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他们看上去就是画些猫猫狗狗 为何却能红遍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强大的聚合能力与传播功能,似乎让“艺术”的门槛降低。而这些创作者,正在成为具有社交网络时代特点的“艺术家”。

社交网络是个创造网红奇迹的地方,在这里不仅诞生了段子手和带货王,还有了一群不太一样的艺术家。

Tango就是这样一位诞生于微博的艺术家。他的本职工作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老板,从2010年微博诞生不久,他便开始尝试把一些日常脑洞画下来放在微博上,比如冰淇淋双球甜筒看起来可以像性感的大屁股,一只猫的身影投射到墙上变成了伞的样子。

如今拥有75万微博粉丝的Tango甚至在全球的艺术圈都小有名气。他不仅出版过两本书,还在中国多个城市、以及纽约、巴黎、首尔办过展览。8月下旬,在上海衡山和集,Tango又一次办了一场个人展览,主题很有网感,叫《这一刻的想法》。

《这一刻的想法》展览现场。
Tango的作品。

西班牙人Joan Cornella可以算得上是一个Instagram版的Tango。他每周都会在Instagram上传色彩鲜艳的画作,用一种血腥和夸张的方式,表达人们生活在社交网络的巨大影响之中,例如自拍、对手机的过度依赖、线下交往恐惧等等。他在Instagram是拥有1600万粉丝,并且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举办展览,6月还来到了上海。

这样走红于社交网络的“艺术家”正在世界各地涌现。严格意义上他们算不上艺术家,他们从事各式各样的职业,创作只是一种业余兴趣,或是生活调剂。他们的作品看起来很简单,甚至没有什么专业艺术的功底,却坐享在艺术院校苦练多年的传统艺术家都难以达到的名声。

你一定对几周之前一个看起来有点丑陋的小人仔在中国的社交网络上走红。他在大喊着“我们是谁“然后对面又有几个小人儿在与他回应。

这个漫画的原型来自美国女漫画家Allie Brosh,她最早在2010年创作出了这个作品。故事的原名叫做《这就是为什么我永远也不是个成年人》。随后在美国著名论坛Reddit上背传播,我们所熟知的一些表情包也来自于这个论坛。几年后,这幅漫画流行到了中国,在活跃的网友中几乎人人皆知。

标题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一个微信公众号“老鼠什么都知道”每周都会上演两只老鼠的故事,以它们的视角对人类世界进行解构。因为画小海豹而走红王xx在豆瓣上有近4万关注者,她的关注者最多的留言是“这不就是我吗?”。和Tango一样,王xx也出版了自己的个人作品《喜欢我也没关系》。

社交网络强大的聚合能力与传播功能,似乎让“艺术”的门槛正在降低。人们的创作更容易被看到、接受或者淘汰。而被快速筛选并聚集起人气的这些创作者,正在成为具有社交网络时代特点的“艺术家”。

接地气。如果要总结社交网络艺术家们的创作风格之共性,或许这是最主要的一点。

有时候你甚至会觉得,这也叫做“作品”?Allie Brosh画的小人看起上去如同幼儿园小朋友的即兴创作,王xx的小海豹也是简单的几笔勾勒。但在这了了几笔之后,却可以让生活于社交网络之中的年轻人们找到共鸣。

王xx画海豹开始于2013年。她当时独自生活在意大利的一个小镇,即将结束自己在当地的一份工作,对未来的生活感到迷茫,陷入沮丧。她想需要做一件事情来分散注意力,或者用现在更为流行的说法,治愈自己。“但这件事不能太复杂了,不然太累。”王xx说,“画海豹很简单,几笔就可以解决,并且没有空间局限随时随地。”

王xx的作品《迷茫》节选。

譬如一次心情不好想要去旅行,结果在意大利的火车站等待晚点的火车,王xx只能疲倦不堪且饥肠辘辘地在破旧车站的麦当劳里,拿出手机画下一只海豹。“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情绪打印机。”她这样形容这个过程。然后她把这只在车站里露出可怜兮兮比的表情海豹发到豆瓣上,有人给她留言说,“抱抱你。”

“艺术创作不应该是单向的。”王xx说,“我把自己的感触通过作品和社交网络流淌出去给了读者,他们转发给了其他的读者,一种多向的流动。”

“老鼠主人”认为自己最初进行创作时,是在进行“文字游戏”。他曾创作了一组名为《吸尘器的诱惑》的漫画,两只老鼠在讨论吸尘器,从而讨论到秩序、革命性、相对论、整洁之于人类的宏大命题。某种程度上,他在用漫画的形式讨论表达自己对当代社会现象的解构。

但随后老鼠主人又开始思考,自己创作并不是去为了说教,而是分享一些生活的想法与自身观察。老鼠主人最喜欢的作品之一是《甜筒即将融化》。在这个故事里,一只老鼠获得了两个冰淇淋,想要与另外一只老鼠分享,当他拿着冰淇淋长途跋涉跑到家时,冰淇淋融化了,它大哭起来。“原来是做梦”,最后老鼠醒来发现。

这便是社交网络上的“艺术家”与传统艺术大师的区别所在。人们不需要艺术馆的讲解员出现,便可以明白他们作品当中的内涵,从而投射自己的情绪或生活。在谈论自己的作品意义时,Tango说:“我的作品的概念是我不是深刻的东西,而是让大家笑一笑,不能治疗的’大病痛’,只不过是消除一点小症状。”

但如果你去剖析这些作品的形式,或许会发现网红艺术家们都很喜欢画动物。从老鼠,到胖胖的小海豹,还有Tango笔下的猫。

这或许还是与人们渴望在社交网络中获得孤独的治愈有关。

“对于人类来说,猫是化解孤独的,狗是忠诚的。”Tango这样解释他为什么喜欢画猫。

最近在中国社交网络上走红的“残念猫”也是一个例证。它由日本年轻的漫画家@Qrais_Usagi(キューライス)创作。这只永远都是在不走运,计划好的花火大会出门前下雨。要吃热狗汉堡时热狗肠滑掉,永远无法正确打开豆腐块包装……虽然这个作者从4月30日才开始经Twitter,但是短短几个月之内就已经走红。

人们在生活中遭遇的种种水逆,似乎在这只更倒霉的残念猫中找到了治愈。

最近在社交网络走红的残念猫。

一位90后的女生李君棠在老鼠的故事中看到了孤独。她在一家北京图书出版公司,是一位智能手机与社交网络的重度用户。李君棠羡慕两只老鼠之间的亲密关系。“如果我有一个甜甜的好朋友/伴侣,总是能甜甜地对我说展开讲讲,我会很快乐。我也想拥有一个不远万里,我可以给ta送一个甜筒吃的朋友/伴侣。”她说。

当然社交网络带来最大的“价值”还是阅读量。

过去艺术家的作品出现在艺术馆里,很难从来来往往的游客中获得最为直接的反馈。但是社交网络就不同了,数据可以直接告诉你观众的反馈。自己满意的作品在社交网络上遇冷时常有的事,又或者不经意的创作却大受好评。

这多多少少影响着创作者。Tango最近随机在扑克牌上涂涂画画,没想到在微博上反响热烈,于是创作了更多扑克牌相关的作品。王xx持续画海豹的动因,也有一部分来自点赞数量。

“我以前画复杂的作品没有那么多人看,但是发现画海豹那么简单大家却都喜欢,干脆画下去。” 王xx说。在Tango筹备自己即将于美国市场发行的新书时,当他与出版社编辑在选入哪幅作品出现不同意见,Tango便会拿出社交网络的数据来说服编辑。

Tango最近在扑克牌上“随意”创作的作品在社交网络上意外大获好评。

不过这些创作者们都表示,不会因为读者点赞的多少儿改变自己的创作。这多少保持了艺术家们的坚持与固守。

在流量把他们推向了“艺术家”高度后,他们也在探索各自的发展路径和商业化。

除了出作品集、办个人展览这些相对传统的艺术展示形式,王xx正在尝试着把自己的海豹IP化,她已经推出了一些小海豹的周边进行出售。而在此之前,她也和一些小众品牌进行合作,譬如把小海豹印在对方的产品上。

而“老鼠什么都知道”会在故事的结尾,如同彩蛋一样植入品牌的广告。例如在此之前还给麦当劳的薯条创作过一个简单的故事《球形乡愁》,或者在讲到听音乐的桥段最后植入音响品牌的广告。

老鼠什么都知道的内容中出现麦当劳薯条的植入。

Tango也会有时与品牌合作,创作定制漫画广告。在他的展览上,也总能买到从T恤到手机壳等印有漫画的周边产品。不过是否真的把周边产品当成一个生意来做,Tango暂时还没想好。眼下,他更希望先让全球更多人看到他的作品,以及让自己的作品有所突破。他最近甚至萌发了一个念头——去纽约呆一年好好画画。

不过无论他们未来如何发展,或许唯一不变的就是他们不会离开社交媒体和粉丝们。

“你的思考和他们是对接在一起的。”Tango说,“他们通过关注你的社交网络账号,慢慢可以感受到你的创作风格,知道如何欣赏你的创意,这是一种更为牢靠的关系。”

欢迎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界面营销频道微信公众号“看你卖”(kannimai)。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