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学者波伏娃在谈到她的著作《第二性》时曾说“希望我的理论早日过时”。然而68年过去了,虽然女性平权运动一直在推进,可职场性骚扰、性别歧视、教育资源倾斜、家庭分工、“剩女”压力等各种问题尚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学者们为女性所遭遇的不平等冠以各种隐喻术语,“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是最广为流传的,于1986年3月在《华尔街日报》首次提出。后来,有关女性的隐喻不断推陈出新,这反映出女性所遭受的歧视和障碍也在不断变化。
二十世纪中叶英国公务员街头抗议:“女人与男人做同样的工作,1888年同工同酬, 1952年却还在等待!”
有哪些关于女性遭遇不平等的隐喻?
- 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指由于性别歧视,女性在职场里晋升的无形壁垒。
- 草坪天花板(grass ceiling):在高尔夫球场边打球边谈生意是男人们的专有权利,一些私人高尔夫俱乐部甚至禁止女性在周末早晨等高尔夫高峰时段去打球。
- 粘胶地板(sticky floor):女性自身的特点如行动力不足、家庭因素等很多行为妨碍了其有所成就。
- 漏管道(leaky pipeline):最初大量的水注入其中,但在向前流动的过程中大部分水渐渐漏掉,仅剩很少一部分坚持到最后,该隐喻在教育和科学领域使用较多。
- 玻璃悬崖(glass cliff):2005年由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心理学教授Michelle Ryan和Alex Haslam提出,指女性容易被分派棘手的、高风险的任务,容易在危机时期冲破玻璃天花板从而晋升高级职位,然而她们中的很多人却发现自己正站在悬崖边上,面临更大的危机。
- 迷宫(labyrinth):2007年由Alice H.Eagly和Linda L.Careli提出,指出女性通往领导者之路是存在且可行的,但有很多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曲折与艰险,就像个迷宫。
有没有发现些什么?
学者们钟爱用天花板下、地板上、迷宫里、管道中指代女性所遇到的问题,似乎只有逼仄、夹缝、压抑的空间才足够说明女性的处境。
这的确将女性在社会上的种种遭遇形象又引人瞩目的摆在世人面前,但他们可曾想过隐喻会不知不觉塑造人的想法,影响人的选择?
你对隐喻的力量一无所知:有关犯罪隐喻(crime metaphors)的心理学实验
为了研究隐喻的作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Lera Borodistsky组织了一项心理学实验。1482名被试们分为两组,分别阅读一段关于假想城市艾迪逊(Addison)的犯罪情况报告,并要求在阅读后提出打击艾迪逊市犯罪的建议。
两组被试拿到的报告内容一模一样,包括一些严峻的犯罪数据,唯一的区别是标题,分别是:
- 犯罪:肆虐城市的野兽(wild beast preying on the city)
- 犯罪:城市里的传染病毒(virus infecting the city)
实验结果令人惊讶。“野兽组”有75%的被试认为坐牢等强制手段更为有效,只有25%选择社会教化等温和对策。而“病毒组”是56%选择强制手段,44%选择温和手段。
当被问及报告中的哪些文字影响了他们选择建议时,两组被试都选择了报告中的犯罪数据——而不是“野兽”和“病毒”这样的隐喻——问题是犯罪数据在两组报告中都存在并且一模一样,数据显然不是影响决策的根本原因。
“野兽”组的人认为犯罪形势更加严峻,更多的人选择强制手段,而“病毒”组则态度相对温和。因此,隐喻有效地塑造了人们的想象,并能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好可怕,感觉掌握了什么蛊惑人心的力量有木有?
“玻璃悬崖”隐喻的提出反倒阻碍了女性的进步吗?
基于犯罪隐喻实验的结论,“玻璃悬崖”理论的提出者Ryan教授对自己的理论有了更多思考。
“玻璃悬崖”指,有时女性获得任命是因为“男人因为不想失败而退却了(men not wanting to fail and taking a step back)”。并且,组织在危机时刻启用女性是一项“进可攻退可守”的选择。如果女性领导成功了,那么组织可以度过危机;如果失败了,女性将成为承担责任和受到指责的对象,但组织却可以因此被表扬更重视平权。
Ryan教授做了很多场面向成年和青少年女性听众的讲座,用一系列女性领导人、企业家的案例说明“玻璃悬崖”现象,包括:
冰岛金融危机后,一批女性金融家和政客填补了国家的高层空缺,比如同性恋总统约翰娜·西于尔扎多蒂。韩国在连续多任的男性总统丑闻后选出了朴槿惠,然而她现在深陷“闺蜜干政丑闻”,遭到弹劾,身陷囹圄。英国脱欧公投后,没有人知道英国该往哪走,男人们都撤退了,特蕾莎·梅接过了权杖,但从担任英国首相的那一刻开始,她便开始徘徊在她政治生涯里的玻璃悬崖,只能铤而走险,没有回头路。
英国其实蛮有意思,越是政局动荡,越倾向于寻找强势的女性来掌舵。伊丽莎白一世、维多利亚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撒切尔夫人都是在危机时刻登上舞台。
当在场的女性朋友们听到Ryan教授用“玻璃悬崖”解释这些女性领导人的处境时,她们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楷模并不是真的成功,真相是她们从早已注定好的玻璃悬崖跌落谷底或摇摇欲坠,所以这让人感到“很泄气”,她们甚至表示不愿再向悬崖边缘靠近。
难道用“玻璃悬崖”这一隐喻指出真相,反倒阻碍了女性的进步吗?这是Ryan教授怎么也没有想到的。
隐喻突出女性困境,却简化了问题复杂性,甚至误导人们的思维方式
波伏娃认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变成的。”作为社会角色的女性是被解释后的概念,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在社会互动、历史和文化中被建构。很多女性遭遇不平等,是因为社会对女性的固有观念,或她们的表现与社会所期待的样子不符。那么用隐喻再去解释女性遭遇的社会困境,也会面临同样建构主义的风险。
使用隐喻指出真相,可以迫使更多的人意识到性别歧视问题,并克服无意识的性别偏见。可反过来讲,它却带来新的偏见,即人们会期待女性表现出与隐喻相一致的社会角色和行为,或者说倾向于女性一定会遇到隐喻描述的情形,女性自身也好像被扣了帽子一样感到格外紧张。
比如“玻璃天花板”使女性问题跃入更多人的视野,提上社会议事日程。但对于女性来讲,它会让你自然而然地认为头顶存在一块玻璃天花板,你要做的就是努力打破它;对于男性来讲,会让他们认为自己的事业发展理应比女性更加顺利。因此,隐喻突出了社会问题,帮助我们理解女性正在遭遇不平等,但他们却将问题简单化了,甚至误导了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为了防止掉入建构主义的陷阱,正确思考问题方式不应该是预设存在一个玻璃天花板,而是应该关注为什么会存在玻璃天花板?与其说女性总是向上仰望并企图打破天花板,不如说是男性总是站在上面俯视女性。与其关注女性肩负着打破天花板的责任,不如关注制造并维护这层天花板的角色——男性。我们从不说是男性过于自负了,反而总是在讲女性是如何自卑;我们从不说男性享受特别待遇,反而总是在讲女性自身的能力不足。正是这些我们为女性冠以的隐喻反映了现在依然是男权主义的世界,反映了女性的平权运动似乎还只是女人自己的事情。
愿男性不再被迫掌控一切,愿女性不再被迫夹缝生存
英国演员艾玛•沃特森在2014年联合国性别平等活动“他为她”的演讲中说,男性和女性应享有同等权利,如果男性不再被迫掌控一切,女性也不会再被迫夹缝中生存。无论女性还是男性,都需要考虑是否落入“温和性别主义”陷阱,不要被刻板印象蒙蔽了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面对依旧严峻的女性平权运动形势,我们仍然需要各式各样的隐喻让更多的人看到问题,但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的头脑思考背后真相,而不是让男人变得沾沾自喜或是俯视施舍,女人变得人人自危或是戾气冲天。
女性平权运动不是女人自己的事情,需要女人和男人要共同携手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公平、理性的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李英桃、王海媚,“玻璃天花板”还是“迷宫”?——美国妇女晋升的障碍与路径,《国际观察》2016年第2期
Alice Hendrickson Eagly, Linda Lorene Carli, Through the Labyrinth: The Truth about How Women Become Leaders.
Is crime a virus or a beast? How metaphors shape our thoughts and decisions
Paul H. Thibodeau, Lera Boroditsky.(2011). Metaphors We Think With: The Role of Metaphor in Reasoning. PLoS ONE, 6, 20, 1-11.http://pansci.asia/archives/73434
Rebecca Shambaugh, It's not Glass Ceiling, It's a Sticky Floor: Free Yourself from the Hidden Behaviors Sabotaging Your Career Success, McGraw Hill,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