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聪冉
刷脸进店、扫码自购、无人收银、自助结账……无人便利店的风潮正呼啸而来。

自2016年12月,美国亚马逊试水“Amazon Go”开始,无人便利店便引起零售业界的广泛关注。仅半年多的时间,国内的无人便利店率先实现商用,在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相继出现无人便利店,包括阿里“淘咖啡”、F5未来商店、缤果盒子、EAT BOX等品牌。
无人便利店也被业界称为继“共享”之后的又一次风口,受到资本方的追逐。资料显示,今年6月,F5未来商店宣布完成3000万元A+轮融资;7月3日,缤果盒子宣布完成超1亿元的A轮融资,计划一年内在国内铺设5000个网点;7月18日,小麦便利店宣布获得1.25亿元首轮融资……
专家认为,无人便利店作为新零售的一种形式,是未来发展趋势,但现在还处于试水阶段,仍面临着技术、监管等方面的挑战,离人们期待的理想终局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要走。
体验:
刷脸进门、扫码支付
无人便利店究竟是怎样的?法治周末记者选取了位于北京地区的EAT BOX和小麦便利店进行体验。
据了解,家居连锁企业居然之家旗下的EAT BOX(怡食),于7月26日在世纪金源购物中心的居然之家馆内开业。8月25日,记者来到此地看到,一个30平方米左右的半透明紫色箱体坐落在大厅,上面写着“无人值守便利店”,这便是EAT BOX的门店。
进店之前,消费者需要扫描二维码关注怡食家公众号,绑定手机号码、上传个人面部照片,完成身份验证。录入完成后,由门口的摄像头对个人进行摄像采集,扫描通过后便可进入。记者在店内看到,该店商品品类有零食、饮料、日用品等,店内的每个商品上都贴有一个白色的标签。据了解,该标签为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标签,可以在结账时进行识别,使销售数据与后台库存同步并防盗。
记者选购好商品后,将商品放置在出口旁的自助收银机的扫描区域,电脑屏幕会显示所购买的商品与价格,然后通过微信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就可以进行支付,结算完成后便可以从出口离开。
值得一提的是,EAT BOX进出口各有两道门。记者了解到,在这两道门之间,地面设有重力传感器,在消费者进入之前,体重数据会被记录,在出去时通过整体重量差来判定是否存在偷盗等情况。在出口处的第一道门是检测区,门上的摄像头会通过识别用户的面部信息来检测其绑定的手机号是否已进行了支付。检测通过后,用户就可以按下开关打开第二道门离开店铺。
不同于EATBOX的无人值守,小麦便利店采取的是半管理半技术的手段,白天通常会有一个店员值守,晚间则为无人模式。8月25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YOU+青年创业社区的小麦便利店,由于位于社区内,客流量较大,不断有消费者进出购买商品。该店的购物流程是,人脸识别通过后进入店内,选购商品后,用手机扫描其粘贴的条形码结算即可。记者看到,该店在不同区域放置了多台摄像头进行无死角监控。
资料显示,小麦便利店面积约20平方米,该方案在户外及建筑内均可放置,可移动、可拼装、灵活部署,可以实现4小时建店、一日开业。据记者了解,目前小麦便利店在北京已有10余个试点,分布在海淀、昌平、顺义、通州等地。
优势:
节省人力、可采集数据
“占地面积小,人工支出少,因此成本仅相当于传统便利店的五分之一;日均营业额1500元以上,北京地区单店可实现盈利。”EAT BOX店外的宣传海报如是说。同时,记者在缤果盒子的官网看到,其宣称:“1个15平方米左右的盒子可售卖商品数量与40平方米便利店相当;盒子自带升降系统,可随时移动位置,同城搬运一次成本不超过2000元。”
缤果盒子在官网计算了一笔每月运营成本,其认为,传统便利店有高额水电费用、门店租金、3个以上员工工资、其他支出,每月运营成本大于15000元;而缤果盒子节省最少3个员工工资,电费少于500元,每月运营成本约2500元,缤果盒子整体的运营成本不到传统便利店的15%;缤果盒子每天营业额300元即可盈亏平衡,传统便利店则需要2500元以上。
有观点认为,无人便利店节省了人力成本和租金,比传统便利店运营成本低,同时也节约了顾客排队时间。不过,互联网资深分析师张孝荣认为,无人便利店虽然减少了人力成本的投入,但技术成本提高了,整体的运营成本是否真的降低,还有待观察。
张孝荣指出,无人便利店的最大优势是,采集客户使用数据会更加方便快捷。传统便利店的商家一般都是基于销售经验的感性认知进行判断,没有一个清晰的消费者画像;而无人便利店后台记录的数据,把消费者隐性的消费行为通过显性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其可以明了消费者在何时购买了何种商品、商品喜好等,实现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提高选品准确率和效率,提高后端供应链的整体运营效率。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影在接受媒体专访时也谈道,无人便利店的重点不在于“无人”二字;无人零售作为新零售的一种形式,一定是由数据所驱动,通过对数据的精细运用,来预测需求,更好地提升零售效率;如果没有数据支撑,无人便利店只是大一点的无人贩卖机而已。
担忧:
用户信息安全需防范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也有消费者对无人便利店并无好感。“又是人脸识别、又是记录体重的,我就进商店买一瓶汽水,为什么要收集我这么多的信息,并且可能还将被永久记录在后台?”一位北京消费者反问。
对此,居然怡食家市场负责人申小酌向法治周末记者解释,互联网企业作数据抓取和分析,是为了更方便地服务客户,也会对信息进行充分保护;目前不只是零售业,其他行业在数据利用上走的更加前端。
张孝荣坦言,便利和隐私之间的冲突,目前没有一个妥善的处理办法;互联网从诞生之初就产生了一个隐性的模式,即用户拿自己隐私去换取互联网公司的免费服务,这种模式已形成根深蒂固的文化,难以在短期改变这种现状;如果用户隐私、消费记录、支付记录等信息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就可能会成为信息漏洞。
易观分析师杨亚琼指出,无人便利店购物过程完全依赖用户信息传递,部分技术应用还涉及到用户的指纹、面部特征、其他个人信息等关键身份信息认证,因此,用户信息安全需要防范,对用户数据实现信息保护;保护用户信息安全需要多方关注,包括法律层面的立法保障,行业层面有实效的科学解决方案,企业给予技术支持。
对此,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秘书长胡钢指出,互联网的本质应该是创新驱动,而不是隐私驱动,否则,未来消费者在网上可能都将成为透明人;网络运营者在个人信息的收集方面,要遵循正当、合法、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挑战:
存违建政策风险
业内人士介绍,大部分入驻社区的无人便利店,均将通过与大型房地房商和大型物业合作,进行利润分成,从而抵消掉店铺的租金,例如,EasyGo销售额的5%至8%分给物业。
杨亚琼指出,无人便利店经过试点后,在技术成熟与模式确定等条件完备情况下,将会大范围及大规模复制投放,投放中必然涉及接入服务和物业管理等问题,运营后可能出现商品服务纠纷和售后处理等问题。
此外,杨亚琼认为,目前,市场管理监督层面尚未有明确的政策指引,店铺经营存在市场制度层面的风险。
事实上,市场上已有无人便利店遭遇了类似的事情。据媒体报道,7月13日,缤果盒子因涉嫌违建遭城管调查。上海市杨浦区拆违办向媒体表示,无人便利店并不是从地面起建,而是拼接组装好后运来,可能涉嫌违建;具体情况还在进一步核实中,仍有待最终界定。对此,缤果盒子公关总监吴海宏向媒体表示,城管到店铺现场仅仅是“调查取证,并没有任何结论性的东西”。对于无人便利店是否有向相关部门报备的疑问,其表示缤果盒子正在积极与政府沟通。
申小酌告诉记者,EAT BOX第一家店之所以放在居然之家的场地里,就是考虑到证照办理的问题,在自己集团置业里开店,可以保证证照的合规合法。
“当时选址并没有想全部限定在居然之家,便利店要开在人群密集的地区才有利于供应链管理,至于以后是否会面临政策风险,这是整个行业都存在的问题,因为无人便利店是一个新兴的业态,现在还没有定性。”申小酌透露,近期,已有相关的连锁经营协会联系其公司,就无人便利店在发展中遇到的困境进行内部探讨,从而尽快推动整个无人便利店行业的标准和机制出台。
胡钢认为,对新兴业态,不仅要包容式监管,更要穿透式监管,即看穿该业态的本质是什么;无人便利店从事的是商业活动,其箱体的摆放需要经过相关部门进行审批;从公平竞争来看,要确保不同类型经济活动参与者之间待遇平等,警惕一些业态打着创新的旗号,进行制度套利,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
北京市律师协会房地产法律委员会委员李松认为,无人便利店若未经报备,私自占用某区域空间,可能涉嫌违建;经营业务还需在工商部门获取营业执照,若未取得经营资质就开展业务,还涉嫌非法经营。
北京大学法学院房地产法研究中心主任楼建波认为,无人便利店的性质属于临时建筑,类似街边临时占地的报刊亭,要有报批手续,但可能会比常规建筑手续简单一些;另外,临时建筑的最长期限为两年,到期时,需要和土地所有权利人进行协商,由权利人去相关部门再次报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