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里面包含了十四条相关政策,涉及明星片酬、网剧、主旋律影视等多个行业热点问题。其中,通知明确指出,“严禁播出机构以明星为唯一议价标准”,针对的就是所谓“明星中心制”现象。
很多网民纷纷感慨:“终于要系统整顿电视剧市场了。”
电视剧严禁以明星为唯一议价标准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日前联合下发了《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指导电视剧发展,严禁播出机构以明星为唯一议价标准,综艺节目、网络剧参照电视剧规范执行;播出机构不得将收视率作为购片价格唯一依据,不得以收视率作为评价电视剧优劣和对员工进行奖惩的唯一标准;未取得许可证的影视剧不得上网播出。
其中,通知明确指出,“严禁播出机构以明星为唯一议价标准”,针对的就是所谓“明星中心制”现象。
按照经济学家舍温·罗森的“超级明星理论”,超级明星的确具有较强号召力和影响力,容易在市场上占据支配地位,但也并不意味着明星就要凌驾于其他一切生产要素之上,对他人形成挤压。
站在市场和效率的角度,虽然不得不承认“明星电影”有其合理性,但也需要看到随着影视选择越来越多样化,受众审美能力提高,那种只打“明星牌”的小算盘已经不再有效。
明星片酬比房价上涨更快
纵观国内大量的电视剧、综艺剧、网络剧等,都不同程度存在对明星的依赖,特别是片酬分配具有“明星最大化”倾向。据央视报道,明星演员片酬最低2500万元,最高的超过1亿元,基本上占据制作成本的50%以上。
网传中国片酬最高的五位90后男演员:吴亦凡(1亿),鹿晗(8000万),杨洋(8000万),张艺兴(3000万),黄子韬(2800万),女演员如范冰冰、anglebaby、杨幂、赵丽因、孙俪等也要价不菲。或许网传的数据并不真实,但仍旧可以从一些报道中看出端倪。
有网友戏谑称,一个普通人挣上一千年工资,可能还不如一些明星拍一部戏挣得多。千年工资和几个月的收益,仅仅只是一部戏的距离。去年开机的《如懿传》就曾因为主演霍建华和周迅,一举拿走了1.5亿元的片酬,而引发争议。今年大火的《战狼2》中也曾传出,张翰所饰演的角色本来应由某小鲜肉出演,但是因为片酬太低而被对方拒绝。
今年年初,有业内人士在公开演讲中表示,“2016年比房价上涨更快的是明星片酬!”仅在去年一年的时间内,一二线演员的片酬增长了近250%,在一些更为倚重流量偶像的IP大剧中,明星片酬在制作成本中的占比甚至升至75%。
明星片酬的变迁是一部金钱史
明星片酬到底是如何“膨胀”的?
1930年代初,银元时代,“明星”公司给胡蝶的月薪是2000元,这已属天文数字,当时的糙米是14块银元一石(220市斤)。而在上海税务部门供职的胡蝶的父亲胡少贡的月薪也不过60元。到了1960年代,香港一线明星,一部电影的片酬,是一万元,当年最红的谢贤,片酬是二万元。这足够在香港最好的地段,买到一套中等大小的公寓。此后许久,这个数字起伏不大。1970年代,邵氏最赚钱的男星岳华的片酬是三万,照旧能在尖沙咀山林道买一套房子。
此后,香港经济起飞,物价慢慢攀升,但在现在看来,这攀升的速度并不算快。1983年,刚刚走红的刘德华,在TVB的《鹿鼎记》中扮演了康熙,几年辛苦攒下的积蓄,让他得以买下平生第一套房子。在他的自传里,他非常欣慰地描绘过这件事——大约60平米的房子首付和装修加在一起,是十一万。
看似明星片酬和房价一起飞涨,与金钱有关的数字,越来越眼花缭乱。到了2010年,一线男星甄子丹的片酬已是2000万人民币。光从数字上看起来,钱越来越多了,几千万几亿,都是越来越寻常的数字,但在钱的膨胀魔术中,一个人收入的增长速度,却迅速被房价的增长速度抛下。1000万片酬所能保证的生活水准,恐怕也不比胡蝶的2000元高出多少。
明星高片酬主因是投资过度
明星高片酬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很简单,就是投资过度。随着大陆电影票房的节节攀高和影视企业的上市圈钱,这个行业开始野蛮生长,但是电影市场发展是有规律的,如果太多的钱进入影视投资,而从业水平又没有跟上的话,就会发生烂片充斥市场的情况。这就是投资过剩,投资过剩必然会带来行业的泡沫,这种泡沫反应到市场上就是浮躁的操作和艺人的高片酬。
从曝光的明星片酬和身价可以看出,行业泡沫已经非常严重了,如果明星片酬占据过多的成本,那么用在制作的资金就会减少了,导致了影视作品的质量不能保证。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钱的生意没人做。既然有人肯投资,自然是有利可图。
中国影视产业为什么那么有钱?
影视产业产能严重过剩
近三年来,每年有近半数的作品压根不能出现在荧幕、荧屏上,只有知名演员参与的剧集和综艺节目才会有相对稳定的收视率,这直接导致制片方对知名演员的严重依赖。同时,这进一步使大量三四线和未成名演员丧失成名机会,让作为文化工业关键要素的演员基础,出现结构性塌方。
此外,在现有的电影、电视渠道不可能明显拓展的情况下,广电行业还对以视频网站为代表的新兴媒介持抵制态度,过剩的影视产能不能流向新媒体,又导致视频网站开始自制内容,这又让天价片酬问题雪上加霜。
盲目跟风的热钱涌入影视产业
随着经济形势的下行,运营成本的上升造成了投资实业赚不到钱,闲钱放在银行里的储蓄利率赶不上通胀率,于是这些闲钱就就寻找可以赚取高利润的行业投资,而影视行业就是被认为可以赚大钱的行业(虽然赔钱的更多),所以那些没有地方去的资金蜂拥进入影视行业。
所以这个行业钱越聚越多,造成了明星的片酬高涨。
黑金需要洗白
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很多很多黑老大开电影公司主要就是为了洗钱。娱乐圈是追逐名利的战场,也是黑社会洗钱的黄金乐园。黑帮以投资影视片的方式来洗钱,既神不知鬼不觉,又能获得高额票房回报,对黑社会而言自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繁荣电视剧需从人才机制入手
如今政策出台,如何抑制天价片酬,让影视剧回归正常,促进繁荣?
电视剧是反映时代精神的载体,肩负着安抚人内心,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大责任,如果缺乏优秀的表演人才,只是将投入放到购买大IP,大牌演员身上,那还有什么精力去顾及电视剧的基本要素?
繁荣电视剧,说穿了就是改变不合理的分配模式,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够感受到制作优秀电视剧的深刻内涵,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够共享成果,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在电视剧制作过程中发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样才能够纠偏不良的演艺场风气,让电视剧制作步入良性运行轨道。
电视剧需要的不是目无表情,不懂表演艺术的“花瓶”,而是需要一大批台前幕后的优秀演职人员、表演艺术家和制作团队,只有让整个人才队伍都担负起制作优秀电视剧的神圣职责,才能够让电视剧市场真正繁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