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后发省份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简析:以贵州省为例

作为内陆后发经济体,在坚持“大生态”的前提下,继续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能矿资源深加工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产业转移。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东部,长期以来给人的印象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是一个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内陆省份,同时经济发展又相对落后。但是,2011年底开始贵州经济逐步发力,当年贵州生产总值增速由全国第29位升至全国第2位,而到2017年上半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达5732.35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居全国第三位。这是贵州经济增速连续26个季度保持全国前三的位次,也是自2002年起,贵州经济已持续1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良好的发展势头仍在持续。今天,我们就以贵州省为例来讲一讲作为“三不沿”的内陆后发省份的经济发展思路。

一、补短板,全面进步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平均海拔1100米,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所以耕地分散、利用不便、农业发展受限,而且长年交通不发达,基础设施落后。当地人常笑言,“当年李白去了四川写下了‘蜀道难’,如果他来了贵州估计才会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难”。贵州的资源禀赋和地理条件并不占优,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外部资源进不了,优势产品也出不去,所以贵州的近年来发展经济的第一策略就是补齐经济发展中的三大短板,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措施而言有:

1、持续推进“大扶贫”战略。

2016年初,贵州省共有66个贫困县,贫困人口数量排全国第1位,当年有6个贫困县摘帽。概括而言,主要以异地扶贫搬迁、扶持产业扶贫、推进退耕还林、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补助、社会保障兜底等六大措施推进“大扶贫”战略。

2、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

“要致富,先修路”,而且近年来全国各地区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也在贵州得到了成功应用。2017年上半年,贵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位居全国第二,当然这也与贵州原有经济体量较小有关,后发优势得以显现。贵州经济增长的70-80%是有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的,基础设施又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半左右。2015年,贵州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在中国是第9个省,在西部是第1个省。到2020年,贵州公路总里程将达到20万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意味着固定资产投资这一工具还将继续使用。另一大利器则是房地产,据测算,贵州固定资产投资中对地产依赖度也排名第8位。

二、塑优势,差异化竞争

内陆后发省份如果希望经济快速发展,甚至超过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成就,不能只是沿着东部沿海先发发达地区的老路,不能只是一味招商引资,一味依赖投资拉动,也不能只是复制先发地区的发展模式、照搬原来的产业和经验,必须要塑造其特有的竞争优势,实现差异化竞争。贵州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积极挖掘自身资源潜力,坚持推进大数据、大生态战略。

1、坚持推进“大数据”战略

近年来贵州坚持的一个产业重点就是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借助其凉爽的气候、低廉的电价、干净的气候、安全的地质和气象条件等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大幅降低税费、用电、运输、融资制度性交易成本,吸引了包括微软、高通、苹果、惠普、富士康、阿里巴巴、腾讯、华为、吉利、三大电信运营商业上百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入驻,积极助力企业将其运营中心、数据中心落地贵州,有力推进了大数据产业的集聚。未来,贵州应当进一步集聚、留住相关人才,提升核心技术,加强相关大型互联网企业数据本地化存储、计算和应用,继续加强大数据产业与本地产业的良性互动、扩展大数据产业的纵深,这样才能真正形成相对于先发地区的大数据这一产业竞争优势。

2、大生态为前提,打造全域“大旅游”

2016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44.4亿人次,人均出游3.4次。当前,我国正好处于旅游消费需求爆发式增长的时期,大众旅游时代刚刚开始。贵州作为经济发展的后发省份,保留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坚持“大生态”战略,积极抓住旅游消费需求爆发式增长的战略机遇,打造贵州的全域“大旅游”,形成相对于先发区域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其政府管理者也牢固坚持“大生态”的前提条件,坚持生态是底线和底色,逐步加强旅游便利化和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将单一经典景区建设向综合目的地的统筹发展改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改变,从单一旅游概念向“旅游+”概念转变,同样坚持引进旅游相关差异化产业,培育生态、体育、红色等新业态旅游,引进旅游装备制造业等“大旅游”周边产业,打造基于大生态的“大旅游”产业竞争优势。

三、未来的路在哪里?

作为内陆后发省份的贵州通过扬长补短塑优势,维持了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但其高速增长之下是否还有隐忧?持续的固定资产投资是否依旧能够维持GDP的快速发展?后发省份实现又好又快增长的动力在哪?依靠什么?

简单来说,依靠传统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是难以为继的,只有继续坚持差异化的产业竞争优势,大幅降低制度性成本、改善营商环境,从以下两方面做好未来的战略谋划:

1、承接产业转移

作为内陆后发经济体,在坚持“大生态”的前提下,继续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能矿资源深加工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产业转移。通过承接上述产业转移,能简单、快速地实现经济增长,保证制度性障碍最小化,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

2、坚持开放

仅仅做好产业承接并不能实现后发赶超,要实现经济快速、长远、健康地增长,实现“瑞士式”的绿色赶超,贵州还需要进一步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全方位、全要素、全领域开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建设透明、高效、法制、廉洁政府,确保所有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打造“贵洽会”、全球贵商大会、“酒博会”等对外开放平台,将差异化、精细化的优势产业引进来,打造小而美的产业集群,实现错位竞争,后发赶超。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