰克福汇报》记者梅克的访谈录。书中收录了施罗德对于德国政治、外交、社会生活等领域的看法,同时也涉及他执政期间对于内政和外交政策的回顾,以及德国与欧盟之间关系的阐释。更进一步,他也从个人视角谈到了对于政治本质的认识、从政心得等等。

《精英的黄昏:后精英时代的美国》

[美]克里斯托弗·海耶斯 著 张宇宏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年7月

2012年,在经过大量的访谈、调查和走访后,美国记者克里斯托弗·海耶斯完成了《精英的黄昏》一书。在书中,他回顾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里美国精英政治体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宗教等方方面面的种种败绩:从次贷危机到华尔街丑闻,从房地产泡沫破裂到天主教会被爆利用制度漏洞庇护强奸儿童惯犯。2000-2010年的民调显示,绝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己的国家“行进在错误的轨道上”,不仅政治上腐败无能,而且几乎所有支柱性体制都出现了问题。

为了写作此书,海耶斯采访了全国各地数以百计的美国人,他的足迹遍布制度失效最严重的地方。他在书中写到:“毫无疑问,美国经济受损最严重地区的人们感觉自己生活在剃刀边缘。”这句话放在去年美国大选的语境中也一样合适。去年大选的结果——精英意见领袖与精英媒体所营造的幻象,在最后的选票结果前不堪一击,进而让人们开始反思美国社会中精英和底层令人惊异的分裂程度——便是一种证明。

在书的结尾,海耶斯提出,恰恰是美国人对于精英政治近乎宗教式的虔诚让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为人们没有认真考虑过它造成的不平等所引发的后果。对此他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让美国变得更公平。那么,如今的问题是,特朗普时代的美国能否变得更加公平了呢?

《双面蓬皮杜》

[法] 乔治·让·蓬皮杜 著 / [法] 阿兰·蓬皮杜 编选 / [法] 埃里克·鲁塞尔 编选 史利平 / 邱举良译
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0月

你也许曾经听说过或者去到过大名鼎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但对于它的来历可能并不清楚。1969年,时任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为了纪念带领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击退希特勒的戴高乐总统,倡议兴建一座现代艺术博物馆。不幸的是,未能等到这座博物馆完工,蓬皮杜总统便于1974年因癌症在任期内逝世。1977年1月31日完工启用后,这座博物馆被命名为蓬皮杜中心,以纪念乔治·蓬皮杜。

《双面蓬皮杜》讲述的便是这位曾经的法国总统的故事。顾名思义,这位总统有其两面性。一方面,他1962-1968年间担任法国内阁总统,1969-1974年间担任总统,在任期间他推动了欧共体的进程,也曾出访中国。而另一方面,他在文学和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造诣,他热爱诗歌与文学,曾花费大量时间选编《法兰西诗选》,同时也痴迷于博物馆、戏剧及当代艺术,与作家莫迪亚克、安德烈·马尔罗均有往来通信。该书收录了大量蓬皮杜个人的记录、回忆以及私人信件,由蓬皮杜之子阿兰·蓬皮杜和曾为戴高乐·莫奈等人作传的法国著名传记作家和历史学者埃里克·鲁塞尔整理。

《淡之颂:论中国思想与美学》

[法]朱利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7月

从古至今,中国有许多和“淡”相关的表达。《老子》有云:“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中庸》写道:“君子之道,淡而不厌。”即便是在成语中,也有很多与“淡”有关的表达:淡泊名利、人淡如菊、轻描淡写等等。“淡”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占据着何种位置,透过“淡”又能窥得中国文化的哪一个侧面以及中国美学体系中的何种内涵呢?法国哲学家朱利安的这本《淡之颂:论中国思想与美学》或许能为上述问题提供解答。

凭借渊博的学识和对中国思想文化的熟悉,朱利安从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多个领域中挑选出了“淡”这个主题,并将其作为一个审美和哲思概念加以阐释。朱利安认为,淡的特点无法被任何一种特殊的决定因素固定,这造就了“淡”的无穷变化。这正因如此,与“淡”相关的主题在中国文化中得以不断更新,儒释道三教使其丰富,音乐、绘画、诗词等多种艺术手段也使得“淡”这一共同理想的表达有了多种多样的形式。

《料理的故事:餐桌上的日本文化史》

[日]宫崎正胜 著 许建明 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年7月

谈起日本饮食,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也许是纪录片《寿司之神》里那位小野二郎,他的寿司店“数寄屋桥次郎”隐藏在东京办公大楼的地下室,曾连续两年荣获《米其林指南》三星评鉴。也许是著名日剧《深夜食堂》,在那个小小的店铺里,都市人卸下一天的疲惫,品美食,谈心事。如果说上述影视作品让我们了解了日本当代的饮食文化,那么《料理的故事》将带我们回溯历史,看看日本如今的饮食格局是如何在历史上慢慢形成的。

故事从日本岛在地理上的形成历史开始,讲到自古以来日本本土的食材。接着,作者写到了日本饮食在中国唐朝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比如筷子的引进、游牧民族食物进入日本、砂糖和蚕豆的传入等等。到了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人、中东人和荷兰人带来的食物极大丰富了日本的饮食结构。而在江户时代,日本本土不同地区频繁的文化交流又进一步增强了日本饮食的多样性。如今,在一个日益开放的全球化时代,咖喱、汉堡、香肠、沙拉等食物不断涌入日本,在为人们就餐提供新选择的同时,也体现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

[法] 玛特·富尼耶 著 潘文柱 译
后浪/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年10月

枣椰树,海参,鲍鱼,水母,龙虾……你是否思考过,人类与这些自然界的植物和动物,除了潜在的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关系之外,还存在着其他某种联结?

在《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一书中,你或许能找到意想不到的答案。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案例,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自然界的动植物如何启发从古至今的发明家、工程师、建筑师和科学家,以及这些想法又如何推动了仿生学的发展。

书中包含大量的高清标本照片以及手绘原理图,即便是对于仿生学没有了解的读者,也能够轻松阅读。也许,通过了解人们从自然界中汲取的灵感,作为人类的我们可以卸下一些自身的傲慢,可以慢慢意识到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并尝试热爱自然,而非破坏自然。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