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怒怼三星台积电:我比你们领先三年

目前,英特尔代工业务将开放22纳米、14纳米和10纳米技术,并提供包括完整的行业标准IP组合,经过认证的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流等系统支持。

作者:王云辉

过去几个月来,三星、台积电都在不断宣布10纳米甚至7纳米制程上的量产进展,与此对应的是,英特尔10纳米工艺制程的量产计划却一直没有落地,这让英特尔一度遭遇外界质疑。

但就在9月19日,英特尔终于抛出了王炸。

在北京的“英特尔精尖制造日”现场,英特尔一口气对外首次展示了10纳米Cannonlake、10纳米Arm测试芯片、22纳米FFL、14纳米展讯SC9861G-IA和14纳米展讯SC9853I这5款晶圆,对外批露了相关芯片的量产计划,并首次对外详细揭密了自身在下一代制程上的多项前沿技术储备。

会上,英特尔更以少见的强势态度,狠怼“友商”三星和台积电。

“目前,友商10纳米芯片的晶体管密度,只相当于我们14纳米芯片的密度。”英特尔公司制造、运营与销售集团总裁Stacy J. Smith说,“我们领先了友商整整3年。”

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英特尔就已在旧金山讲述过同样观点。但在中国这个关键市场再次重申,并展示10纳米晶圆,这被业界视为英特尔发起全面反攻,并加速拓展芯片代工市场的信号。

【摩尔定律不死】

晶体管的制程工艺,多年来一直遵循摩尔定律,即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以及消费者每花一元钱能获得的芯片性能,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

但近几年来,摩尔定律还能维持多久,已经成为业界讨论最多的问题。甚至很多分析者认为,摩尔定律即将失效。

其原因在于,我们目前使用的主流芯片制程已经达到14纳米制程,并正在向10纳米发展。而在7纳米以后,晶体管的缩小就将接近物理极限,一旦晶体管进一步降低,就有可能产生量子隧穿效应,为芯片制造带来巨大挑战。

这意味着,如果物理学上没有重大突破,要进一步增加晶体管的密度,就将变得极为困难。

去年,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一个科研团队曾宣称,通过由纳米碳管和二硫化钼(MoS2)的替代材料和技术,已能将晶体管制程的物理极限缩减到1纳米。不过,这一研究目前也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但英特尔却依然坚定表态:摩尔定律不死。

“诚然,有一天我们可能会达到物理极限,但目前还看不到终点,而摩尔定律在任何可预见的未来都不会终结。”Stacy J. Smith说。

(Stacy J. Smith)

为什么摩尔定律不会失效?

英特尔的答案是,用制程技术之外的“黑科技”,来抵消制程技术放缓带来的影响。

比如,应变硅、高K金属栅极、自校准通道、鳍式场效应(FinFET)晶体管等技术,都曾在不同的制程阶段,为缩小晶片面积、提升晶体管密度起到巨大作用。

这样,虽然每一代制程节点之间的时间在延长,但通过超微缩等前沿技术,英特尔可以加速推进晶体管密度的提升,从而确保芯片的性能持续提升和成本持续下降。

(本文资料配图均来自英特尔官方资料)

现在,通过超微缩技术,14纳米和10纳米的晶体管密度,都能比以往的制程技术分别提升2.5倍和2.7倍。

这意味着,英特尔能让10纳米芯片的面积缩小到7.6平方毫米,较14纳米芯片缩小了57%,并可以在每平方毫米的面积里,容纳超过1亿个晶体管。

“如果按单个晶体管成本计算,我们的价格下跌速度,甚至还要略快于历史水平。”Stacy J. Smith说。

根据Intel的工艺路线图,10纳米制程节点将包括10nm、10nm+、10nm++三个小迭代,其后就将转向7纳米制程,并且5纳米和3纳米也已经在规划中。

在这些阶段,英特尔正对多项前沿技术进行研究和布局,9月18日披露的技术包括:

(1)纳米线晶体管:纳米线结构可改进通道静电,进一步实现晶体管栅极长度的微缩。

(2)III-V 材料(如砷化镓和磷化铟):可以改进载流子迁移率,让晶体管在更低电压和更低的有功功耗下运行。

(3)硅晶片的3D堆叠:可以在更小的面积内,实现不同的技术混装集成。

(4)高密度内存: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技术

(5)高密度互联:将包括新的材料和图案成形技术。

(6)极紫外(EUV)光刻:将在现有的193纳米波长工具基础上,进一步微缩为13.5纳米波长

(7)自旋电子(Beyond CMOS):在CMOS到达微缩极限后,继续提高密度和降低功耗。

(8)神经元计算:采用不同的处理器设计和架构,以更高的能效执行某些计算功能。

【10纳米落地,怒怼三星台积电】

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芯片业,注定是一个寡头竞争的天下。

经过多年厮杀,半导体行业中有能力制造最先进芯片的公司已经屈指可数。在10年前,有18家公司拥有自己的晶圆厂,但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减少到英特尔、三星、台积电、格罗方德4家。

“其中,只有3家在投资开发规模量产型的制程技术,只有2家公司真正有一体化的器件生产能力。”Stacy J. Smith说。

今年以来,三星和台积电都给英特尔带来了巨大压力。

就在9月11日,台积电联合ARM、Xilinx等公司,发布了全球首颗7纳米芯片,并宣布该芯片将于2018年正式量产。此前它的10纳米芯片,已于去年就已经宣布量产;而5纳米芯片则计划于2019年开始风险试产。

三星也在去年就宣布10纳米芯片量产,计划于今年内年风险试产8纳米芯片,明年内实现7纳米芯片的商业化。此外,它在6、5、4纳米的制程也都已有规划。

它们的制程工艺,真的已经赶超英特尔了吗?

9月19日,在“英特尔精尖制造日”现场,英特尔中国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旭对此的回应是:

“老虎不发威,当我们是病猫!”

在英特尔看来,友商们都是在玩数字游戏。

“业界现在有一种趋势,对自己节点的命名制造混淆概念,即使晶体管的密度并没有提升,但仍继续为其采用新一代制程节点命名。”Stacy J. Smith说。

英特尔认为,下面这个已被业界广泛使用的公式,可用于任何制造商的任何芯片晶片,明确、一致地测量晶体管密度,并为芯片设计者和客户提供关键信息,准确比较不同制造商的制程,从而改变制程节点命名的乱象。

英特尔表示,如果从按照这个公式的比较,英特尔的芯片性能远远领先于竞争对手。

比如,在14纳米制程上,英特尔认为自己“领先了3年”。

而在10纳米制造上,英特尔也表示,自己“领先了整整一代”。

比如,英特尔宣称,自己的10纳米工艺采用第三代 FinFET(鳍式场效应晶体管)技术和超微缩技术,拥有全球最密集的晶体管和金属间距,最小栅极间距从70纳米缩小至54纳米,最小金属间距从52纳米缩小至36纳米,逻辑晶体管密度可达到每平方毫米1.008亿个。

这个数据,较业界其他的“10纳米”高了差不多1倍。

“相比其他友商的'10纳米',英特尔的10纳米技术领先了整整一代。”英特尔技术与制造事业部制程架构与集成总监Mark Bohr说。

【争夺代工市场,争夺中国市场】

一向不评论友商的英特尔,为何此次突然发威?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英特尔正在大举杀入芯片代工市场,这意味着它将与三星和台积电产生更激烈的直接对抗。

在2016年,台积电在全球晶圆代工的市占率为50.6%,其后依次是格罗方德9.6%,联电8.1%,三星以7.9%排名第四,但去年以来一直不断扩大产能,并已宣称将全力扩大代工业务规模,”目标市场第二”。

而英特尔生产的芯片,过去主要都是自用,代工业务从2013年才在小范围内启动。

尽管如此,英特尔在这个市场依然雄心勃勃。

“目前,英特尔的代工厂完全有能力支持客户的大规模生产需求,市场也有很多的机会。”英特尔公司技术与制造事业部副总裁、晶圆代工业务联席总经理Zane Ball说。

英特尔瞄准的,是利润更丰厚,自身也更具比较优势的高端晶圆代工市场。

自2010年以来,高端晶圆代工市场复合增长率达14%,2016年市场规模已达到230亿美元,同时市场规模还将不断增长。

其中,中国将成为一个极为关键的主要市场。

受益于国家扶持和市场增长,中国芯片产业正在迎来井喷。据全球芯片设备行业协会SEMI估算,2017年中国在晶圆代工厂领域的整体支出(包括建筑与设备)将由2016年的35亿美元增长至54亿美元,增幅达54%,而在2018年,这一数字将有望达到86亿美元。

Zane Ball表示,58.5%的半导体消费发生于中国,但中国无圆晶厂全球占比为25%,这意味着一个巨大的机会。

而且,从市场上来看,由于英特尔不像台积电只做代工,也不像高通、AMD、华为等只做设计,它既懂设计又有工厂,所以代工业务受到限制,与很多竞争对手难以达成合作。在这方面,来自中国的大量客户却没有这个顾虑。

“我们要进入专业晶圆代工,还要在中国大有所为。”Zane Ball说。

“建造并装备一家顶尖晶圆厂所需要的投资,至少需要100亿美元。过去5年,我们已经投资了500亿美元,在全球都有顶尖的晶圆厂和封装测试厂,这让我们有更高的良率,有足够的产能来应对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而且可以更快,以更低成本调整生产。” Stacy Smith说,这些都将为英特尔的代工业务提供强大的、独特的竞争力。

目前,英特尔的技术与制造集团员工已超过3万人,制造厂房面积则达到400万平方英尺,每秒可以生产100亿晶体管,是全球少数可以做高尖端晶圆代工的厂商。

而在中国,英特尔的员工也超过7000人,自2004年以来的协议投资超过130亿美元。

下一步,英特尔的代工业务将瞄准两个细分市场。一个是网络基础设施,包括网络处理器、FPGA(可编程芯片);另一个是移动和物联网设备。

目前,英特尔代工业务将开放22纳米、14纳米和10纳米技术,并提供包括完整的行业标准IP组合,经过认证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流等系统支持。其中:

14/10纳米低功耗和高性能移动平台旨在支持客户在旗舰/主流移动产品细分市场推出最高性能、最低功耗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消费设备。

22 FFL(FinFET 低功耗)平台则将为入门级智能手机、物联网设备、连接解决方案、可穿戴设备和车载系统带来最低功耗与卓越性能。

值得注意的是,英特尔的代工业务是由一个生态系统内的不同企业共同完成。

比如,中国本土的展讯,就是英特尔在14纳米和22纳米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展讯的 SC9861G-IA 和 SC9853I 两款14纳米芯片, 均是使用英特尔的低功耗平台制造而成。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