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变迁20年:香港电影死了吗 还是变成了与过去不同的样子?

当我们在讨论香港电影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香港电影《春光乍泄》《踏雪寻梅》《PTU》《功夫》

影评人程青松前几天发了一条朋友圈:“香港电影死了没?”他收到了许多来自香港电影导演们的回复:“没死”。其中一条来自香港某年轻导演的回复令他印象深刻:“只要香港还有一个导演在,香港电影就还在。”

“香港电影死了吗”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今,在新生代影迷的视野里,在“网生代”追逐的娱乐头条里,香港电影早已没有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光辉,旧日标杆渐次退场,港片新作呼声不高。香港电影真的已成为过去式了吗?

在发完这条朋友圈之后,程青松与电影学者沙丹、《别来无恙:香港电影1997—2007》编写者安宕宕一起,聊了聊香港电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香港电影是什么?

香港电影究竟是什么?电影拍摄地不在香港本土,还能算是香港电影吗?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合拍片算香港电影吗?提起香港电影,大多影迷会想起“武侠片”和“邵氏电影”,对王家卫、杜琪峰、许鞍华等香港电影导演及其作品如数家珍,对影片中的香港地标也耳熟能详,比如重庆大厦和翠华餐厅等。然而除此之外,香港电影更深层次的内涵和魅力在哪里?在香港回归的20年间,香港电影发生了怎样的发展或变迁?其中哪些变化值得被记录和分享?

这也是《别来无恙》一书试图回答的问题。这本书由华语电影研究团队“开麦啦”主编安宕宕编写,在梳理过去20年香港电影历史的同时,也遴选了包括《花样年华》《无间道》《一代宗师》在内的近20部经典之作,探究它们真正的魅力所在,以及影片背后的香港社会文化变迁。

《别来无恙》收录了8位作者的文化评论文章,其中既有北京大学电影博士后李久如、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学硕士崔良箴这样的专业学者,也有诸如林松这类影视文化类专栏作家。在电影美学之外,他们试图从更多样、更深入的文化研究视角剖析香港电影与香港社会。例如安宕宕从殖民视角入手分析了电影《花样年华》,在她看来,1960年代的香港处于乱世,政局不稳,左右拉扯,王家卫表面上呈现了一个以这段历史为背景的爱情故事,但影片所暗示的港人困境,溢于言表。从性别角度着眼剖析电影《长恨歌》的话,导演关锦鹏借女性故事书写历史变迁,这种女性视角也颇值得玩味。

《别来无恙:香港电影1997—2007》
安宕宕 等著
东方出版社 2017年7月 

港片里的城市形象变迁与身份焦虑

从1997年开始,香港迈入了回归祖国后的新阶段,与这座城市的现实互为镜像,作为香港历史书写的香港电影也过渡到了一个新时期。港片的流变,与这片土地上发生着的故事息息相关。

如果人们能理解城市形象变迁在香港电影中的反映,便能知晓香港今天的处境和状况。”作为主要研究冷战时期华语电影历史的学者,沙丹一直对香港电影保持着高度关注,并对港片对人生和生命的反思、蕴含其中的香港城市文化颇感兴趣。

这20年间香港电影所反映的港人身份错位和身份焦虑问题,也让沙丹觉得很有意思。他认为,这一问题与香港的本土文化有关,因为香港人有时不太注重自身文化和传统中国文化的关系。“我们说家国是一体的,有国才有家,但香港人在身份认同上有些错位,造成了很多问题,比如香港人对城市的认同感要高于对国家的认同感。这既是香港电影中提倡‘我城’态度的原因,也是我们从电影和历史入手、理解当下香港问题的途径之一。”

对谈现场,从左到右依次为沙丹、安宕宕、程青松

忆起1997年,安宕宕想到了一首歌和一部电影。歌是当年传唱甚广的《香港别来无恙》,里面有句歌词“灯红酒绿不是你的真模样,龙灯依然高高挂在你门上”,令她印象深刻。电影是后来的《无间道2》,在最后一幕,曾志伟饰演的黑帮龙头韩琛举起酒杯说了一句:“97了。”安宕宕对香港本土人如何看待回归感到好奇,她在这首歌和这部电影里看到了内地与香港之间错位的认知与情感。

在《别来无恙》一书中,专栏作者林松认为《无间道》是一部关乎身份拷问的电影,里面那一句“我是谁?”犀利地道出了香港人身份认同的焦虑感。但影片的问题在于,对于这一命题它没有给出完满的答案:“2003年,香港人已经在通往未来的路上,但对以后的日子的方向却还是模糊的。”

香港电影到底“死”了没?

2000年沙丹去电影院看《决战紫禁之巅》,可容纳500人的影厅里只坐着他一人。这部由刘伟强导演,刘德华、郑伊健、赵薇等主演的电影,也堪称“全明星”“大制作”了,不料市场竟如此惨淡。沙丹从1980年代末期开始看电影,在他的印象中,香港电影彼时非常活跃。在1997年到2017年这二十年间,“香港电影已经显现出慢慢失落的趋势”,《决战紫禁之巅》成为了沙丹对于港片失落轨迹的难以磨灭的记忆之一。

香港电影的失落轨迹也并非直线向下,在沙丹看来,“1992年是香港电影的一个高峰期,但相比以前也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到2001年,香港电影进入了一个更差的时期,因此当时上映的《无间道》被称为‘救市之作’。”

“即便被称为‘救市之作’,《无间道》也没有盘活整个市场,”安宕宕说,这部影片基本上集中了香港电影行业所有人力物力,最终依然没能完全挽救香港下滑的娱乐业。纵然如此,安宕宕依然认为,在过去的20年里,香港电影对于华语电影以及世界电影做出了突出贡献,“二十年里最好的华语片,基本都是香港导演贡献的。”

电影《无间道》剧照

这20年间,许多香港导演北上,与内地电影行业的资本、人力和市场进行合作,出现了越来越多内地和香港的合拍片。“大家担心香港导演北上从而导致‘纯粹’的香港电影消失,”程青松接连发问道:“但什么是纯粹的香港电影?原来的香港电影是怎样的样貌?是什么代表了香港电影?”在他心里,香港片的类型多样,它不是一种符号,也不仅有一种样貌,香港电影本身是多元的。“即便这些北上的导演的作品已不是‘纯粹’的香港电影,但它们也早已成为了香港电影历史和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类型,有着自身的特色。何况,如今坚持拍本土香港电影的香港电影导演也大有人在。”程青松以此击破了“香港导演北上合拍电影导致港片已死”的流行说法。

今天的香港电影没有死,它只不过跟我们从前熟悉的香港电影不一样了。“许多影迷沉浸在从前香港电影的记忆中,觉得现在的香港电影和从前的香港电影不太像,觉得它们失去了以前香港电影的味道,甚至觉得新一代人里没有大师。”程青松对这种怀旧态度不以为然:“总会有新的创作者出来。每一代人里都会有思想的人,新的导演里也有特别热爱电影的,不管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我相信香港电影创作者在思考、在行动、在拍摄。”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