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建新作《儿子,回家吧》:以清空和重构讲述现代社会“寻情记”

《儿子,回家吧》既是实物家的一种构建,也是情感的回归。

作者| 小七 采编 | 小木匠

近年来,都市情感类IP剧逐渐占领荧屏。此类剧以原著粉丝为收视基础,还原现实生活中亲情、友情、爱情元素。与以往的父母干涉、小三破坏相比,如今人们的情感还要面对生子、养老、事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随着亲子、教育、婆媳、闺蜜等群体情感展现形式的千篇一律,如何在表现都市情感上让观众耳目一新成为编剧和导演的关注焦点。

由和力辰光出品,安建导演的新作《儿子,回家吧》,这部都市情感剧看似讲述亲情回归,但是却通过清空和重新架构的方式搭建情感堡垒。父亲面对失忆的儿子来重塑好父亲形象,同时在阴谋与梦想间,开发一座小岛。这段“虚实相生”的故事有情感的清空和重构,同时又有故乡小岛的开发和重构,《儿子,回家吧》既是实物家的一种构建,也是情感的回归。

这出另类的“寻情记”不仅需要有环环紧扣的情节构思,回归初心的情感假设,更要有演员演绎上精分的表现,从题材、演绎和内涵上都是一出前所未有的都市情感剧。

谈题材

虚实相生讲述现代人“精神家园”的寻情记

细数历年来关于“回家”的情感剧,有诸如温情类的《老爸回家》式的亲情阐述,也有情变类的《回家的诱惑》讲述女性转变重获新生的“复仇”过程。“回家”是一种情感抵达,在抵达的过程中,如何和亲人相处成为故事的焦点。电视剧《儿子,回家吧》看似是亲子感情的回归,实则讲了一个“混蛋父亲”如何利用儿子的失忆,希望重新架构他和儿子之间关系的故事。从“失忆”上做文章,便很容易打破“回家”本身的情感初心,实现了情感粉碎和再重组。

《儿子,回家吧》的故事以两个线索为依托:一条线索是父亲帮助儿子找回记忆,重建父子关系;第二条线索是故乡小岛的开发历程,“虚实相生”讲述现代人精神家园的寻情记。

导演安建在讲述这两个叙事线索的时候说:“父亲怎么利用了儿子失忆,希望重新建构他跟儿子之间的关系,这是它浅层的故事。这个故事里还包裹着一个阴谋,准备开发一个岛。”而“开发岛屿”在故事中便呈现了一个“精神意象”,是一种“文化遗址”的象征。

《儿子,回家吧》从实有的家和虚的情感线索来讲述“精神家园”的故事。这则城市寓言在亲情和商业阴谋之间穿梭,带着观众放慢脚步来审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在城市发展快节奏的今天,能否驻足在家庭一隅,审度与亲人的相处,才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情感归宿。

谈演绎

封闭空间如何营造一个黑色幽默

电视剧《儿子,回家吧》塑造的“儿子”角色是“依托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的角色设定,这个人物很接地气但又不像是生活在现实中,他的经历传奇:“这个年轻人是个天才,高中以前的知识全是自学,跟着复读班上了一年学,高考就拿了全区的状元”。但在他渐渐走上人生巅峰,即将出任公司CEO时,他失忆了。

这样的人生跌宕让这个角色近乎传奇,张力大又超越现实的戏剧化塑造给这个人物提供了更多表现的弹力。他需要被演绎得超脱现实又要食人间烟火,陈赫以其本身的“幽默体质”拿下这个角色,演绎优势被安建导演挖掘出来,他提供给陈赫的表现空间也更加自由。

而如何钦定陈赫作为男主角,安建导演有自己的考虑:“(本剧)是要在封闭空间内营造一个黑色幽默,它很有趣味性,比如一个人为了掩饰自己会有一些很喜感的东西,但这个喜感不是逗乐,是一种黑色幽默。而且岛上的戏份是一个狂欢的氛围,这种东西我觉得完全在陈赫的套路里。”

作为观众,我们好奇如何演绎和表现一个“失忆患者”的日常,他要丧失记忆,他要用眼神和举止表现对原本熟悉的社会氛围的防御和抵抗,他需要被熟悉的氛围装满,同时又要在特定的环境下对本已熟悉的氛围进行自我清空。这是对演绎的最大挑战。用“黑色幽默”的形式表现“失忆患者”再合适不过,他可以在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中进退自如。

安建导演说“角色极不好驾驭,什么时候进出不能用旁白去说,他怎么表达失忆?一个人失忆了之后他醒过来最恐惧的事情是什么?他最容易思考什么东西?就是恐惧,比死还大的恐惧。他不是傻子,他的基本认知有,他有可能会回到记忆的某一个点,他也可能在一觉醒来后忘记昨天的事。本来你是我生活当中很亲近的人但我不记得了,这样的角色设定也让观众对男主角刘海风和父亲的情感戏份十分期待,“证明我爸是我爸”的戏码会让人会心一笑。

谈内涵

批判和质疑精神才能被称作现实主义

从《家常菜》、《双城生活》到《那样芬芳》,安建导演充满浓浓暖意和冷静视角的生活剧已和观众结下缘分。拍了不少生活剧后,安建承认自己:“可能走进死胡同,‘生活剧是不是可以多样化’这话好说,但做起来很难,和每个人的个性和想法有关系”。

他坦言曾有不少生活剧找上门来,但自己不愿意洒狗血,只希望拍出每部戏的气质,“这可能需要观众有一点对快餐、通俗之外的东西的耐心,我们不可能满足所有的观众,但我觉得一定会有一批观众有感觉,会以不同方式走进我营造的氛围里”。也正是本着这样的创作初衷,安建选择了《儿子,回家吧》。它看似现实却又超越现实,让人领悟:原来都市情感剧也可以这样脑洞大开和张弛有度。

如果要对《儿子,回家吧》定位,很难把它归结到现实题材,导演安建也介绍《儿子,回家吧》的套路“无章可循”:“因为是跟着主角刘海风的轨迹走的,是以这个人物为基本线索,剧情是他寻找记忆的过程但是又在不停的失忆。”但安建又将它归为“现实主义”,这个故事的叙事方式有幻想主义意味,但又通过失忆的自我幻想来阐述现实故事。这就是本剧的独特之处。

安建谈了自己对现实主义的理解“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是两个概念,现实主义是一种创作方法、创作手段,现实题材是一种题材类型。我们现在的现实主义太缺少批判精神。批判精神要对现实有拷问,要体现社会良心。现在,我们离现实主义太远了”。

《儿子,回家吧》看似是情感归宿的找寻,但它通过“失忆者”的人物角色设置展现出对现实的批判和质疑。看似通过“失忆患者开发故乡小岛”来“找寻父子感情”,更深层次的目的是追问“我们现代人到底还有没有精神家园?我们还能不能找到回家的路?是不是我们整个生活都像眼前看到的一样?铲车全推倒了重建,建起的楼看哪都像自己家?《儿子,回家吧》是一个城市寓言,失忆的主角也不是一个男人的形象,是整个城市寓言的象征。

这样的“回家之路”便有了普世的价值,观众在看剧后能把自己的一些思索、对角色的理解变成对社会的拷问和对生活的反省。这样超现实题材的创作模式应当被更多观众接受和喜欢,能让大家回过头来去放慢脚步、“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便是在城市生活中也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