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年前的今天,GIF 诞生。最初的红火过后,它又经历了几乎被雪藏的命运。直到移动互联时代到来,它才又重新活了过来。近日,外媒 Wired 专门发文,简要梳理了 GIF 的前世今生,算是给这个“小而美”的发明送上了一份生日贺礼。
以下内容由笔者结合Wired原文和其他资源综合编译而成。
一晃,这个全名为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的图像格式已经30了。照当今的算法,30岁的玩意儿已可算为古董,早该归档入馆以供人瞻仰缅怀了。可它不;它偏像刚出锅的香饽饽一样,走哪儿都吃得开。就说去年吧,Twitter为之推出了GIF生成键,连Apple也为之开启了GIF搜索功能……总之,它是越老越走俏了。
它出生那年,世界正处于最后的寂静中
具体的出生日期已经失落无考,只知道是源于1986年。那一年比尔·盖茨刚过而立,贝索斯刚大学毕业,拉里·佩奇还在读初中,扎克伯格还没上幼儿园,而斯皮格尔还在上帝的匣子里……
那时,大哥大刚问世3年,个人电脑也是稀罕物;基于阿帕网技术的网络互连刚成为现实,政府机关、学术机构和从商者才是主力用户。自然而然地,为这些人提供服务的商家也是少之又少。其中有个公司名叫Compuserve(已于2009年关闭),算是当时的一家独大。Compuserve向用户提供聊天室、留言板、论坛以及新闻资讯类服务。不过由于用户们电脑的出身五花八门(苹果、阿塔里、科莫多和IBM等当时正割据一方),对图片格式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有时总无法“互通有无”。后来Compuserve的老板Sandy Trevor终于意识到:是时候推出某种通用型图像格式了。不过,由于当时大家多是拨号上网,网速堪比龟速,因此Trevor认为:新型图像格式最好兼具体积小、但清晰度相对高的优点。
于是,时供职于Compuserve的程序员Steve Wilhite接受了这一托付。一年后,初版GIF诞生了。
从时间轴上看是这样:1987年5月,GIF诞生;四个月后,来自中国的第一封Email发出;三年后,关于万维网的初始设想摆上桌面;五年后,JPEG诞生,同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互联网开始兴建;再一年后,史上首个普及型浏览器Mosaic问世……
看出来了没?在GIF面前,互联网及其后续产物都得毕恭毕敬地尊它一声“前辈”。
后来的二十多年:颠扑不破
一开始GIF只是为静态图服务的。像LOGO、图表以及各类线条画它都能处理得当;加之能对图像的局部进行透明化处理,方便设计者丰富作品的层次和样式,GIF很快便占据了互联网初期图片王国的半壁江山。此外,始创者Steve Wilhite还很有先见之明。他从一开始就赋予GIF“可扩展、可演进”的特性,使得后来的开发者得以不断丰富这一图片格式的表现形式。最终很快地,GIF从静态图片的处理工具变成了动态图片的生成利器。如果你已年满30,那么想必见过这张自带病毒的魔性图片:
1996年,程序员John Woodell利用一段3D视频制作出了这张动图,从此开启了“视频转GIF”的热潮。于是类似如下图片的、叫人上瘾的作品,就如开了闸的洪水一般,淹没了九五后到零零初这个年代——也就是我们这代人的黄金年华。
当然GIF也遭过大劫,差点儿没挺过去。
当初Steve Wilhite开发GIF时使用的是一种名叫LZW的算法。相安无事了7年后,当时的IT巨头Unisys突然宣布自己是该算法其中一部分专利的持有人。Compuserve还没反应过来,Unisys就发出通告,称要向所有从事GIF类软件开发的人追讨专利费。这一纸追讨令发出后,年轻气盛的互联网人——尤其是技术人员——怒了,他们自发组成了“烧光GIF” 联盟,跑到Unisys门口闹起了示威,还当真发动群众大量删除了遍布各大网站的GIF图。
与此同时,这些人还积极开发GIF的替代品。不久后,PNG诞生了。单从技术角度来看,PNG几乎可以完爆GIF。它不但同样采用无损压缩,而且还支持24 bit真彩,并且开放源码,让使用者完全没有侵权之忧。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PNG无法制作动图,这也让GIF保住了继续存在的理由。只不过后来,Flash等技术手段的出现,让GIF的生存空间进一步收窄,最后只能蜗居一隅,安安分分、老老实实地当一款小众产品了。
所幸这并不是GIF的最终命运。
移动互联时代:GIF的第二春
2004年,Unisys对LZW的专利权到期,GIF的项上枷锁应声落地(虽然这也没多大意义);再四五年后,全球呼啸着进入移动互联时代,这时人们突然发现,存活至今的GIF及其近亲们,原来是自己畅享互联生活的最佳手段之一。
说到底GIF的优势在于:短短数秒内即可释放足量信息;自动无限循环且耗流量超低;取材无限、形式繁多;容得下脑洞、戳得了人心;对得起荷包、过得了小瘾……更要命的是手指一戳即可传情达意。正如知名的GIF动图搜索引擎Giphy的COO Adam Leibsohn说的那样:“至简者胜。”
很难说清楚GIF到底是何时重回大众视野的。只是可以肯定的是,首个帮它扳回面子的,是互联网的后起之秀——中国。借着那只生于2004年的兔斯基,GIF在腾讯QQ的怀抱里满血复活,接着中国娃娃、狐狸阿狸、悠嘻猴……全都人畜不分地上了岸、霸了屏。不过这种热闹几年来都只是“一家之春”。根据尼曼新闻实验室(The Nieman Journalism Lab)的数据,直到2012年,GIF才借着伦敦奥运会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并入选了牛津词典的“年度词汇榜”。一年后,GIF身价再登新高,不但荣入纽约、迈阿密、柏林等地的博物馆,而且成了迪塞尔、黑莓等品牌做广告的手段之一。不久后,其始创者Steve Wilhite就被有“互联网奥斯卡”之称的威比奖(Webby Awards)授予“终身成就奖”。
从那以后,GIF的小宇宙就全面爆发了。
知名轻博客网站汤不热(Tumblr)很早就注意到了GIF命运的扭转——是,时代变了,千禧一代初长成,在他们手下,GIF早就不再是一副原始又蹩脚的蠢样子。他们接受了挑战,把自己的创意压缩进短短数秒之内,然后无限循环,仿佛一次酣畅淋漓的小爆发;接着Reddit也变成了GIF的小天堂。“GIF像默片一样,用智能手机可以随处观看而不致影响周遭”,创始人Ohanian如是说。随后Twitter、Facebook、Google和Apple等纷纷跟上,要么开放对GIF图的支持,要么上架表情贴图,要么推送GIF输入法……都不用一一列举了。反正,哪款互联网产品,尤其是提供社交功能的,现在敢撇开GIF?
憋屈了多少年的GIF,这一下果然翻得好气力。
也是GIF自己后天争气,能文能武,还是那句话:至简者胜。搞得定广告,玩儿得转艺术,扛得动政治,播得了新闻……全在一张浓缩的GIF里了。
真假GIF?已经不再重要了
前文说了,GIF是有“近亲”的。也就是说,现在天天穿梭于日光之下的那些动态图和表情包,很可能只是披着GIF的皮而已。程序猿们十有八九都知道如何用谷歌的媒体文件格式WebM制作出比GIF质量更高、体积更小的动态图(实际上就是一种超短且可自动循环播放的视频);同样他们也大都知道如何利用图片分享网站Imgur将视频转换成类似于GIF的文件格式。现在4Chan、Skype、Twitter等网站都已经为“伪GIF”腾地儿了,都已经不新鲜了。
当然,几乎没有人在意自己看到的是否是真正的GIF。在这个万事“图”快的年代,一张图就能燎尽你七荤八素的情感,所以谁会去较真儿呢?
So,生快GIF,万岁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