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是枪,内容才是子弹。一杆外形再霸道的水枪,终究只能用来冲凉。”
说来惭愧,第一次对嘻哈音乐有如此深的兴趣,竟是因为它→→→万能的朋友圈。
那些原本推荐着民谣歌曲、疯狂地痴迷《成都》的菇凉们,似乎一夜之间“变了心”,开始想法设法在朋友圈,押韵地来“嘻哈一首”;
就连那些在夏天不看国内选秀、一心只会打“农药”的朋友,也纷纷放下了“农药神曲”追起了《中国有嘻哈》。
截至发稿前,《中国有嘻哈》累计播放量达7.3亿(骨朵影视数据)。毋庸置疑,这档定位rapper细分人群的音乐节目,火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讲,《中国有嘻哈》的确向大众普及了中国的说唱音乐,让这个小众音乐群体开始被关注。但同时随之而来的也是网络上各种谩骂、嘲笑和质疑……
制造话题那家强,“嘻哈”绝对要“点赞”
“找全中国最锋利的一群人,舞台还没掀翻,很震惊。”“这种制造话题的方式,也是没谁了。”不少豆瓣网友这样说道。
“中国有嘻哈吗?我看中国有嘻嘻哈哈吧”
“为了装成欧美潮人,假装喜欢说嘻哈,真的可笑,就像为了伪装城市白领,绕道去星巴克一样”
“《中国有嘻哈》是100个墨镜,200个纹身,300个脏辫。”
来自四面八方的嘲讽吐槽和不断推上热搜,为《中国有嘻哈》挣足了话题,也让这个小众流行音乐节目备受争议。
众多观众和瓜友拿出双十一抢购的势头守在电脑旁,期待着、准备着继续吐槽第二期、第三期……忽然发现,《中国有嘻哈》似乎变得“聪明”了,制作话题的精明度更上一层楼了。
吴亦凡的freestyle这个简单、但却被玩烂的老梗都不再提了。光说唱音乐的商业练习生与underground说唱歌手之间的矛盾就能不断吸睛了。个性张扬自信、彼此瞧不起、互相叫嚣、挑衅评委的地下rapper们显然要将哪些练习生real diss到底!
西南gansta代表Gai爷唱道:
我就是学不来要低调
满足你耳朵所需要
这个圈子门槛太低
充斥太多菜鸟
出的歌就像是鸡叫
你是哪个我不屑一顾
水平不够还想被人记住
看我不断突破
我的思想进步老子的技术
那些傻瓜faker我让你死不瞑目
我面无表情 你看起纯真
不说话因为我晓得其中的乾坤
都不想挑明 浮夸的人生
好多人五人六的
在我眼睛里都是诸生
除了这些,“明星导师究竟有什么改变”“ 嘻哈侠究竟何时摘下面具,他会不会因为说唱中英文过多而被淘汰”等话题都能让众多吃瓜群中看的不亦乐乎。至于,究竟哪个嘻哈选手的说唱实力强,相比于这些热门话题,Who care?
一言不合就“嘻哈”,但你真懂嘻哈了吗?
作为国内首档Hip-hop音乐选秀节目,《中国有嘻哈》其实一直试图将嘻哈贯穿到节目始终。
无论是在海选、60秒淘汰赛中,还是在命题式的freestyle和1V1Battle之中,这种一言不合就“嘻哈”的feel,似乎都让之前没有接触过嘻哈的吃瓜群众感觉像发现了新大陆!
就连占据话题热议度80%的吴亦凡,都开始化身真诚、严苛的导师。通过几段看似有理有据、通俗易懂的专业点评,似乎就能让之前那些叫嚣“他一个idol,凭什么指导我们!”的选手们老实了。
这种励志性的剧情式发展,也是没谁了……
但,这种剧情式的节目发展中偶尔夹杂一些嘻哈文化知识,真的能将嘻哈文化推广开来吗?在与嘻哈无关的热门话题关注度的背后,能让更多的人对嘻哈有更为全面、专业的认知吗?
依照目前播出的节目来看,《中国有嘻哈》显然还未做到。与嘻哈无关的高热度话题显然比嘻哈文化更加吸引人。
当然,无论面对怎样的质疑,值得肯定的是,《中国有嘻哈》真的让更多的观众认识到了这个小众流行音乐群体的存在,但这其实并不应该是这档以嘻哈为定位的节目的最终目的:无论是版权、logo被质疑抄袭、制作人有没有嘻哈导师的能力;还是知名rapper被淘汰等高热度话题和负面新闻,这些都不应该是这档嘻哈音乐节目的关注点。
嘻哈文化的推广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在未来的节目发展中,《中国有嘻哈》只有用最丰富的内容、最专业的嘻哈音乐知识来进行推广、传播Hip-hop,让更多的人不仅了解,还能懂得嘻哈音乐文化,这样才能交上一份可圈可点的答案。
最后,想引用黑撒乐队主唱曹石在知乎所说的一句话结尾,“形式是枪,内容才是子弹。一杆外形再霸道的水枪,终究只能用来冲凉。”未来的国产音乐无论是什么类型,都希望音乐人能保持本心,纯粹地进行有专业、有内容的的思想创作。也只有这样,未来音乐类型化的节目才会越走越远。
作者:柴桑
编辑:Libby
【版权声明】传媒+版权文章,如需转载联系后台,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