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旭光电的新能源野心:石墨烯+电池+汽车

东旭集团旗下现有东旭光电、蓝天东旭、嘉麟杰三个上市平台,“石墨烯材料+新能源汽车+光电材料+健康医疗”与“资本系小央行”的“产业+资本”格局跃然纸上。

8月24日,上市公司东旭光电发布公告,发行股份购买申龙客车+旭虹光电的方案获审核通过。

此前,东旭光电在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领域深耕,与多家高校、电池生产企业、地方政府深入合作,成立产业基金。现已研发出世界首款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烯王”,可以实现短时间内快速充电,能够解决目前限制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快充问题。

30亿元收购申龙客车,是东旭光电的一次重大产业并购,由此可望实现“石墨烯材料-石墨烯电池-新能源汽车”的完整产业链。

12.15亿元收购旭虹光电,是东旭光电控股股东旗下“资产整体上市”。

纵观全局,东旭集团旗下现有东旭光电、蓝天东旭、嘉麟杰三个上市平台,“石墨烯材料+新能源汽车+光电材料+健康医疗”与“资本系小央行”的“产业+资本”格局跃然纸上。

收购申龙客车

1.1

申龙客车:产业风口,增长强劲

东旭光电本次的收购标的申龙客车,是国内少有、上海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客车制造企业。

申龙客车的产品包括新能源客车、客运旅游客车、城市公交、专用校车等等。产品在国内已覆盖大多数省份及城市,在海外正批量进入韩国、东南亚、中东、南美和非洲市场。主要产品如下图:

申龙的新能源汽车无疑正处在“风口”。2011-2015年,国内电动客车从1,360辆增长到88,248辆,年复增长率达到183.82%,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从197辆增长到24,048辆,年复增长率达到232.39%。2016年,国内新能源客车销量总计123,099辆。

在行业格局上,国内新能源客车领域的第一梯队是“三龙一通”:苏州金龙、厦门金龙、厦门金旅与宇通客车。目前申龙客车正加速赶上。

根据工信部统计,2017年1-5月,纯电动客车市场累计产量为2723辆。宇通客车排名第一,累计生产纯电动客车488辆,市场份额为17.9%;中通客车排名第二,累计生产449辆,市场份额为16.5%;申龙客车跃升到行业第三,市场份额升至13.8%。申龙客车2015年、2016年、2017年1-6月的销量数据详见下方表格:

申龙客车的用户主要为各地公交公司、客运公司和旅游公司。2016年,申龙客车实现营业收入211,572.38万元,实现净利润19,598.70万元。其中,新能源车业务带来的营业收入为128,437.56万元:

1.2

申龙客车收购源正汽车

根据东旭光电的公告,在东旭光电筹划收购申龙客车的同时,在东旭集团的现金借款支持下,申龙客车在2017年3月与源正汽车原股东签署《股权收购协议》,源正汽车原股东将持有的源正汽车100%股权全部转让给申龙客车,交易价格为3亿元现金。

源正汽车位于南宁,主要从事客车的生产和销售,产品为传统客车和新能源客车。申龙客车收购源正汽车的现金,来自于东旭集团的借款。2017年3月,东旭集团与上海辉懋签署《借款协议》,东旭集团向上海辉懋提供借款3.5亿元,为此上海辉懋股东姚娥琴和王文玺分别将持有的上海辉懋90%股权和10%股权质押给东旭集团。

在收购完成后,源正汽车将作为申龙客车在南宁地区的生产和销售基地。

2015年、2016年、2017年1-6月,源正汽车营业收入分别为4,386.75万元、28,565.15万元和5,851.94万元,其中2017年收入水平较2016年有明显下降,主要原因为源正汽车对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详见下方表格:

目前,源正汽车已经并入申龙客车的合并报表。申龙客车收购源正汽车构成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确认商誉为29,717.03万元,详见下方表格:

目前,申龙客车共有159款进入《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目录的车型,其中,新能源客车共75款,74款车型已列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源正汽车共有22款进入《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目录的车型,其中,新能源客车共16款,其中15款已列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

“石墨烯电池+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跃然纸上

石墨烯被认为是革命性的新材料,具有高导电性、高韧度、高强度、超轻等特点,目前主要应用在锂电池材料、超级电容器、OLED、柔性屏、传感器、芯片等领域。

截至2017年6月,部分A股上市公司已经在石墨烯材料、石墨烯粉体上有产能,华领观察整理,见下方表格:

此外,方大炭素在石墨电极(主要用于电弧炉炼钢、黄磷工业等)上,2017年随着工业上游原材料涨价而营收、利润大幅增长;碳元科技的石墨隔热材料应用在华为、OPPO、VIVO等智能手机产品上。

近两年,东旭光电在石墨烯材料与电池产业上也在持续布局——

(1)2016年3月,800万元收购专注于石墨烯规模化制备、应用技术开发的上海碳源汇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50.5%股权,并增资6,545.45万元。

(2)2016年3月,与四川省德阳市共同发起设立规模为2亿元人民币,期限3+2年的“东旭·德阳石墨烯产业发展基金”,着力打造“西部碳谷”。

(3)2016年3月,与泰州市新能源产业园区管委会共同发起设立“东旭·泰州石墨烯产业发展基金”。2016年7月8日,泰州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项目动工建设,项目投资总额为165,000 万元。

(4)2016年7月,与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东旭光电-上海交大石墨烯技术研发中心”,每年研发经费投入200万元,连续拨付5年。

(5)2016年7月,推出世界首款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产品“烯王”,可以在 15分钟内充满4800mAh,实现快速充放电。

(6)2016年7月,与美国凯途能源、青岛乾运高科新材料、合肥中航新能源、伟芝延电子、江苏智航新能源、江苏环绿新能源汽车公司就石墨烯应用研发、石墨烯在动力电池、动力锂电池、小型动力电池、锂电池正极材料等领域展开合作。

(7)2016年9月,与另一家上市公司北京动力源在石墨烯基锂离子型电池电芯在抗晃电电源系统的研发、产业应用和信息交流、市场开拓等方面展开全方位战略合作。

(8)2016年9月,与与解放军1001工厂就石墨烯及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在军工领域的应用开发、产品采购合作;与上海沫和、小喜乐享科技就电动小轮车石墨烯基锂离子动力电池以及石墨烯在小型快充/放型电池领域的研发应用合作;与浙江金瑞在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充电桩、充电站研发应用合作。

(9)2016年9月,与中能东道集团有限公司在推动石墨烯在以锂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领域的开发和利用、共同建设新型石墨烯动力锂电池生产线、发起设立石墨烯新能源产业基金等 方面展开全方位战略合作。

(10)2017年4月,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研究所在巴塞罗那设立石墨烯研发应用中心。

(11)2017年5月,由泰州石墨烯产业基金以人民币2,300万元收购明朔科技23%的股权,同时由深圳旭辉向明朔科技增资人民币5,714.29万元。明朔科技是以RLCP型石墨烯复合散热材料为核心技术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12)2017年6月,以78.00元/股的价格认购从事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的亿华通非公开定向发行新增股份1,282,052 股,总出资额为100,000,056元。

对石墨烯的长期投入在前,东旭光电收购申龙客车的产业拓展逻辑就很清晰了:构建“石墨烯材料—石墨烯包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的全产业链闭环。

新能源汽车行业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应用领域,东旭光电收购申龙客车有助于现有产业链的延伸;借助申龙客车优质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平台,石墨烯产业化有了重要载体,充分发挥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协同。

点评:“产业+资本”协同,又一个“资本系小央行”

收购申龙客车是本次东旭光电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收购旭虹光电。

东旭集团原本主要从事平板显示玻璃基板及装备业,2011年借壳宝石A上市之后,东旭集团承诺退出平板显示玻璃相关业务,并将所有相关业务公司注入上市公司。

在2011年,东旭集团将旗下的旭飞光电、旭虹光电、营口光电、旭新光电所有相关企业股权和经营权委托给东旭光电管理。

2015年,旭飞光电和旭新光电通过定增方式注入了东旭光电。本次东旭光电收购旭虹光电,还是上述“整体上市”承诺的一部分,属于“控股股东资产左手倒右手”。

东旭集团在资本市场的布局过程如下:

(1)2011年,以受让国资股份方式控股东旭光电:2011年,东旭集团受让石家庄国资委公开转让的宝石集团股权,成为宝石A间接控股股东。宝石集团后更名为东旭光电。

(2)2015年,以“协议转让”方式控股东旭蓝天:2015年9月,东旭集团通过协议转让获得宝安地产14.89%股权,共持有宝安地产29.88%股权,成为宝安地产控股股东。宝安地产后更名为东旭蓝天。

(3)2016年,以“协议转让+表决权委托”方式控股嘉麟杰:2016年11月,东旭集团通过协议转让获得国骏投资持有的嘉麟杰19.61%,并获得了嘉麟杰 4.06%股票的表决权,合计持有23.67%股权,控股嘉麟杰。

目前,东旭集团已经形成“股权投资+实业业务”并举的业务格局。近两年主要涉足领域包括:装备及技术服务、光电显示材料、新能源、环保建材、建筑安装、房地产等;2015年和201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99.51亿元和200.05亿元,详见下图:

东旭集团已经控制的东旭光电、东旭蓝天、嘉麟杰三个上市平台,在战略发展上也各有侧重点:嘉麟杰是东旭集团生态健康战略布局平台、东旭蓝天是东旭集团布局新能源产业平台,而在本次完成对申龙客车的收购之后,东旭光电将拥有光电材料、石墨烯、新能源汽车三大块主营业务。换言之,东旭光电是东旭集团转型石墨烯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第一步。新业务在东旭光电营收与盈利中的比重详见下图:

比起单纯的业绩增长,更值得一提的是,手握多个上市平台的控制权,相当于拥有了一个“小央行”。

上市公司可通过定增、配股、可交换债、可转债等方式进行再融资。虽然再融资新规、减持新规在一定程度限制了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但上市公司依然是国内的信用高地,融资能力依然十分强大。

产业资本的高效配置和运转是产业集团从百亿到千亿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东旭集团所涉足的光电显示、新材料、新能源领域,都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行业,“产融结合”是必需的。

手握多个上市平台进行募投,是典型的“产业+资本”大布局的发展路径和结构设计,可以极大地增强整个集团的融资能力。

常见的做法是,由控股公司对下属上市公司或板块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然后增发或配股获得资金,或者银行贷款获得资金,再并购新资产,通过对并购的新资产新公司派入管理团队,注入启动资金和流动资金,改善运营、销售,提高业绩,再在市场融资,然后再并购新资产,如此这般不断循环往复。

这样以实业为本,以金融为辅的模式能极大地促进产业资本的高效配置和运转,使得产业做大做强。

免责声明: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撰写,华领观察无法保证公开资料的真实性。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