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师姐
转眼,2017年已过半。对整个化妆品行业来说,这半年无疑是挑战与机遇均格外"活跃"的一年。
一方面,萨德事件让部分韩妆及本土化妆品专卖店在销售额上坐了次"过山车";另一方面,国务院确定每年的5月10日为中国品牌日,鼓励提升中国品牌的影响力和认知度。
总归而言,不论是外资品牌还是本土品牌,都在新的消费环境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在此过程中,行业呈现了哪些特点?
本土企业密集扩张代言人矩阵
今年上半年以来,本土品牌对优质代言人资源的争夺可谓又上了一个高度。
例如,上美公司除签约景甜为韩粉世家和韩束小黑瓶代言人外,还分别签约赵丽颖和刘昊然为时克牙膏和吾尊品牌代言人。自然堂也接连签下TFboys、孙怡、陈伟霆等当红炸子鸡。另外,韩后也于2月和6月分别签下陈钰琪、黄子韬两位当红小花旦和小鲜肉。
用代言人筑一道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但关键是要在第一时间抢到最好的"材料"。
彩妆热度高涨
2016年被称为"彩妆元年",今年上半年彩妆的热潮更为高涨。
5月中旬,以护手霜产品闻名的欧舒丹发布公告,拟收购美国彩妆品牌LimeLight USA40%的权益;6月20日,联合利华宣布收购由美妆达人Carisa Janes于2004年在纽约创建的彩妆品牌Hourglass。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企业均是首度涉足彩妆领域。
本土化妆品企业也继续加码彩妆品类。例如,以底妆类产品广受关注的植美村在今年初面向市场推出子品牌嬉妆纪,并以"轻彩妆"定位打造差异化卖点。另外,上美公司旗下定位轻奢活力时尚的彩妆品牌花迷也应运而生,与其公司定位专业个性简约的彩妆品牌韩粉世家形成呼应。
彩妆热,考验的不是一哄而上的热情,而是长远的规划和谋略。
开脑洞广告引关注
百雀羚继去年双11发布《四美不开心》的视频广告后,其开脑洞的节奏似乎根本停不下来。五月初,一篇《1931》刷爆朋友圈之后,百雀羚又立即发布《百雀羚三生花"花养年华,不可辜负"》神转折广告,3天内秒拍视频破1000万播放量。6月,百雀羚至臻皙白新品于屈臣氏上市之际,其穿越+恶搞路线的广告《包公的渴望》再度在社交媒体引发关注。
为宣传新升级的墨菊巨补水系列,韩束在4月发布一条《命中缺水篇之补水何必这么麻烦》的病毒视频,吸引年轻消费者关注。同时,珀莱雅也在4月底发布一条《后羿旅行社》的脑洞网剧,以"好BB,从不瞎BB"的话题打响其明星防晒产品推广的第一枪。
脑洞即话题,话题即关注度。你可以嘲笑脑洞的无厘头,却忽视不了它带来的关注度。
智能美妆受外资品牌青睐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作为美妆与数据结合产物的智能美妆也越来越受到品牌方的重视。
今年1月,资生堂收购美国MATCHCo公司,MATCHCo拥有的"智能检测及定制粉底"独家专利技术,能促使资生堂将获取到的用户数据运用到各品牌的市场营销活动中。同样是今年年初,欧莱雅推出一款智能梳子Hair Coach,这款梳子除配备专属的APP外,还集成了WIFI、麦克风、加速计、陀螺仪、商业传感器等来分析用户梳头习惯和规律。
另外,今年2月OLAY全球人工智能肌肤顾问"OLAY肌龄测测"也应运而生,据了解,其包含全新自拍优化技术、VizID技术、synaptic intelligence智能技术三大核心科技,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及有依据的护肤方案。
智能美妆改变的是消费者的消费认知和消费习惯,颠覆的是企业传统的思考方式和经营模式。
外资品牌高端线表现抢眼
2017年第一季度,几大外资化妆品集团在中国区"开门红"。
欧莱雅集团财报显示,当期其实现销售额同比增长7.5%,高端化妆品部门的销售额更是同比增长12.2%,中国年轻消费者成为拉动兰蔻、阿玛尼、圣罗兰等高端品牌销售增长的主力军。
资生堂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其中国区销售额同比增长21%,业绩增长主要来自Shiseido、CPB、茵芙莎等高端品牌。雅诗兰黛的财报也显示,其当期在中国市场获得双位数增长,成为带动其整个亚太区增长的动力,其中,黄金单品"小棕瓶"表现抢眼。另外,宝洁虽然1~3月营收和利润整体下滑,但旗下SK-II录得显著增长。
》》》 消费者不只在年轻化,也在高端化。
化妆品抽检硬伤难治
今年以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上关于化妆品抽检信息的公告颇为密集。其中,总局公告包含4条,地方公告包含6条。而去年上半年同期,抽检公告总共只有6条。
继去年下半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四次曝光多批次不合格防晒类化妆品后,今年上半年又相继三次发布多批次防晒化妆品不合格的信息。与去年多次曝光的情况类似,实际检出防晒剂成分与产品批件及标识成分不符,仍旧是今年被曝光防晒产品的主要问题。
去年8月10日,青眼《企业喊冤,中介代理入局,这场来势汹汹的防晒抽检打了谁的脸?》一文指出,防晒产品抽检的问题之多,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监管部门与化妆品企业在沟通上的错位。今年,同样的问题又多次出现,让业内对化妆品抽检的疑问也由此加深。
政策收紧时,受考验的除了化妆品企业,还有监管部门自身。
本土品牌继续加码单品牌店
去年底,巴黎欧莱雅一口气在上海、长沙、武汉三地连开三家单品牌店的消息在业内引发关注后,今年上半年,本土一众化妆品品牌也正式开启了单品牌店之路。
今年1月16日,上美公司旗下一叶子在上海吴江路四季坊开出第一家品牌专卖店,涵盖面膜、手霜、身体香氛、浴球等多个品类。3月9日,欧诗漫第一家单品牌店在浙江德清沃尔玛正式开业,店内包含首饰、化妆品、保健品等。6月3日,京润珍珠第一家单品牌专卖店也在深圳福永同泰时代广场正式营业,包括护肤品、珍珠饰品、保健品以及母婴产品4条产品线。
更具讨论意义的或许不是单品牌店和品牌集合店谁更具竞争力,而是单品牌店之间谁更具发展特色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