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企业狂奔了20年 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中国企业越来越像美国公司了,但线上线下的结合能力依然是中国公司的最大特色。

过去二十年,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速度领跑全球。互联网巨头和独角兽们在数量和规模上,已经能和美国企业比肩。

我们曾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生存状况和它们的发展策略,但其实,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大环境正在发生改变,这让人不得不疑惑,它们的辉煌业绩,还能持续多久?

1.人口红利正在下降

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平均年龄为28岁,远低于美国的42岁,他们对互联网产品喜新厌旧、更易接受新事物,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种人口年轻化的优势正在减少,未来十年,中国50岁以上人群占比将达38%。

2.人才红利不会增长

虽然海外人才回流正在加速,但总体的人才供给依然跟不上行业发展速度。2016年,面对资本寒冬,互联网行业年薪仍上涨了17%,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人才成本优势已不复当年,薪酬连年上涨、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仍将继续。

3.资本红利下降

一方面货币政策趋紧,另一方面,中国互联网资本市场,将伴随发展阶段的成熟而逐渐降温。

4.基础设施红利持平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支持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互联网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BCG预计未来五年,中国IT支出将以4%的年均投资增幅平稳增长。

虽然整体红利优势正在下降,但波士顿咨询公司(BCG)、阿里研究院(AliResearch)、百度发展研究中心、滴滴政策研究院却对此持乐观态度。在近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经济白皮书:解读中国互联网特色》中,他们表示,形势在变,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创新策略也在发生变化。

中国企业越来越像美国公司了

不同于美国公司的“技术流”,中国互联网企业在过去20年中,基本上通过效仿和学习、应用驱动型创新(偏向商业模式、应用、内容层面)来独步天下。

但是近期BCG观察到,中国企业也在悄悄地向“技术流”靠拢。

百度三项技术(自动驾驶等)入选MIT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猎豹移动用防毒软件进攻欧美市场,2016年浮动下载量约为GooglePlay上的第四名;根据乌镇智库的统计,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达709个,跻身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所申请的专利数量与美日两国并驾齐驱。

虽然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和美国还有一定差距,但是近十年来,中国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储备,华人科学家用20%的人数,贡献了全球30%的顶级人工智能研究成果。在通用技术、算法和平台方面,中国企业都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此外,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基数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也将为AI的火候再添一把动力。目前百度的无人驾驶业务,已经和全球60多家车企、超过200款车型展开合作。

“中国互联网企业,有从应用驱动型创新,逐步迈向技术驱动型创新的趋势”,BCG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李舒认为,这会使互联网经济一方面持续活跃,另一方面降低多变、波折、动荡的程度。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技术驱动和应用驱动两种创新途径,各有利弊。利用技术打开新领域的企业,需要确保自己拥有“独门暗器”,应用创新型企业则需懂得“借力”,明确自己在生态圈中的定位。“未来双轮驱动将更为常见”,他举例说,当阿里巴巴发现合作伙伴所提供的技术,无法帮助自己应付双11的汹涌客流时,只好亲自建立了阿里云,并逐步将“数据”发展为自己生态圈资源的基础。

线下优势不是白积累的

虽然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互联网公司越来越“美国化”,但是线上线下结合能力,依然是中国公司的最大特色。这一点,在中美企业团队规模悬殊中就可见一斑。

比如,中国P2P的代表企业宜人贷,其线下导流占到一半以上的客源和交易额,而相比之下,美国的LendingClub几乎纯线上运作。同样,Airbnb主要采用C2C模式对接租客和住客,很少在线下布局,而中国本土公司途家,用B2C的方式切入市场,签约拿下房源后做托管、出租,待市场培育较为成熟后,再在C2C上进行布局。

中国互联网公司在过去,纷纷投入了更多的成本和精力建立自己的线下力量,以满足消费者们在传统产业中未被满足的需求。它们业务体系贯穿了更多场景,相关的生态也更为完备。

同时,BAT的生态系统,也为互联网行业的新兴力量构建了新的平台空间,比如背靠阿里巴巴的ofo、获得腾讯投资的摩拜单车等。用户对线上线下融合的熟悉和依赖——二维码的通讯习惯,微信支付、支付宝的普及,都是其业务能在短时间内爆发的原因。

因此,在下一阶段全球线上线下融合的大趋势中,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和初创公司的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养在长江的“扬子鳄”也要出海

在国内局面渐稳之后,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战略重心也在发生转移。腾讯位于硅谷的数据中心开始运营,阿里巴巴为自己定下2025年海外营收占比50%的目标,海外扩张成为“扬子鳄”们下一轮竞争的焦点。

过去20年中,“扬子鳄”擅长在条件不成熟的市场中,解决传统产业痛点、加速传统产业升级。因此,在海外扩张时,它们依然对市场环境塑造更感兴趣——如投资基础设施(物流、仓储等)、与政府合作解决社会问题、线上线下并重。同时,它们热衷于进入与中国类似的市场,复制曾经的经验,填补市场空白。

从海外营收占比看,Google、 Facebook、Amazon等公司2015年都已达到38-54%,但BAT等均未超过15%。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海外发展起步较晚,也未有成熟、可以参考的成功案例。

因此,为了获得市场认可,中国互联网企业们表现得格外”大方“。它们愿意开放自身平台上的客户、商家和其它资源给战略伙伴,保留合作方原有的品牌和团队,甚至与国际巨头合作。它们偏好“弹性”扩张,比如策略投资、控股、联盟等。例如,2017年腾讯、微软、eBay共同投资印度电商Flipkart。

同时,随着中国互联网开始逐步向技术驱动转型,也出现了部分公司以标准化的产品和技术渗透国际市场。例如,猎豹移动、共享单车——这一点更像美国互联网公司的“套路”。

BCG认为,虽然整体红利正在下降,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优势却在累积。只要在布局下一波战略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中国互联网企业就依然可以获得巨量增长。

1. 产品层面,注意全球平台和地方特色之间的平衡。

2. 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确保企业可以灵活地应对变化中的市场。

3. 考虑用户体验时要着眼整体,预留足够资源布局线下服务。

4. 考虑与关键第三方(如:云服务、线上支付、物流服务等)建立合作关系,以确保有足够的资本、人才供给和合作的应用场景。

5.对于海外新兴市场,需要思考与当地企业、国际巨头的竞争合作关系,创造机会实现双赢。

相关阅读:

《中国版“互联网女皇报告”揭秘中国公司逆袭的关键因素》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